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壳斗科锥属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学科组科研人员陈丽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查阅壳斗科锥属植物标本时,发现几份奇特的标本,由于标本不完整,无法鉴定到种,陈丽等人特地到这几份标本的采集地云南省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云岭和金平县马鞍底镇五台山进行实地考察。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帮助下,研究人员顺利地采集到鉴定特征完整的标本。经仔细查阅文献和研究标本,发现这两类标本有别于该属的其他种类,为两新种,故将其命名为麻栗坡锥(Castanopsis malipoensis C. C. Huang ex J. Q. Li & L. Chen)和金平锥(C. jinpingensis J. Q. Li & L. Chen)。这一发现对于锥属的分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麻栗坡锥在下金厂镇较为普遍,见于石灰岩山地的密林中,与西畴锥(C. xichouensis C. C. Huang & Y. T. Chang)近缘......阅读全文

武汉植物园壳斗科锥属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学科组科研人员陈丽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查阅壳斗科锥属植物标本时,发现几份奇特的标本,由于标本不完整,无法鉴定到种,陈丽等人特地到这几份标本的采集地云南省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云岭和金平县马鞍底镇五台山进行实地考察。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帮助下,研究人员顺

版纳植物园揭示壳斗科植物的基因组大小进化

  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是物种形成和多样化中最近处的性状。通过测定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了解物种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进化,为全基因组测序提供基础数据,提高基因组多样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效率。前人对植物基因组大小进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温带草本类群,并且未与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相关联,对热带木本植物的基因组大小

最新研究在灌树蛙属分类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灌树蛙属Raorchestes由Biju等学者于2010年建立,隶属于树蛙科Rhacophoridae,该属物种的体型较小,体长15-45 mm,常栖息于灌木丛中,繁殖方式为直接发育,即蝌蚪在卵内完成变态过程,直接孵化出幼蛙。该属包含68个物种,其中多数物种分布在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脉),此外还

豆科德昭藤属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外科学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等项目的资助下,结合形态学研究与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技术,对德昭藤属的所有已知种类、与其形态上相近的部分显托藤属种类以及紫荆亚科其它代表性种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类群》(Taxon)。豆科是被子植物中物种数量仅次于菊科

鹿角锥的介绍

  鹿角锥(学名:Castanopsis lamontii),为壳斗科锥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环孔材,木质部仅有细木射线。木材灰黄色至淡棕黄色,坚硬度中等,干时少爆裂,颇耐腐。

鹿角锥的概述

  鹿角锥(学名:Castanopsis lamontii),为壳斗科锥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环孔材,木质部仅有细木射线。木材灰黄色至淡棕黄色,坚硬度中等,干时少爆裂,颇耐腐。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类学研究中获进展

  唇形科(Lamiaceae)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中国是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该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烹饪、药用、园艺、建材等方面应用广泛,与人类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代唇形科与马鞭草科(Verbenaceae)进行系统重排以后,唇形科的范畴及分类系统发

上海药物所报道抗万古霉素耐药菌候选药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庄文颖及博士曾昭清在吉林、河南和湖北等地的大蚕蛾科昆虫虫茧上,发现一种肉座菌目真菌——茧壳菌Cocoonihabitus sinensis。   茧壳菌具有肉质子实体但不形成子座,子囊壳或疏或密地排列在虫茧残体上;长柱形子囊顶端加厚,通过狭窄

微生物所发现肉座菌目新科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庄文颖及博士曾昭清在吉林、河南和湖北等地的大蚕蛾科昆虫虫茧上,发现一种肉座菌目真菌——茧壳菌Cocoonihabitus sinensis。   茧壳菌具有肉质子实体但不形成子座,子囊壳或疏或密地排列在虫茧残体上;长柱形子囊顶端加厚,通过狭窄

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肉座菌目一新科-茧壳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庄文颖研究员及曾昭清博士在吉林、河南和湖北等地大蚕蛾科昆虫的虫茧上发现一种肉座菌目真菌 ― 茧壳菌(Cocoonihabitus sinensis)。图1 分子生物学证据(基于ITS、LSU和SSU的Hypocreales相关科分类关系的最大简约树)图2

昆明植物所脱水敏感性种子的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取得新成果

  生产脱水敏感性(顽拗性)种子的植物类群尽管为数不多,却在植物界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特殊”的植物类群往往是森林生态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种群的延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可以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环境。  脱水敏感性种子的生态适应性一直是种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科学话题。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樟科鳄梨族演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对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樟科鳄梨族演化历史研究获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的资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优势类群主要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北

核基因和形态学证据揭示我国梨藤竹属的分类学谜团

  竹亚科是禾本科适应森林生境的主要分支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为适应多样的生存环境,竹子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植株类型,包括乔木状、灌木状和草本竹,其中,有一类竹子因具有攀爬或攀援习性,被称为“藤本竹”。在我国记录过具攀爬或攀缘习性的竹子有6个属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牛肝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物种的起源、演化及分布格局成因是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迄今已有大量针对动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成果,但对真菌的相关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与真菌化石缺乏、物种界定困难和难以完整取样等直接相关。外生菌根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不但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而且对于揭示物种的起源、演化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科学

昆明植物所在马先蒿属斗叶组系统演化研究中获进展

  马先蒿属(Pedicularis)全球有600多种,是列当科中最大的属,其中有2/3以上的种类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该地区是其物种多样化中心和特有中心之一。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的斗叶组(Sect. Cyathophora)仅有7个种(其中1个种存疑),却拥有马先蒿属全部四种基本花

昆明植物所在唇形科铃子香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铃子香属(Chelonopsis Miq.)隶属于唇形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其和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 Benth.)、锥花属(Gomphostemma Wall. ex Benth.)一起置于野芝麻亚科锥花族。该属为东亚特有属,其两个亚属分别为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类型

《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问世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黎兴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辞典记载了产于中国的五大类生物,即:藻类201科,679属;真菌类232科,1278属;地衣类71科,209属;苔藓类119科,541属;蕨类62科,223属。各科属按

华南植物园发现鼠李科植物新属“封怀木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瑞江团队在广东海岸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未知植物种类。在当地植物爱好者“牛哥”的协助下,经过多次野外采集和观察、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最终确定其为鼠李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封怀木属Fenghwaia。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分类学主流期刊《植物键

真菌类群属与种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合作研究获进展

  真菌界许多物种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迷。真菌类群种与属的分类学地位、系统发育与进化是全球研究的热点。云南农业大学盛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联合发表了真菌类群种属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团队选择两个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六个

科研人员开展真菌类群属与种的分类学及系统发育研究

  真菌界许多物种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迷。真菌类群种与属的分类学地位、系统发育与进化是全球研究的热点。云南农业大学盛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团队联合发表了真菌类群种属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最新成果。研究团队选择两个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六个

科学家发现牛肝菌科一新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人员对部分牛肝菌物种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态学证据和DNA序列分析,发现了牛肝菌科一新属――大孔牛肝菌属以及8个新种。相关成果发表在《真菌多样性》杂志上。   据介绍,牛肝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中,一些种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部分种是有名的毒菌,多数种是树

质检总局:首次截获爱氏材小蠹-属检疫性有害生物

  日前,浙江嘉兴检验检疫局乍浦办事处截获材小蠹属有害生物,经鉴定,确认其为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Xyleborus agnatus,中文名定为爱氏材小蠹,此为全国首次截获。   植物检疫人员是在菲律宾进境南洋楹木板材(湿材)中截获该生物的。这是2013年浙江检验检疫系统第四次从菲律宾入

国际热带生物多样性及基因组学专题研讨会在版纳园召开

  6月27日至7月1日, 国际热带生物多样性及基因组学专题研讨会(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来自十多个不同国家的三十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历时五天,

濒危植物三棱栎的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取得进展

  壳斗科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现存3个种:轮叶三棱栎T. verticillata分布于中国海南(我国新纪录)以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几个岛屿,三棱栎T. doichangensis见泰国北部及我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高大三棱栎T. excelsa产于南美赤道附近的哥伦

华南植物园研究预测森林树种对气候变化响应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课题组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壳斗科栎属物种麻栎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基因组学方法预测森林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森林树种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森林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

海洋所发现深海热液区和海山区软体动物新属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张树乾和研究员张素萍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

新研究预测森林树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课题组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壳斗科栎属物种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基因组学方法预测森林树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

新研究预测森林树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课题组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壳斗科栎属物种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基因组学方法预测森林树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

我国首次发现蟹蛛科伊班蛛属蜘蛛

中新网南昌10月8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8日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发现了中国蜘蛛新纪录属——伊班蛛属。此物种通体呈绿色和灰黑褐色,主要栖息于低矮的灌木或乔木上,体长7毫米至10毫米,以蛾类、蜂类等为食。经专业技术鉴定,该物种为新种,由井冈山大学副教授刘科科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