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毒在灵长类动物中存在了数百万年!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证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病毒早在1600万年前就存在于旧世界猴(灵长目猴科)。研究人员对猴子的进化过程,猴免疫缺陷病毒的进化过程,以及为什么病毒能够从一种物种转移到另一种物种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0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 SIV 与 HIV的关联 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具有相似性,且都属于慢病毒(Lentivirus)。 SIV在非洲黑猩猩体内存在,并传播至人类,衍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且具有传染性。当人或者动物被这种慢病毒侵染,很长时间后才会有症状表现出来。根据美国卫生部数据显示,艾滋病患者可能会在2至4周后,才表现出类似于流感的病症。 然而,SIV并不会以HIV感染人类的方式,对猴子造成致病性感染。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SIV在猴科中存留了很长时间,达成共存的局面。这就类似于我们抵抗疱疹病毒一样,虽然大多数人会......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抗艾基因可捕捉病毒

       据外媒报道,专家发现,某些人虽然暴露在病毒环境中,但天生对艾滋病具有抵抗力,他们之所以不会染病是因为一组基因将HIV病毒灭活。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基因和免疫》杂志上。   专家发现,基因变体C4BPA和CR2可以保护机体免受HIV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在两家医院的合作

研究发现小麦隐性抗病毒新基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46.shtm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完全免疫,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

美研究破解一基因抗病毒的秘密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破解了一个抗病毒基因的工作原理,发现它能促进生成一种抑制病毒增殖的物质,在此基础上可望开发出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拥有一个名为RSAD2的基因,它编码的蛋白质能抑制多种病毒复制,但此前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蛋白质具体如何发挥作用。  美国爱因

非整合型慢病毒——新型基因研究工具

常规慢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实现持久性表达。然而这种随机整合会带来插入突变的风险。于是,研究人员也期望用到非整合型的慢病毒包装系统。百恩维生物对整合酶蛋白进行突变,推出了整合酶缺陷型的慢病毒包装系统(非整合型慢病毒)。非整合型慢病毒在目的细胞

非整合型慢病毒——新型基因研究工具

  常规慢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从而实现持久性表达。然而这种随机整合会带来插入突变的风险。于是,研究人员也期望用到非整合型的慢病毒包装系统。   百恩维生物对整合酶蛋白进行突变,推出了整合酶缺陷型的慢病毒包装系统(非整合型慢病毒)。非整合型慢病

研究蝙蝠基因或有助于抗病毒和癌症研究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2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报告称,对相对长寿和病毒抵抗力较强的蝙蝠的基因研究可能会为人类癌症和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这项研究是由澳大利亚、中国、丹麦、美国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研究人员对蝙蝠的抗病毒能力和寿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把

武汉病毒所杆状病毒核心基因ha72功能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系统病毒学研究组在杆状病毒ODV特异性囊膜蛋白HA72的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杆状病毒包含37个核心基因,它们在病毒生活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

新冠病毒有美国ZL基因片段?看病毒研究团队数据实锤

  就在俄罗斯在乌克兰发现大量美国生化实验室利用蝙蝠研究冠状病毒的证据之后,英国媒体又透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一个病毒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含有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6年2月申请的ZL基因片段,这个基因序列通过自然进化而随机出现在新冠病毒中的概率为三万亿分之一。也就是说,新冠病毒不是美国

美研究发现帮助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基因

  美国研究人员12月6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帮助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和复制的基因,这项成果将有望应用于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或疫苗。   研究人员介绍说,他们发现的基因位于艾滋病病毒核糖核酸基因序列中,与人体内的tRNALys基因非常相似。正是由于这一基因的存在,艾滋病病毒才能在人体内以更高的

SARS病毒基因组复制机制研究获突破

  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德银领导的研究组以选择冠状病毒特有的多个RNA加工酶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酵母菌系统的功能筛选和体外生物化学分析,发现SARS病毒基因组1b区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nsp14同时具有两种RNA加工酶活性,一是参与RNA 5’-端加帽的N7-甲基转移酶,二是进行RNA

病毒介导基因转移

病毒介导基因转移:前述的化学和物理方法都是通过传染方式基因转移。病毒介导基因转移(viral mediatedgene transfer)是通过转换方式完成基因转移,即以病毒为载体(vector),将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其组装于病毒上,让这种重组病毒去感染受体宿主细胞,这种病毒称为病毒运

健康所发表非病毒基因输送体系研究综述文章

  近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张晓玲研究员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了题为Uptake mechanisms of non-viral gene delivery.的综述文章。  基因(分子)治疗是人类重

研究发现广谱抗黑条矮缩病毒新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发现了一个玉米抗粗缩病新基因ZmGLK36,并深入揭示了该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调控玉米抗粗缩病的分子机制,为抗粗缩病玉米育种等作物抗病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关于汉坦病毒的病毒基因分析

  J.W.Song等从韩国绒鼠(Eothenomys regulus)分离了两株PUU相关病毒,命名为Muju(MUJ)病毒。两株病毒G2基因241bp片段序列存在1.2%差异,G2基因241bp片段和S基因208bp片段与PUU病毒相应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9.5%~83.4%和80.3%~8

基因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并非来自华南海鲜市场

  1月27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有研究人员推测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并非源自华南海鲜市场。理由是,最初的一个病例在12月1日患病,但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  如今,这个推测被中国科学家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所证实。相关研究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  截止2月1

上海巴斯德所研究揭示流感病毒基因复制起始机制

  A型流感病毒是负链单链RNA病毒,迄今为止已引起四次全球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具有很高变异性,第一年接种疫苗后,一般第二年就需要重新接种新疫苗。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以及M2离子通道的药物均发现抗药突变体。因此,深入理解和揭示A型流感病毒基因

研究发现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或有致癌风险

  就在基因治疗似乎终于实现了它的承诺之际,一项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病毒载体的长期担忧——很多努力正是依赖于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载体”是腺相关病毒(AAV)的一个精简版本,人们认为它是安全的,因其几乎不会将携带的人类DNA编织到细胞染色体中,而这有可能激活致癌基因。  但一项针对10年

研究人员首次破译艾滋病病毒完整基因组

  新华网华盛顿8月6日电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6日报告说,该校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破译了艾滋病病毒的完整基因组。这对于人类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机制,寻找抗“艾”新疗法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关论文发表在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研究小组负责人凯文·威克斯介绍说,艾滋病病毒的遗传信息由单链核糖

Celigo技术在基因治疗和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一)

Biogen于1978年由几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包括爱丁堡大学的Kenneth Murray、麻省理工学院的Phillip Allen Sharp,以及哈佛大学的Walter Gilbert和Charles Weissmann在日内瓦成立。后来,Walter Gilbert和Phillip A

Celigo技术在基因治疗和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二)

蚀斑实验流程示例见下图:经典的病毒感染滴度就是通过蚀斑实验来测定的。通常,将细胞接种在多孔培养板中形成汇合的单细胞层。在第二天,将细胞用稀释的病毒样品接种一段特定的时间(时间取决于滴定的辅助病毒)。除去接种物并用新鲜培养基换液,再将细胞孵育若干天,直到形成大到足以通过肉眼观察和计数的蚀斑。传统的蚀斑

Celigo技术在基因治疗和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三)

Disucssion这里所介绍的使用荧光检测的自动蚀斑计数方法有助于加快蚀斑检测的速度。但是,有几种类型的感染性病毒滴度实验不会形成蚀斑。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就是另一种常用的病毒滴定方法。TCID50是终点稀释测定法,用于确定感染50%接种细胞所需的病毒样品稀释度。由于蚀斑和TCID

什么是病毒癌基因?

它不编码病毒结构成分,对病毒无复制作用,但是当受到外界的条件激活时可产生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

病毒癌基因的定义

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是存在于致癌DNA病毒和一部分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中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它不编码病毒结构成分,对病毒无复制作用,但是当受到外界的条件激活时可产生诱导肿瘤发生的作用。

重要病毒测序完成:基因交换病毒很棘手

生物通报道:研究人员已经对来自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埃博拉病毒进行了首次测序,并且发现这种病毒比之前想象的更加易变。令人意外的是,他们还发现这种病毒的不同病毒株能够交换基因——这意味着开发一种成功疫苗将变得更难。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能导致发烧和出血,并且90%的感染者会死亡。自1976

武汉病毒所基因组内16S-rRNA基因差异性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周宁一研究员课题组在基因组内16S rRNA基因的差异性而导致的原核生物多样性高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10月的微生物学刊物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并被本期杂志选为亮点文章(Spotlight

人类肠道宏基因组的古菌病毒研究新进展

  2022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马迎飞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Meta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unexplored diversity of archaeal virome in

研究首次揭示DNA主动去甲基化可靶向病毒基因

βC1在体外和体内增强DME活性。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供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次发现植物病毒可以利用植物的DNA主动去甲基化机制来逃逸植物的防御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

生化与细胞所肿瘤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研究获新成果

  3月17日,基因治疗领域国际专业期刊《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刘新垣院士研究组关于“肿瘤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Therapy, CTGVT)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大小和序列的研究进展

  2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论文介绍了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永振等人对2019-nCov的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该病毒基因组从就职于出现首批患者的海鲜市场的一名病人身上获得。基因组分析显示,该病毒与此前在中国蝙蝠体内找到的一组SARS样冠状病毒密切相关。  通过对从患者收集的

武汉病毒研究所在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在病毒纳米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借助蛋白质的表观临界组装浓度控制病毒纳米颗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s,VNP)组装,从而在其内部相容性包装外源物质的策略。相关工作3月2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