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院士谈院士多栖:不是票子驱动就是面子驱动

院士“走穴”现象,不是因为票子就是因为面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昨天(10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评论了当前出现的院士“多栖”怪现象。 2008年两院院士大会的官方信息显示,全国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两院总计1418人。据教育部统计,两院院士中将近4成是高校教师。以此计算,任教于高校的院士约为550人。可记者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数量简单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 一些院士在几家单位身兼数职,已是学术界公开的秘密。实际上,身为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委员自己就接到不少高校发出的担任双聘教授的邀请。有高校表示,我们这里非常重视院士,如果能够请到的话,“可以提供一栋小别墅”。 王志新婉拒了很多这样的差使。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干好那么多事儿,也很难给各个学校培养学生。 “这些高校不是利益驱动,就是面子驱动。”王志新委员说。比如有的院士调离原单位还挂着名,是原......阅读全文

第九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研讨会现场  8月22日,第九届两岸三院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和中研院计算中心共同主办,由社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承办本次会议。来自两岸三院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大会,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荀凤栖

我国学者利用SRX相位衬度成像发现全球最小恐龙

  3月12日,《自然》杂志发布了包埋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龙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恐龙和古鸟类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同位素测年发现该地区的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约9900万年前。该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头骨壁薄但体积相对很大,且被皮毛包裹。眼

给地球上最奇怪动物测序

鸭嘴兽 图片来源:Lukas / stock.adobe.com 18世纪末,欧洲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鸭嘴兽,它长得像海狸,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动物。鸭嘴兽表现出一系列奇怪的特征:产卵而不是胎生,分泌乳汁,没有牙齿,有毒刺,有10条性染色体。这种古怪的半水栖动物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

中科院南海所:分析海洋底栖鱼类重金属镉累积机制

  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张黎团队利用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海洋底栖鱼类中重金属镉累积方面获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相继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有害物质期刊》。  张黎团队开发了一种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实验模拟体系中人为添加重金属镉同位素,首次对海洋底栖鱼类从水相、沉积物相和

中科院阿里云发布国内首个超导量子处理器

  2月22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与阿里云宣布,在超导量子计算方向发布11比特的云接入超导量子计算服务。  这是继IBM后全球第二家向公众提供10比特以上量子计算云服务的系统。该服务已在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在云端实现了经典计算仿真环境与真实量子处理器的完整后端体验。  通过量子计算云

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南美白对虾基因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海洋所)科研团队历时10年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基因组,并获得高质量的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相建海介绍,对虾基因组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复杂基因组,科研团队尝试了从一代到三代的各种基因组测序平

研究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 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较罕见。 为此,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员武海涛

研究揭示淡水沼泽湿地螺类环境指示功能

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滨海和沼泽等生态系统中。中国关于水生螺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滨海等底栖动物的研究中,对其在沼泽湿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较罕见。 为此,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研究员武海涛和博士研究生管强等研究人员,

中科院海洋所-荣成蜊江海洋蔬菜研发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7月6日,中科院海洋所-荣成蜊江海洋蔬菜研发基地揭牌仪式在荣成市蜊江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启尧,荣成市副市长王洪晓,农业部渔业局科技处副处长王雪光,威海市科技局局长高同璞,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鸣等领导出席,50余位企业负责人与养殖户参加了仪式。  

中美英学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相关成果被《科学》杂志作为亮点论文推荐  碳收支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存在较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在冰期,陆地生物圈的碳被转移到深海中,已被广泛认识。然而,在冰消期,由海洋释放的CO2通量,及其如何导致各大圈层系统碳库的重新组织和配分,我们知之甚少。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

吉林省汽车用高分子材料讨论会在长春应化所举行

  7月13日,由吉林省工信厅组织、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办的吉林省汽车用高分子材料讨论会在长春应化所举行。吉林省国防科工办处长崔玉光,吉林省工信厅处长柳栖森,四平市工信局、辽源市工信局、通化市工信局、白山市工信局领导以及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代表等二十余人参加了讨论会。长春应化所副所长周光远以及相关

新方法快捷监测野生动物

  1月9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蒋学龙小组博士生李学友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堆计数法,可快速、有效地监测和管理野生动物,研究高山林栖动物的栖息地利用,是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的一种快捷而简便的方法。该研究已发表在《种群生态学》上。   据介绍,横断山脉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研究人员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综合调查

  近日,胶州湾国家野外站2020年季度月综合调查航次在青岛顺利启航。本航次搭乘“创新”号科考船,针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聚焦多重压力下的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开展水文、化学、生物、底质等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据介绍,胶州湾国家野外站始建于1981年,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唯一一个温带海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

第十五届国际河流与湖泊环境会议在张家界召开

  10月15日至19日,第十五届国际河流与湖泊环境会议(The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and Lake Environments)在张家界慈利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湖沼学会

地质地球所发现影响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新因素

  湖泊沉积物中全岩有机碳同位素是古环境研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对于有机质来源主要为内生的湖泊,主流观点认为湖泊碳酸根离子浓度和生物生产率这两个因素是控制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很多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显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没有被揭示。长期以来,古湖泊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中,一

天津工生所纤维素酶的晶体结构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郭瑞庭课题组在耐热纤维素酶的晶体结构及基因改造研究上获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纤维素酶已经广泛应用于处理不同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物质。海栖热孢菌中纤维素酶12A属于糖苷水解酶的第十二个家族。它是一个内切葡聚糖酶可以藉由切割b-1,4糖苷键而达到降解纤维素分子

我国科学家发现原始鸟类化石新属

    刚刚出版的英文版《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发表了由古鸟类学专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的一个原始鸟类化石的新属种——“原始沈师鸟” (Shenshiornis primita)。这一新发现为揭示鸟类可动性头骨的早期演

武汉植物园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取得新进展

  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的探索也应运而生。底栖硅藻是一类对河流生态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指示生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是环境监测部门的日常监测指标。并基于硅藻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硅藻指数来评价河流水质健康。然而,在某一地区建立的硅藻指

最大菲氏叶猴种群来了! 保护与研究同时展开

  半年多前,云南省德宏州自然生态保护服务队志愿者郑山河在芒市轩岗乡进行“野拍”时,意外邂逅一群菲氏叶猴,据他目测,至少有数百只。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当地林业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历经三个月的调查观测,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组成的调查队日前确认,这是目前国内单一区域内发现的最大菲氏

我国研究人员在螺类繁育研究获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关键生态种群繁育-螺类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蝾螺、大马蹄螺人工育苗在广东省雷州市通过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金口蝾螺(Turbo chrgysostomus)为腹足纲蝾螺属海洋螺

研究发现汉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类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构建和多样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于温带(欧洲和北美)和热带(南美)地区,关于亚热带季风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关该区域底栖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鲜见报道。  汉江上游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 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

3月3日:一周最受关注论文排行榜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儿时现在应该正在麦田,和家人一块放风筝。好吧,小编又矫情了,聊正事。好多人私信问小编:上周排行榜的诗写的太惊艳了,简直惊天地泣鬼神,可不可以转载,小编这里统一回复:可以直接转载,记得来源写科学网就可以啦cheeky。上周写的诗过于消耗精力,这周就没有定场诗了,各位静候

中关村发动科技创新引擎持续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①梦之墨液态金属打印机和它打印出来的电路。②商汤科技人脸识别技术。③有着“新材料之王”称誉的石墨烯。  北京,五四大街29号,在一片繁华闹市之中,曾为北京大学旧址的红楼傲然屹立。  90多年前,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先驱们集聚在这里,高喊“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

水专项太湖项目第十二课题召开第二季度检查会议

  近日,水专项太湖项目第十二课题“太湖水源地水质保护技术及工程示范与东太湖沼泽化防治”在苏州召开2010年第二季度检查会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课题参加单位的课题、子课题及专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苏州市水

筑巢江淮凤来仪——安徽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纪实

  “我们团队去海外招引人才,一说安徽的政策,大家都觉得很有吸引力。”合肥中科普瑞昇董事长刘青松博士这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过去的一年,中科普瑞昇吸引了多位海外顶级人才,刘青松的团队已经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细胞库,填补了国内新药创制领域此类检测体系的空白。围绕新药创制,来合肥创新

我国螺类繁育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承担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子课题“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关键生态种群繁育-螺类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蝾螺、大马蹄螺人工育苗在广东省雷州市顺利通过中科院科技任务重大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金口蝾螺(Turbo chrgysostomus)为腹足纲蝾

南京古生物所等以琥珀菊石解密1亿年前森林生态环境

  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经过长久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琥珀常常含有保存很好的陆地生物,例如花、微生物、昆虫甚至蜥蜴和鸟类。由于产生条件和保存环境的限制,琥珀很少保存水生生物,海洋生物更是凤毛麟角,而水生生物化石常常能提供关键的生态环境信息。这些远古的生态环境信息为人们了解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

广州地化所发现城市拟除虫菊酯污染带来水生生态风险

  近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入选者游静研究组通过系统的化学分析与生物毒性测试(如图),对采自广州、东莞、深圳三城市水体沉积物中多类毒害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生态毒性评价。该研究发现,71%的沉积物样品对测试生物摇蚊幼虫表现出急性毒性,更为甚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