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对接率不高部分海归项目堪比作秀场

“不管是打国际牌的人才交流大会,还是地方举办的留学生交流会、‘海归’创业周,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即‘海归’项目对接率不高。”日前,中部某省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在北京参加一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新闻发布会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各省市组团队伍浩浩荡荡,活动耗资甚多,但‘海归’与企业沟通的时间有限,洽谈的项目更是有限。” 这位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率团参加上述活动与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多年,他呼吁“举办方与‘海归’少一点浮躁之举,多一份实事求是,不要把‘海归’项目对接活动作为一个作秀舞台”。政府总是越过“儿子”与“海归”谈婚论嫁 记者手头有不少参加“海归”项目对接活动的指南。其中东部某省一次对接活动,出席的领导与离退休老同志41人,企业代表只有30名,被邀请前来捧场的海外留学人员达到91人。中部某省企业与“海归”对接的36个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拉郎配”的。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阅读全文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

饶毅对话鲁白:海归要带头营造好科研环境

饶毅的演讲尖锐、诚恳鲁白的发言引人深思  讲座吸引了近300名海归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以及关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问环节”气氛热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做客第54期文汇讲堂,主讲《海归能推动中国科研改革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受邀出

高校“海归”如何适应“淡水”生活

有人感叹,怎么有些人在国外颇有成就,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海归”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到高校教师和科研队伍中。然而,尽管一些高校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人员的科研、教学

高校人才生态须平衡

  前不久,一位北京高校的副教授向笔者“吐槽”,说他们学校近两年来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有海外的,也有从国内其他高校挖来的,但其学术水平并未见比本土教师强多少,可动辄能拿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年薪,着实寒了不少人的心。  其实,高校人才待遇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之前主要存在于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之

人才大战与海归机会:各地引进人才有哪些特点

  各地争抢行业顶尖人才  二三线城市更为积极  北京、上海人才济济。对引进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涉及的行业领域也更广。比如:在一线城市的各种招聘信息中,经常出现区长助理、重点学科类和重点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重点创新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团队领头人等职位。二线城市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不但没有“缺位”,反而态

人才特区:转型中国的选择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目前,许多地方都提出建设“人才特区”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聚集海内外人才。  改革开

发展环境等问题阻碍中国吸引高端人才

  对于高端人才而言,一个职位是否有吸引力,除了物质报酬外,更要看是否能够创造出令其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和环境   “在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甚至有研究认为,仅在美国太空、军事等敏感部门工作的华人专家就有2万多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对本刊记者说

科学时报:对人才计划性引进的一点思考

  世界性金融风暴发生后,“抄底”这个词已经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人才引进也不例外。也许是看到这是一个百年难得的机遇,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人才的大规模引进计划不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在信心满满中被无限张扬、扩大。   笔者并不反对人才的引进,因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永远是学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前提之一

无锡成立美国硅谷创新创业中心

  美国硅谷(无锡)创新创业中心十二月五日在无锡举行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论坛”上揭牌成立,成为无锡市继日本东京、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后在海外拓展的第四个人才工作站。   据介绍,该中心将依托中国驻美使(领)馆、美国华人协会、美国著名大学、美国人才组织等海外机构的资源优势,对无锡引才政策和创新创业

“海归”报国路 越来越通畅

  【“归国潮”透视】  经过一番犹豫和比较,王立铭离开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国,回到国内,选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实现了他“回来做教授、开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的梦想。  近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我国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截至2016年

让人才引擎释放澎湃动力

  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述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51.shtm 哈佛大学医学院8位博士后归国创业,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合影。新华社发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内,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展示头戴显示器Royole-X。新华社发

王贻芳:人才引进应是个“连续谱”

   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讲话发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总是能做到言简意赅。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位学者,始终散发着一股高冷之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贻芳这次却聊了很多。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粒子物理的成长与发展。  粒子物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考察苏州纳米所

  李兵(前排左二)听取苏州纳米所总体情况和人才工作介绍  12月8日下午,在苏参加“京港人才交流中心2010年董事会”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一行17人考察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等陪同考察。  副所长刘佩华简要汇报了苏州纳米所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九大代表:凝聚起创新人才“强磁场”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人才的重要性。  正如总书记所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多位十九

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成立

  由中国92家从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的组织发起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8月22日在北京成立。  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将致力于健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服务联盟成员间的协调配合,推动服务联盟成员间在编制留学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重点项目、落实重要政策时,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营造和

博士落户就给22.7万,为招人才这些城市拼了

  近874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士、海归群体,因为疫情,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格外严峻。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成了供给市场上的泡沫,“抢人大战”仍在发生。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各省市相继推出人才引进政策,通过给钱给房给户籍,甚至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手段吸引人才

川大牛人实验室: 超一半是“青千”学者

  青年千人计划,是国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遴选顶尖人才的发展战略。入选“青千”的学者可谓“万里挑一”,年轻、海归、在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四川大学,有座“牛人辈出”的实验室,引进了18位“青千”学者,将成都在近年里引进的所有“青千”囊括了近1/3。  他们都从事相同的领域——生

晒晒“科大新医学”一周年成绩单

  成立一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生医部)“交作业”了。  1月初,生医部两项成果接连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内十大医学新闻”。  成立之时就激起不小的水花,不乏效仿者,如今这份“成绩单”是否证明“科大新医学”办学理念试水成功?一年来有哪些实质性进

科研特区何去何从——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帮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稳脚跟。如今,作为北生所所长的王晓东是否实现了他当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着怎样的渊源?如何带领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的路在哪里?请看王晓东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会举办的

海归青年科学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做点事很光荣

  1989年出生的海归科学家宫勇吉最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搭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准备大干一场。  和宫勇吉实验室在同一栋楼里的,还有与他同岁的科学家刘知琪的实验室。事实上这并非偶然,北航专门在校园里腾出几栋楼作为年轻海归科学家实验室的聚集地。近期,有数位海归青年科学家的实验室新建于此。  拥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中国科学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这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串闪光的名字:   黄昆,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刘东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叶笃正,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吴征镒,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200

自主创新迈大步

  ○神九飞天,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展示“中国精度”   ○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刷新“中国深度”   ○大桥飞架,穿山越海,不断书写世界纪录,彰显“中国跨度”   一系列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成就,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2006年1月9

山东将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

   山东省将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共有住鲁院士3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136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9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55人;共有高技能人才269万人、中华技能大奖

中科院物理所:创新“沃土”是怎样造就的

  为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千方百计推进改革,优化资源组合,为科研服务。他们多管齐下,营造出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钻研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精力按兴趣探索未知。   北京,北四环保福寺桥南,中关村南三街8号,匆匆路过的行人很多都不知道,在这个不起眼的院落里,聚集着中国

聚焦引才用才:三大城市的“引才答卷”

当前,西安、武汉、深圳等多地人才新政引发关注。西安“一键落户”、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深圳强化对高新技术人才吸引,渴求人才、加快创新发展已成为很多城市的共识。求才若渴的共识背后,是每座城市不同却又迫切的需求。招什么样的人才?拿怎样的“红包”吸引?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招才、引才、留才,是城市

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一项“有望拿下诺贝尔奖”的科研发现  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的归国被看作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科学家的杰出典范。回国后,他为改善中国学术风气与科研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继续硕果累累,2015年,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