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8 13:56 原文链接: 揭示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表观遗传的进化调控规律

  在生命起始的时候,高度特化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全能性的受精卵。在这一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发生了广泛而剧烈的重编程。同时,一些表观遗传信息如基因印记会被选择性的保留下来。由于哺乳动物配子和早期胚胎材料的稀缺,关于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向胚胎转变(parental-to-embryonic transition)过程中是如何遗传和重编程的研究长期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一些高灵敏微量细胞染色质分析技术的出现,研究人员得以在分子水平研究表观遗传信息在生命起始过程中是如何擦除、重建和遗传的。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模式动物尤其是小鼠中展开的。但是,在不同物种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否保守,以及不同物种中是否存在普适的表观遗传调控规律调控胚胎发育并不清楚。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颉伟课题组、北京农学院郭勇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一系列表观遗传的分析技术,包括STAR ChIP-seq、CUT&RUN、STEM-seq,研究了人、牛、猪、大鼠和小鼠5个物种配子和早期胚胎中DNA甲基化组,以及一些重要的组蛋白修饰,包括H3K4me3、H3K27me3、H3K36me2和H3K36me3的模式和代间传递。通过整合不同维度的表观基因组信息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系统阐述了不同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重编程的保守性和物种特异性。研究发现,没有一个单一物种的表观遗传重编程过程与人类完全相似。因此其他物种中得到的信息可能不能简单地外推至人类自身。在啮齿类动物(大鼠和小鼠)的卵母细胞中,DNA甲基化,包括母源印记区的DNA甲基化,是以一种转录依赖的模式建立的。但是,在人、牛和猪,尤其是后两者的卵母细胞中,转录和非转录区域都可以观察到广泛的高甲基化状态。牛和猪卵母细胞中的高DNA甲基化状态与H3K36me2和H3K36me3高度相关,这两种都是已知的在小鼠配子发生过程中可以介导DNA甲基化的组蛋白修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牛和猪卵母细胞中的H3K36me2和H3K36me3分布非常类似,这与啮齿类动物中的情况不同,表明不同物种卵子中DNA甲基化从头建立的机制既有保守性也存在物种特异性。虽然牛和猪卵母细胞基因组处于广泛的高甲基化状态,但是也存在一些低甲基化的区域。这些区域CpG含量较高,长度通常在100 kb以上,甚至达到Mb级别。作者称这些区域为“CpG大陆(CpG continent,CGC)”,以便和通常的CpG岛(CpG island,CGI,平均长度~1000 bp)相区别。CGC在人,牛和猪的基因组中广泛存在,但是在大鼠和小鼠中几乎没有。CGC富集发育基因和一些关键基因调控序列 (如基因印记控制区),作者猜测CGC可能作为调控元件的“安全岛”,保护重要调控元件不被异常甲基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系统鉴定了牛,猪和大鼠中可能的生殖系基因印记控制区ICR(germline ICR)位置。这些ICR信息将会对哺乳动物印记调控的研究提供重要研究参考。

  在组蛋白修饰方面,作者发现宽的非经典模式的H3K4me3(ncH3K4me3)和H3K27me3(ncH3K27me3)存在于除人以外的所有物种的卵母细胞中。合子基因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ZGA)之后,所有物种中的ncH3K4me3都变成了经典模式,这可能与ZGA之后H3K4me3去甲基化酶KDM5B的激活有关;小鼠中的研究工作表明,卵母细胞中的H3K27me3可以传递至子代并且介导着床前胚胎中一种非经典的、不依赖于DNA甲基化的基因印记。在人、牛和猪中,H3K27me3在ZGA前后会被整体擦除,而在大鼠和小鼠中,非启动子区的H3K27me3可以遗传至囊胚。因此,H3K27me3介导的非经典的基因印记可能只存在于啮齿类中。有意思的是,H3K4me3和H3K27me3在大鼠和小鼠中倾向于分布于不同区域,但是在牛和猪中则可以共存。作者发现,小鼠卵母细胞中H3K4me3标记的区域包含一些可能调控胚胎基因表达的元件,而当H3K27me3异常出现于H3K4me3区域会导致受精后胚胎基因的转录抑制。因此,作者猜测,啮齿类动物卵母细胞中H3K4me3标记的区域需要避免被抑制性表观修饰(如H3K27me3,可传递至囊胚)异常沉默,进而影响胚胎基因表达;而在牛和猪中,H3K27me3在受精之后会被整体擦除,因此调控区域在卵子中并没有避免H3K27me3的进化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整合基因组,表观组和转录组多维度的数据信息,作者系统研究了不同物种配子和早期胚胎中表观遗传信息的模式和代间传递规律的保守性和物种特异性。更重要的是,尽管不同物种中表观遗传信息的遗传和重编程的模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围绕解决印记区的建立和非印记区(如基因转录调控区域)的保护这一“该不该甲基化”(to-methylate-or-not)的问题中实现了有效的表观遗传组的建立和重编程。


相关文章

填补诺奖研究空白:许献忠/段波团队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的寒冷感应受体

密歇根大学许献忠教授、段波副教授等在NatureNeuro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ThekainatereceptorGluK2mediatescoldsensinginmice的研究成果。该研......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抗癌蝙蝠

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刘振牵头的课题组发现一种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性演......

病毒进化竟是人类胚胎发育关键

所有动物的进化都要归功于数亿年前某些病毒感染了原始生物。病毒遗传物质被整合到第一个多细胞生物的基因组中,至今仍然存在于人类DNA中。在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首次描述了这......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资助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在野生小型哺乳......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论文: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

极端高温或在未来2.5亿年灭绝哺乳动物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26日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显示,在约2.5亿年后下一个超大陆形成时,炎热气候将会超出哺乳动物生理极限。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有避免过热的策略。但温度长时间超过40℃会导致许多哺乳动......

毛方园:探索哺乳动物进化的奥秘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标本的简单描述上,前人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小。我们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要想再进一步就必须要引入新的方法。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时,她......

迄今最高分辨率人类胚胎发育图面世

美国研究人员使用荧光染料和激光显微镜这两种常见的实验室工具,实时拍摄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人类胚胎发育图像。发表在最近《细胞》杂志上的这一成果,使研究人员能在不对胚胎进行基因改造的情况下研究其发育最初几天......

新进展!长寿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抗肿瘤机制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