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对榕树与传粉昆虫共生体系研究获重要进展

榕属(Ficus)植物统称为榕树,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750种。榕树和榕小蜂组成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联系最密切的互利共生系统,雌性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衍和栖息的场所,这种协同关系已延续了几千万年,是人们研究生物协同进化规律和进化历史的完美范例。 榕小蜂个体小,只有1-2mm,成虫存活时间短,只有1-2天。虽有研究表明,同步性开花的雌雄同株榕树的榕小蜂,靠风速在林冠层上被动传播,距离可达到14km~30km,但对多数处于林冠层以下、不能借助于风力、非同步性开花的雌雄异株榕树,传粉距离被认为是极短的。而这类雌雄异株榕树的红色果实主要靠鸟类传播种子。通常,鸟类的飞行距离要比传粉小蜂远得多,也就是说种子对基因在居群间的流动更加有效。 基于这种假设,华南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于慧博士等选取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雌雄异株榕树——粗叶榕(Ficus hirta Vah......阅读全文

华南植物园对榕树与传粉昆虫共生体系研究获重要进展

  榕属(Ficus)植物统称为榕树,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750种。榕树和榕小蜂组成了迄今为止所知道的联系最密切的互利共生系统,雌性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衍和栖息的场所,这种协同关系已延续了几千万年,是人们研究生物协同进化规律和进化历史的完美范例。   

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蜂协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

  榕属植物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类群,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榕属植物和与传粉榕小蜂有的高度专性共生关系,在探讨物种形成、动植物协同进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榕树和榕小蜂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信息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以上榕树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10月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

版纳园榕树榕小蜂共存化学生态学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钝叶榕果实与榕小蜂  在最为典型的互惠共生体系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中,植物和昆虫的繁殖都直接依赖于对方,联系两者的“信号”是维持该系统稳定共存的关键。榕树与其专性传粉昆虫榕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榕树依靠榕小蜂传粉产生种子,并为榕小蜂提供繁育场所。在该系统中,榕

榕树非传粉榕小蜂后代性比及雄性二态性研究获进展

    在榕树-榕小蜂互惠共生体系中,生存着大量的非传粉榕小蜂。科学家们对于传粉榕小蜂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非传粉榕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却知之甚少。根据非传粉榕小蜂的食性和生存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造瘿者、寄居者和复寄生者。造瘿者将卵产在雌花子房内致使子房膨大转变为瘿花,其幼虫以子

版纳植物园榕树榕小蜂专性传粉维持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榕树-榕小蜂专性传粉通常被用作一模式研究系统,来了解专性传粉与传粉者隔离对被子植物合子前生殖隔离及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认为,不同种传粉榕小蜂对雌花期榕果的特异挥发物的识别是实现传粉者隔离的主要机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组博士研究生王刚等通过对同域分布的鸡嗉子榕

研究发现种间杂交在气候边缘区明显增强

  杂交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杂交可重组现有的遗传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塑造出新物种。已有研究表明,近缘种间的杂交通常发生在分布重叠区,但科学家尚不清楚生态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杂交的发生。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的科研团队研究探讨了植物种间杂

种间杂交在气候边缘区表现出明显增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132.shtm 杂交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杂交可重组现有的遗传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塑造出新物种。虽然有研究表明近缘种间的杂交通常发生于分布重叠区,但尚不清楚生态环境条件如何影响

研究揭示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进化模式

  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双方有利的互利共生、对双方有害的竞争、和仅对单方有利的捕食关系,有不同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效应;这些相互作用能够在不同的世代间维持下去,并且能够影响生物的微进化和宏进化模式。种间作用不对等的收益与代价可能会使相对应的物种枝系形成不同的协同进化模式。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从未专一!外表纯情、内里风流的榕蜂“私生活”

  专一,原本是人类的一种高尚品德,但人们也想在自然界寻找这样的“美丽心灵”。科学家曾在动植物协同演化历史上发现过一个极佳案例——榕树与榕小蜂。  榕树是陆地上种类最丰富、生态型最多样的木本植物群,全世界已知的有800多种。有趣的是,一种榕树只让一种榕小蜂传粉,而一种榕小蜂一生也仅给一种榕树传粉,它

版纳植物园在榕蜂共生体系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榕树依赖榕小蜂传粉形成种子,榕小蜂也只能在榕果内的小花上产卵繁殖后代,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维持榕蜂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成为科学家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榕小蜂为找到接收期榕果,要经过长距离飞行,那么是不是个体较大的榕小蜂更有可能找到寄住榕树?榕小蜂在进入榕果时,要钻过覆

版纳植园揭示传粉榕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互惠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从相互合作中受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互惠共生从不同尺度上影响全球生态过程,然而物种间互惠关系的获得、维持或丢失的演化机制仍是重要的未解之谜。  互利是互惠共生系统的基石  榕树-传粉榕小蜂在繁殖上高度依赖,形成了最严密、最具代表性的互惠共生系统。榕属植

版纳植物园在榕蜂互惠共生体系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生物的互利共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间相互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生态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每种榕树只能通过其专一的传粉小蜂为其传粉才能形成种子,榕小蜂也只能依靠榕树的雌花子房才能繁殖后代,因此两个物种在繁殖上彼此依赖,密不可分,是互利

研究揭示传粉模式改变重塑了榕属花粉形态的进化

  协同进化过程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协同进化双方形态特征的进化?这是进化生物学家们长久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花粉是有花植物的重要繁殖特征,同时也承载着植物与其传粉者协同进化过程中的直接选择压力。现今花粉形态是植物自身系统发生的直接体现,还是传粉者选择修饰的结果?传粉模式的改变会对植物花粉形态的进化造

王瑞武小组发现植物也会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王瑞武课题组发现,植物合作系统的优势方可能通过惩罚机制来抑制投机个体或行为的扩散,奖励那些主动合作的个体或行为,即使用“胡萝卜+大棒”的策略。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生态学》。   据介绍,经典理论认为,合作系统的投机个体在进化的过程中,演化出了与其

版纳植物园植物空间遗传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居群空间遗传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多阶段发展过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通过种子和花粉散布的基因流、各种自然选择压力以及现有植株的分布格局等。由于因素众多、过程复杂,各个因素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植物关系

相爱相杀,动植物是复杂的“命运共同体”

一种濒危的蛇菰属植物,其生命周期中种子传播的关键环节,竟然源自另一种濒危物种——奄美兔。近日,一则关于此研究的报道,登上美国科学新闻网站等媒体的显著位置。无数事实和科学研究表明,在生命长期演化过程中,植物和动物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甚至是协同演化的关系,如蜂鸟专爱花蜜、考拉钟情于桉树叶……与此同时,植物

热带北缘榕小蜂传粉繁殖季节差异导致欺骗者的演化

  竞争过程会介导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然而在紧密联系的共生体系中,每个共生者都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意味着竞争将阻止功能相似的多个物种共存。榕树(Ficus)与传粉榕小蜂(agaonid wasps)长期以来被认为遵循“一对一”协同进化关系,随着研究地域的扩大及分子技术的运用,一种榕树有多种传粉

昆明动物所证实植物也会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对于任何一个合作系统而言,总是存在投机的、不合作的行为或个体。这些投机行为或投机个体的在合作系统中的扩散将会导致合作系统的解体。然而,是什么机制能够阻止这种投机行为,从而避免合作系统的解体至今仍是一个争议很大的科学问题。   经典的、基于均衡和对称性思想发展而来的理论认为:合作系统的投机个体在

版纳植物园揭示印缅区植物类群的东西遗传分化格局

  印缅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以及多样的地形地貌,可能是该地区形成生物多样性和高特有性的重要原因,并影响着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然而,目前对印缅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较少,生物类群的遗传结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对叶榕和异形花榕为榕属

华南植物园传粉生物学研究获新成果

    对大多数的开花植物来说,需要将一朵花里面的花粉搬运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才有可能完成雌雄交配,并产生后代,而搬运花粉的任务,多数情况下需要动物来完成。在动物协助植物传粉的同时,多数植物为动物提供花粉、花蜜等作为报酬。也有一些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产卵场所,如榕树、丝兰以及

丽蚜小蜂寄生选择实验

实验概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不同寄主粉虱及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产卵选择性及寄生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供试植物:番茄、黄瓜、甘蓝、烟草2. 供试昆虫:丽蚜小蜂、烟粉虱实验步骤1. 昆虫培育    (1) 在室内用网罩培育寄主植物,当苗高达30 cm左右时,按每叶片上5 头的比例接入粉虱成虫;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一致对外,这种合作关系就叫“共生”,它们的共赢则是赢在获取养分、抵御外敌和传递花粉,赢在生存和繁衍。

生物防治入侵垂叶榕或有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垂叶榕的自然原生地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有一新种瘿蚊寄生于垂叶榕的隐头果内,可严重影响垂叶榕种子及其传粉榕小蜂的互惠系统。  据介绍,该种瘿蚊在垂叶榕刚结的幼果上产卵,刺激雌花子房膨大成虫瘿,并完成发育。瘿蚊寄生导致垂叶榕的传粉榕小蜂大量死于发育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专项启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734.shtm3月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专项——中法空气污染对物种间化学通讯影响联合实验室项目启动会暨学术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中国、法国、英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因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且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而其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榕属物种具有多样的生态型,体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尽管近年来关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有所

合作行为演化动力及其系统维持机制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无论在人类的社会还是自然生物系统中,近代的研究发现合作行为可能是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英国科协主席Robert May在2005年的任职演说中,将生物进化过程和人类的社会学中合作关系演化及其系统维持列为进化生物学或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未被解决的科学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陆

粗叶榕的概述

  五指毛桃,桑科榕属植物。  五指毛桃属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1-2m,全株被黄褐色贴伏短硬毛,有乳汁;叶互生,叶片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广卵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微波状锯齿或全缘,两面粗糙,具叶柄,托叶卵状披针形。生于山林中或山谷灌木丛中,以及村寨沟旁。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

粗叶榕的形态特征

  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1-2m,全株被黄褐色贴伏短硬毛,有乳汁。叶互生;叶片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广卵形,长8-25m,宽4-10(-1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具3-5深裂片,微波状锯齿或全缘,两面粗糙,基出脉3-7条;具叶柄,长2-7m; 托叶卵状披针形,长0.8-2

粗叶榕的形态特征

  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1-2m,全株被黄褐色贴伏短硬毛,有乳汁。叶互生;叶片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狭广卵形,长8-25m,宽4-10(-1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具3-5深裂片,微波状锯齿或全缘,两面粗糙,基出脉3-7条;具叶柄,长2-7m; 托叶卵状披针形,长0.8-2

滞育储存技术增强平腹小蜂规模化生产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9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