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时代”,长期以来,大家推测在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中国称为“震旦纪”,6.3-5.4亿年前),它们应该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证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团队研究员陈哲、周传明、袁训来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在中国三峡地区大约5.5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类特殊保存的新的动物化石,该动物的遗体和它最后行进的拖痕(印迹)同时保留在一块岩石上。这一新的化石证据表明在埃迪卡拉纪已出现了具有运动能力、并且身体分节的两侧对称后生动物。该成果以《分节的三叶形两侧对称动物及其遗迹揭示......阅读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海绵类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海绵类存活在地球上已至少五亿四千万年了,是最早出现在显生宙的动物门类之一。但它们的早期演化历史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容易完整地保存成为化石。现今早期海绵演化分类研究多依靠现生物种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而最近通过对早期海绵化石骨针结构的研究却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结论。   现今海绵依其骨针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阐明天牛的演化历史

  天牛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昆虫。天牛和叶甲组成的叶甲总科,是鞘翅目(甲虫)中最丰富类群之一。中生代叶甲总科化石极其稀少,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记录缺失,学界对天牛及叶甲总科的起源和辐射时间仍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子数据和计算方法也给出了相差极大的结果。先前不同研究组分别基于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螯肢类动物起源

  螯(音:áo)肢动物是包括蝎子、蜘蛛、蜱螨和鲎(音:hòu)等在内的超过11.5万个物种的庞大节肢动物类群,对于寒武纪大爆发期间该类群动物是否已经起源一直不是很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课题组法国籍博士后塞德里克·阿里亚(Cedric Aria)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同行

南京古生物所泥盆纪石松类植物演化研究获新发现

  石松类植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2亿年前的志留纪Pridoli世。现生的石松类植物都是低矮的草本类型,然而在古生代却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不仅有多种多样的草本类型,还有高大的乔木类型。  地质历史时期,陆地上最早的森林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乔木状石松植物就是构成最早森林的关键植物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该研究为宏体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

南京古生物所腕足动物扬子贝研究取得新成果

  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PALAEONTOLOGY近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员等人对早、中奥陶世共凸贝类腕足动物扬子贝的最新研究成果。   扬子贝的模式种(Yangtzeella poloi)在华南广泛分布,过去一直认为其壳表是光滑的,经过对新采集的该种地模标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澄江生物群中节肢动物无论物种分异度还是个体丰度都占据主导地位,至今已报道的节肢动物超过80种,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种数量的近40%,记录了节肢动物早期演化历程和多样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类叫赫尔梅蒂类节肢动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对稀少,种类包括跨马虫(Kuamaia l

南京古生物所贵州凯里动物群埋藏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生物群在寒武纪之后的大量消失一直是一个未解的科学谜题。在众多的假说当中,潜居生物的崛起造成后期生物扰动(bioturbation)频繁导致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寒武纪之后大量消失是被大部学者认同的一个解释。但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古蠕虫穴居行为研究取得新成果

  古蠕虫类(palaeoscolecdians)是早古生代海洋里一类常见的蠕形动物,在寒武纪、奥陶纪都比较繁盛。长期以来对古蠕虫的分类位置都存在疑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它们属于曳鳃动物。关于古蠕虫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形态分类方面,对于其生活行为方式知之甚少。一些作者认为古蠕虫类在底表生活,还有

Stanley-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7月10日,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邀请,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tanley Finney教授访问南京,并与该所在宁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官员和选举委员举行了座谈交流。   研究所所长杨群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有十余位科学家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及其众多分会的

螽斯化石解读2亿年前的“交响乐”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中生代螽斯声学行为的演化,为昆虫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动物的声学演化机制和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信息。相关研究成果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动物在求偶、交配、捕食和躲避天敌等行为中

南京古生物所早石炭世腕足动物古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是地质历史中的关键时期之一,当时全球板块处在由分散向聚合转折的重要阶段。这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导致中-低纬度地区连接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东西向海道(Rheic Ocean)逐渐关闭,全球板块和海陆分布格局、气候和洋流循环模式发生显著改变,但这些变化对当时海洋底栖生物群的发展和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螽斯化石解读2亿年前的“交响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048.shtm   侏罗纪螽斯的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中生代螽斯声学行为的演化,为昆虫和早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原来长这样!

中国古生物学者运用先进的实验技术证实,5.18亿年前的云南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这是中国化石宝库澄江动物群中诞生的又一位“超级明星”。该发现对了解我们自身所在的脊椎动物谱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8日刊发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  云南虫生态复原图。(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 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埋藏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是全球寒武纪最早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保存大量具软躯体或弱矿化外壳的后生动物化石,展示了寒武纪大辐射时期海洋生态系统和后生动物多样性特征,是全球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演化事件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近年来,“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生态空间的存在特征和差异及其影响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确定“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

  广西运动由丁文江先生于1929年提出,代表在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通常认为,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关证据,对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推进过程和影响范围缺少

南京古生物所发现最早的拟步甲昆虫化石

  拟步甲总科是鞘翅目中最繁盛类群之一,也是甲虫分类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花蚤类甲虫为拟步甲总科的基部类群,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访花昆虫,因此具有重要的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意义。由于数量稀少,加之鉴定困难,以往化石材料对该类群早期演化研究贡献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博士和

南京古生物所揭开“最诡秘甲虫”的神秘面纱

  侏罗甲,是以产出时代“侏罗纪”命名的一类甲虫。化石最初由俄罗斯Ponomarenko教授发现于西伯利亚侏罗纪地层中,而后竟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又发现了一例现生标本。因此,侏罗甲成为甲虫中最著名的“活化石”。侏罗甲形态极为独特,同时具有不同高阶单元的特征,先后被甲虫学家归入到三个不同的亚目中。因而,

高分辨率显微CT技术复原寒武纪动物断壳过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云南距今5.18亿年前的玉案山组碳酸岩夹层中,发现了一类保存精美、显示不同断壳阶段的新型软舌螺动物——断壳桶螺。他们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技术,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首次复原了其完整的断壳过程,为揭示动物断壳行为的起源与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成果在线

南京古生物所二叠纪珊瑚及古生物地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滇缅马(Sibumasu)地块由位于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古陆之间的一系列外来体组成,包含现今的泰国西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滇西的腾冲、保山地块等。它们于早二叠世晚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在中二叠世向北漂移,并最终于三叠纪与欧亚大陆拼合。  为更好地了解滇缅马地块在早中二

射齿目新种帽天山开拓虾为奇虾类起源与演化提供参考

  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奇虾,是最早称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动物和顶级捕食者。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该所馆藏的一块奇虾化石深入研究后认为,该虾属于一个新属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帽天山开拓虾。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会会刊》。  奇虾类出现于寒武纪早期。奇虾外形怪异,最大体长超

研究发现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德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我国安徽发现了一批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中国古花骨海绵。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花骨海绵,将同类海绵化石的历史前推了3亿多年。   花骨海绵是现生海绵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六射海绵。它们外观形态多样,生活的水深范围也较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Harper教授到南京古生物所作报告

  3月28日,国际古生物协会前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现任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A. T. Harper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作了题为“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泥盆纪游泳生物革命: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早古生代以动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加通常被认为与

《科学》报道南京古生物所“植物庞贝城”研究成果

  “火山灰中浮现远古陆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5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此为题,在“新闻聚焦”栏目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庞贝城”的研究成果。   2月21日,《美国科学院

Nature:氧气剧增或促进早期动物演化

  近日,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地大”)科研人员在内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距今约6.3亿年的新元古代,极端寒冷气候之后的氧气剧增促进了早期动物演化。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据了解,在地球历史上超过3/4的时间里,大气圈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都很低,难以维持动物生存。

侏罗纪骨架揭示爬行动物演化

  Bellairsia gracilis艺术复原图  图片来自:作者Elsa Panciroli   Bellairsia gracilis化石实物照片,化石保存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Elsa Panciroli  科学家描述了来自中侏罗世苏格兰的一个早期爬行动物的近完整

列夕动物群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面貌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联合湖南博物院、中南大学,在湖南永顺发现早奥陶世特异埋藏化石库——列夕动物群,揭示了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早期的海洋生态面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  20世纪80年代,进化古生物学家Sepkoski提出了全球显生宙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