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海海洋所利用地震反射技术研究内孤立波与涡旋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群署等利用反射地震观测到的数据,并集合遥感卫星-物理海洋现场观测资料,在南海北部观测和捕捉到内孤立波,并在阿拉斯加湾探测到海表涡旋细结构。这是首次利用反射地震观测海洋内孤立波,也是首次全新尝试利用该方法深入研究海表中尺度反气旋涡,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和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Oceans 上。 据介绍,2012年6月,研究人员依托实验2号科考平台,在南海北部组织开展了国内首次地震-物理海洋联合观测,捕捉到了一前一后两个海洋内孤立波,进而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内孤立波传播速度、振幅、波形、垂向速度等参数。结合卫星资料和现场水文资料,进行观测资料与模式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对比,充分展示了地震方法观测内孤立波的优势,为今后研究此类海洋强动力过程提供新的观测方案和研究思......阅读全文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9月7日“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中国在一个多月内发射的第二颗海洋卫星。  什么是海洋卫星?这种卫星携带哪些有效载荷?“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一号C”卫星各有什么特点?中国在海洋卫星领域发展

空间海洋技术发展期待战略新突破

  今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要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保证我国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要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

“透明海洋”工程 通过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

  犹如对浩瀚星空的痴迷,人类对于海洋深处的探索也从未止步。静水流深,在广袤神秘的深海,海水的运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报?  近日召开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新闻发布会,让“透明海洋”的概念走近公众。“透明海洋”就是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

汪品先:从海底看地球能看到什么

  “人类历来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个单向运动的世界;而当人类潜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会看到更多的精彩,获得更多的发现。”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亦是节节高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广袤的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三、发展人口健康技术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

海洋所启动大连溢油应急灾害海洋环境调查项目

  针对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引发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对海洋环境造成威胁的情况,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协调各领域专家,积极调配仪器设备,以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启动了大连溢油应急灾害海洋环境调查项目。  大连溢油灾害发生后,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科发展之路

  刘秦玉教授在指导学生  中国海洋大学八关山气象观测站  4月3日晚,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星光璀璨,吸引着全球华人的目光,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4~2015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此举行。当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教授王斌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时候,远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们为这位19

MEMS技术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四)

⒊ 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惯性(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的MEMS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波浪观测。目前国内外波浪测量浮标通常采用传统的加速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体积大、重量重、价格昂贵,从而使浮标的制作成本增加。近年来,随着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的技术逐渐成熟,MEMS惯

吴立新院士:中国需要建设“透明海洋”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在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是关乎国家资源、环境、气候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战略海区,实时或准实时地获取这一海区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环境信息,预测未来特定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变化,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使海洋成为“透明海洋”, 是建设海洋

半潜式海洋气象探测无人艇研究获进展

  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经济发达,临近大陆和岛屿的海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随着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渔业养殖、油气开采、科学研究、旅游和军事等活动日益频繁。然而,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濒临海域的气候多变,气象条件和海陆环境复杂,经常发生台风暴雨、大风、风暴潮、大雾和海上强对流

汪品先: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年轻想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汪品先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辆从高加索山上下来的卡车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边,被压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学地质队员里,有个叫汪品先的中国学生。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前面等待着他的,是要比翻车更糟

《Science》: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驱动源

  最新的一项国际研究指出,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主要发生在格陵兰以东的副极地海域。图:OSNAP观测系统及其观测的北大西洋副极地区域海洋环流系统。整个观测系统从加拿大经格陵兰向东直至苏格兰,覆盖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伊尔明厄海(Irminger S

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地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12小时的漫长等待。当接收到下潜深度6329米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近日,又一条属于“世界之最”的消息从中国科学院传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

海洋观测站点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6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73号、74号部令,分别发布施行《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和《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落实《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保障国家基本海洋观测活动的有序开展。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对统一规划、设立和调整国家、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作出相应制

大气所发现海洋观测系统变化导致全球海洋热含量“突变”

  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增加,表现为全球变暖,然而地球系统增加的能量中有超过90%储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 “指针”。估计全球海洋热含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海洋观测系统在不断变化:在上世纪(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观测系统;

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

海洋在线监测技术(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什么是海洋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的对象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你不了解,那么请你关注微信公众号:海洋生态大讲堂。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2016年9月4日,“海洋生态大讲堂”邀请青岛水德仪器有限公司张国豪总经理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孙秀军博士开讲“海洋在线监测技术”系列(三)主题讲座“ 海洋在线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海洋所专家出席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

  日前,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代表国际海洋观测联盟(全球海洋观测联盟-POGO)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参会科学家代表各个国际组织,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

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在美召开

  日前,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会议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代表国际海洋观测联盟(全球海洋观测联盟-POGO)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未来10年全球海洋观测框架计划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参会科学家代表各个国际组织,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

丁一汇院士:南海海区气象观测空白亟待填补

   南海是北半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灾害以及海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渔业、交通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动影响重大。  “面对南海海上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需求,南海海洋气象设施仍显不足,大片海区气象观测几乎是空白,亟待进一步加强气象设施建设。”针对南海气象观

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启动

  近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在青岛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研制一种更先进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可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海观测,帮助我国加快实现“透明海洋”、更好开发利用海洋的目标。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

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启动

近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在青岛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研制一种更先进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可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海观测,帮助我国加快实现“透明海洋”、更好开发利用海洋的目标。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岛

东海海洋科学大型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完成首次大修

    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    10月20日,随着重达3.5吨的抓力锚连带180米长的锚链布放就位,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系统完成了大修任务,开始了新一轮的观测运行周期。   本次大修是该浮标自2009年8月下水服役以来,首次进坞大修,包括海上回收、标体维护、锚系检查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

定标光谱仪和海岸带成像仪 海洋观测迈入新征程

   伴随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轰鸣,海洋一号C卫星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了解到,这颗卫星上搭载了由该院新研制的星上定标光谱仪和海岸带成像仪,将填补我国同平台高精度交叉定标技术的空白,提升我国海洋卫星观测数据精

铁基超导体超导涡旋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拓扑本质

  铁基超导体超导涡旋中的马约拉纳零能模是当前人们关注的前沿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丁洪、中科院院士高鸿钧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iang Fu通力合作,在铁基超导体FeTe0.55Se0.45单晶样品上发现了伴随马约拉纳零能模出现的涡旋束缚态能级序列半整数

海洋加速变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温度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把更多的热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变暖。那么,储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变暖了多少?变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热量,显示出更快的变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现出显著的变暖。  海洋变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变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