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24 11:01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鲨鱼或是全色盲

  一阵海风吹过蔚蓝色的海面,掀起几朵白色的浪花,拍打在一艘红黑相间的货轮上,顿时引得水花四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船下那群橙色和橘黄色小丑鱼的心情,它们仍在绿色的海藻和彩色的珊瑚礁间摆动着身体,悠然自得地来回穿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无论让谁来看这幅景色都不会有太大的不同,然而在“海洋霸主”鲨鱼眼里,这或许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9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鲨鱼极有可能是无法分辨色彩的全色盲,尽管它的近亲银鲛(又称带鱼鲨、海兔子)都具有一定的色觉。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学》杂志上。

  色彩从何而来

  提到色盲,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什么是颜色视觉。

  说到底颜色实际上是由视觉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物理与心理现象,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与人类类似。与颜色视觉关系最为紧密的是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细胞,它们分别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含有感光蛋白,能将光线信号迅速转化为电流信号,将外部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两种细胞的作用相辅相成,分工却截然不同: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力差且无法区分颜色;视椎细胞对强光和色彩敏感,并按其所含感光蛋白的不同被分为红绿蓝三类。大脑也就是通过这三种视锥细胞来分辨不同的颜色的,任何一种视锥细胞的缺失或病变都会导致大脑对颜色的误判,此时大脑通过视网膜看到的整个世界只是不同程度、不同质地的灰色。

  给鲨鱼点颜色?

  众所周知,鲨鱼是一种凶悍的食肉动物,它们通过进化拥有了包括视觉在内的一整套高效感觉系统。尽管科学家们早已发现鲨鱼具有发达的眼睛并在大脑中有一大片区域负责视觉信号处理,但一直以来,仍无法确定鲨鱼是否具有色觉。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内森·斯科特·哈特和昆士兰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显微分光光度计的仪器,试图通过测定鲨鱼视网膜中的视色素和光谱吸收情况来找到答案。

  研究人员对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和西澳大利亚州水域捕获的17种鲨鱼的视网膜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种群中视杆细胞是最常见的光感受细胞,并且在被调查的17种鲨鱼中,竟有10种都未观察到视锥细胞。拥有视锥细胞的7种鲨鱼分属于3个不同的家族,经过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细胞也均属于对绿色敏感的视锥细胞。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鲨鱼的视网膜系统只能产生不同深浅的灰色和白色视觉,而无缘一睹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因此,想让鲨鱼看到颜色会比给大熊猫拍张彩照还要难。

  单色世界也精彩

  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各位也不必替鲨鱼操心。其实在自然界除鲨鱼外,还有不少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包括老鼠、猫、狗、马、牛在内的动物都是不同程度的色盲,而此前也有不少研究发现,鲸鱼、海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也只有一种对绿色敏感的视锥细胞,它们都在灰色中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虽然视锥细胞缺失造成了鲨鱼对颜色感知力的丧失,但这或许是海洋动物为适应环境所采用的独特的进化战略。”哈特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中的生物们一直都遵循着这一原则。对颜色识别能力的丧失或许正是鲨鱼为在深色海洋中获得更好的视觉对比度以提高捕食效率的选择,因为要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求得生存,相对于颜色等细节,形状和大小才是更加重要的信息。这样的选择使这些动物在弱光中具备了与非色盲动物相比更为敏锐的视觉系统,缺陷因此也就转变成了优势。

  当然,除了发现鲨鱼是色盲这个秘密外,这一研究还有其他应用价值。哈特说,这项研究至少表明拥有强烈对比度的背景比鲜明的颜色更易被鲨鱼察觉。因此可根据这一原理为预防鲨鱼攻击以及防止捕鱼业误捕鲨鱼提供帮助,例如,可以据此设计出不那么吸引鲨鱼的渔具、泳装和冲浪板等。

相关文章

抗炎水凝胶可以减缓视网膜变性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注射的炎症反应水凝胶(IRH),在小鼠身上进行的测试表明,它可以将抗炎药物直接输送到眼睛的视网膜。研究小组报告了体外实验以及对患有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的小鼠进行......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抗癌蝙蝠

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刘振牵头的课题组发现一种抗癌蝙蝠——大足鼠耳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上。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性演......

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团队自主研发的中药——1.1类创新药“莎毕娅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据了解,该新药具有清......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资助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在野生小型哺乳......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论文: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

极端高温或在未来2.5亿年灭绝哺乳动物

根据《自然·地球科学》26日发表的一项模型研究显示,在约2.5亿年后下一个超大陆形成时,炎热气候将会超出哺乳动物生理极限。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有避免过热的策略。但温度长时间超过40℃会导致许多哺乳动......

7种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半抑郁风险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冯建峰等人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健康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的一半。这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和社交,可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关研究结......

基因编辑具有治愈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巨大潜力

全球约有200多万人因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失明,被称为“不可治眼病”、“家族的梦魇”,其中以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最为常见,缺乏有效治疗。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

毛方园:探索哺乳动物进化的奥秘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标本的简单描述上,前人已经做得非常细致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小。我们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要想再进一步就必须要引入新的方法。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