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飞船拍到太阳磁力线清晰画面

美飞船拍到太阳磁力线清晰画面 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飞船“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在观察太阳热区的活动时,捕捉到从太阳表面发出来的一束明亮的磁力线。 该飞船从7月6日开始对太阳热区进行观测,这期间它在光谱的远紫外区获得该发现。美国马里兰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最近播放了有关这些弧形磁力线的一段录像。这些弧状太阳物质在太阳表面呈炙热的白色,颜色随着高度逐渐变暗,到最高点变成炙热的橙色。烟雾模糊了外层更大的磁力线,而较小的则被其他明亮的白光所掩盖。 弧线是太阳粒子沿太阳表面不断变化的磁场线运行的路径。“太阳动力学观测站”没发现的较小规模的太阳耀斑,也出现在太阳上极其活跃的部位。美国宇航局的该飞船2月发射升空,打算用5年时间对太阳进行有史以来最为详细的研究。“太阳动力学观测站”能记录太阳活跃区的高清画面,其清晰度是以前从没有过的。 同该飞船观测到的这一......阅读全文

美飞船拍到太阳磁力线清晰画面

美飞船拍到太阳磁力线清晰画面   北京时间7月13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美国宇航局的飞船“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在观察太阳热区的活动时,捕捉到从太阳表面发出来的一束明亮的磁力线。  该飞船从7月6日开始对太阳热区进行观测,这期间它在光谱的远紫外区获得该发现。美国马里兰

中美研究人员确认太阳上存在“磁绳”

  中美研究人员日前合作发现,太阳活动区存在着巨大“磁绳”,这种“磁绳”可能正是引发太阳风暴的罪魁祸首。  “磁绳”描述了太阳磁力线的一种分布方式,即围绕一根中心轴线缠绕着很多根磁力线。长期以来,部分科学家一直猜测太阳的磁力线分布会出现“磁绳”式结构,但由于“磁绳”演化速度极快,存在时间极

科学家观测到耀斑磁重联的重要证据

  7月14日,在线出版的Nature Physics发表了苏杨博士等人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美国的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SDO)和太阳高能像谱卫星(RHESSI)的同时观测,对 2011年8月17日一个C级耀斑进行了多波段综合研究,首次详细展示了太阳耀斑发生时磁重联过程的细节。   

中外科学家在太阳耀斑磁重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磁重联的精细物理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首次在太阳耀斑中发现具有扭缠结构磁岛形成的快速磁重联。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美国宇航局SDO探测器拍摄到日食

  2010年10月20日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公布了SDO探测器拍摄到的日食画面。10月7日,围绕地球运行的月亮从探测器与太阳之间经过,这一刻正好被SDO记录了下来。  今年2月起,美国宇航局推出了太阳动力学观测站,利用SDO探测器观测太阳活动以及太阳磁活动对地球和太阳系

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回传影像首次公布

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拍摄到的太阳彩色合成图。图片来源:NASA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线版4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发布了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发回的太阳活动影像。3月底刚刚开始运行的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给科学家带来惊喜,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太阳,其中有许多人们从

天文台陈何超发现太阳爆发磁绳足点存在动力学迁移现象

  12月16日,国际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陈何超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澄江抚仙湖一米新真空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卫星(SDO)的多波段结合观测,发现了太阳爆发磁绳足点存在动力学迁移的新现象。  日

超强磁暴期间的多卫星观测数据揭示震荡结构的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耦合系统。从空间物质分布角度来说,地表向上依次分布着大气层、电离层(热层)、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片等结构,物质特性从中性大气逐渐过渡到等离子体(图1)。电离层是地球大气被太阳极紫外辐射和宇宙射线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层的粒子来源于电离层,并在地球偶极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类似轮胎的三维分

国家天文台利用SDO数据在冕洞边界上发现磁重联证据

SDO观测到的冕洞边界上磁重联的证据——日冕喷流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是美国宇航局(NASA)“与恒星共存”计划的第一个探测任务,是未来十年太阳物理研究的基础观测仪器。SDO对太阳大气进行全天候的成像观测,具有全日面、多波

高斯计的磁力线、磁通与磁通连续定理简介

     我们用磁力线来形象地描绘磁场,电流产生的各种不同磁场的磁力线,磁力线是环绕电流的无头无尾的闭合线,电流方向与磁力线回车方向符合右手定则。  我们规定,磁力线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是该点磁场(也就是B)的方向,通过垂直于B矢量的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数等于该点B矢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磁场强的地方,磁力

太阳爆发近日达到峰值nbsp;或可吞没20个地球

研究人员称,最近发生的巨大太阳爆发可能吞没20个地球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太阳已接近其11年活动周期的高峰期,因此人们将会看到更多太阳活动。事实上,观看太阳太久会对视力造成伤害,不过专业人士如美国宇航局 (NASA)的人便可以捕捉这些活动并与公众分享。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去年底观测到太阳

南山站1米光学望远镜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68.shtm3月7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获悉,2月底,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NOWT)首次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日前,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告确认,并授予这颗近

大气研究观测站,布鲁克红外常相伴

  天虽入秋,比往年来的晚一些;  因为全球变暖,还挺严重!  从1901到2012年平均涨了1.5℃以上,  按照这种形势,再过100年,夏天的美眉们应该穿的更清凉了吧~  温室气体CO2和CH4的超量排放是主要原因,这个是全球共识。  超量排放:物质是守恒的,藏在地底下的石油煤炭被利用燃烧后气体

在4526米高度建一座“零海拔”天文观测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548.shtm 图为慕士塔格天文观测站。受访者供图我国首座零海拔天文观测站——慕士塔格天文观测站投入使用后,天文学家将开展宇宙学、恒星形成与演化等领域的观测研究以及高分辨率光学成像观测研究。

NASA首次获得太阳系磁场边缘“磁泡”显示图像

照新、旧理论分别绘制的有关太阳“日鞘”的结构。红色和蓝色的螺旋弯曲线是磁力线。太阳系边缘的磁泡约1亿英里宽,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相当。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通过旅行者探测器发回的数据首次获得了太阳系磁场边缘“磁泡”的显示图像。从电脑绘制的模型看,“磁泡”比较大,约1亿英里

美欲打造全球领先乔治湖观测站

   美国乔治湖的一张湖床、海岸线以及流域地图,图片来自于2014年研究人员对当地水深和地形的测量。图片来源:IBM Research  美国科研人员和IBM公司计划携手使乔治湖——纽约州一个52公里长的水体——成为全球最智能的湖泊。今年6月底,科学家正式开始从首批40个感应平台上获取数据,这些数据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浮标完成应急检修

   近日,经过连续4个昼夜的备航、20个小时的拖航和现场作业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06号浮标再次布放至原观测站位,开始新一轮观测周期的任务。   4月21日早8时,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技术人员在日常巡检时发现位于东海海礁附近的06号浮标移位约3海里,并且仍在继续向西北方向漂流,初步判断浮标可能发生锚链断

美缩减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经费

NEON流动塔中正在进行野外技术培训。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近日削减了建造一个独一无二生态站网络计划的大量经费。NSF表示2010年未经深思熟虑就批准了该计划。因成本超支和工程延误,NSF官员决定缩减陷入麻烦的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的范围,并取消大量水上研究部分。  NSF生物学理

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首个科学成果发布

近日,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获得了首个科学成果,研究讨论了基于该载荷在地火转移轨道中观测到的一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相关结果于7月26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并被美国天文学会(AAS)选为亮点工作,并进行了专题报

空间中心提出新的亚暴唯象理论模型

  亚暴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一种基本模式,是太阳风驱动的重要空间天气事件。亚暴爆发性的释放能量加速加热粒子,功率达到10亿千瓦。探索亚暴相关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是中欧联合SMILE卫星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亚暴的因果链由太阳风的南向磁场开始,经历磁层顶磁重联,在电离层产生极强的电流

微观尺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子空穴动力学规律揭示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孟胜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fhimios Kaxiras教授合作,在原先揭示了花青苷自然染料在TiO2纳米线界面有快速的电子注入的基础之上【Nano Lett. 8, 3266 (2008)】,利用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电子

探寻太阳风起何处-帕克踏上旅途

  除了给予地球光和热外,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一种被称作“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从太阳表面涌出,并向太阳系的深处奔去。当它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磁场的剧烈变化,对航天、供电、通讯、航空、导航等一系列领域和技术系统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8月

白春礼深入西藏阿里考察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一行启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建设工作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量子卫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礼与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讨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实地调研了海拔超过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

太阳活动周交替时期活动区螺度观测研究有新进展

  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研究团组首次从观测角度,对太阳活动周交替时期活动区的螺度和倾角做了详细统计研究,发现多数样本活动区遵守螺度符号半球规则,螺度和倾角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  前人的统计研究发现,活动区螺度符号在北

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首个科学成果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利用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获得了首个科学成果,研究讨论了基于该载荷在地火转移轨道中观测到的一个太阳高能粒子事件。7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并被

地质地球所揭示土星磁层内系统性小尺度磁重联过程

  地球磁层主要受到来自太阳的粒子及磁场的影响,太阳风驱动的磁重联过程使得地球磁层内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循环并释放进入行星际空间。类似的过程也存在于土星磁层,但与地球显著不同的是,土星的天然卫星土卫二会向土星磁层内源源不断地释放水冰等物质,并最终电离形成O+及HO+等重离子,重离子随土星磁层快速旋转,

我国科学家为超高能伽马光源的测定提供了新标准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LHAASO国际合作团队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为超高能伽马光源的测定提供了新标准。  该团队精确测量了蟹状星云辐射的最高能量端能谱,覆盖了从0.0005

地质地球所揭示近地磁尾高纬度动力学阿尔文波的产生过程

  诸多观测研究表明磁尾高纬度区域存在动力学阿尔文波,且携带的场向电场对等离子加速为极光的高能带电粒子提供了充分条件。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动力学阿尔文波是极光粒子加速的主要机制,但近地磁尾高纬度动力学阿尔文波的产生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快速地向流与近地低纬度强偶极场相互作用,激发剪切阿尔

云南天文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首次观测到震荡磁重联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荡磁重联方面取得研究进展,首次在太阳色球层观测到小尺度震荡磁重联及由其导致的磁流绳形成和消失的物理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该项

美引力波观测站升级:有望首次探测引力波

  1916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这是遥远宇宙极端天体事件的产物,如同时空中的涟漪   据国外媒体报道,引力波被认为来自宇宙中大质量天体的碰撞、爆炸等,是宇宙中最恐怖的能量释放,比如超新星爆发、黑洞碰撞等。但科学家对引力波仍然不十分了解,原因在于我们很难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