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周期蛋白影响机体免疫反应

在你的血液中,有一些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当它们面对致病威胁时,就会释放它们的DNA网来牵制病原体。这些DNA陷阱被人们称为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一些研究人员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表文章,描述了细胞如何释放NETs,以及NETs具体如何阻止真菌感染。图中显示了中性粒细胞正在释放网状结构捕获志贺菌 文章一作、Max Planck研究所Arturo Zychlinsky实验室博后Borko Amulic描述道:“这是一种典型的有益的细胞自杀,场景十分壮烈:当中性粒细胞被入侵生物淹没,它们不能再凭吞噬作用来消除微生物威胁时,就会释放自己的DNA NETs。” 一旦中性粒细胞决定释放NETs,它就会将自己锚定在组织中并分解自己的核膜。研究人员对此感到好奇,因为细胞通常只在分裂期分解核膜。因此,Zychlinsky等人推测,中性粒细胞......阅读全文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中科院再发文,中性粒细胞识别DNA分子机制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当感染或炎症反应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发区域。目前已知的触发天然免疫反应的感受元件以TLR为代表,它们可以识别来自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分子,从而引发下游的信号传递过程。在DNA识别的研究领域,已经有研究发现TLR9可以识别CpG甲基化的DNA序

中性粒细胞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外文名:neutrophil)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1],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

  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仙碱及长春新碱、酒精中毒及吸烟者。

中性粒细胞的检验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它们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动物中有所不同。它们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形成,并分化为中性粒细胞杀手和中性粒细胞笼子的亚群。它们寿命短且移动性强,因为它们可以进入其他细胞/分子无法进入的组织部分。中性粒细胞可细分为分段中性粒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趋化性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虫运动经历称为趋化性的过程,这使它们能够迁移到感染或炎症部位。细胞表面受体允许中性粒细胞检测分子的化学梯度,例如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C3a、C5a和白三烯B4,这些细胞使用这些分子来指导它们的迁移路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特异性受体,包括补体受体、

中性粒细胞的结构

当粘附在表面上时,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涂片中的平均直径为12-15微米(µm)。在悬浮液中,人类中性粒细胞的平均直径为8.85µm。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一起,它们形成多形核细胞类别,以细胞核的多叶形状命名(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其他类型的白细胞)。细胞核具有特征性的裂片外观,分离的裂片由染

中性粒细胞的物质含量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60~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各类白细胞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6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健康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立方毫米。外周血涂片检查中,中性粒细胞平均量为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介绍

  中性粒细胞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抗感染、参与血液凝固和变态反应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趋化、运动、吞噬、杀菌等活动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尤其是化脓性细菌入侵。中性粒细胞能释放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血栓素和前列腺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öh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检查作用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反映人体免疫力有重要意义。杀菌活力降低,说明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易遭受细菌的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慢性肉芽肿病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性及淋巴性增殖病、骨髓炎、某些病毒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长期应用类固醇、秋水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症状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代表一族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的抗体谱,其抗原成分包括:人类中性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丝氨酸蛋白酶、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乳铁蛋白、组织蛋白酶G等。在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分布把ANCA分成胞质型ANCA(C-ANCA)和核

中性粒细胞的基本信息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作为宿主抵抗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具备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吸收纳米颗粒和吞噬死亡的红细胞,并在激活后清除外来病原体和加载靶点;而且,还能跨血管迁移到临近组织。是执行体内医学任务的天然候选者。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中,病

检测之中性粒细胞运动功能

  小吞噬细胞的运动可以分成随机运动和定向运动,前者类似于布朗运动。  检测方法是将采集的白细胞悬液滴于玻片上,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其运动。  也可用毛细血管法将细胞悬液装入硅化毛细血管中,稍加离心,使细胞沉积在一端,切去无细胞的毛细血管段,继而移放在含细胞培养液的培养小瓶中,37℃温育18~20h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

  1、急性发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类、磺胺类药物、汞制剂、烷化剂以及接触化学物质(苯二甲苯汽油有机磷)放射性损伤病毒感染等。  2、临床有高热、寒颤、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粘膜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起病缓慢者多伴有低热乏力末梢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3、伴随体征如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或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的概述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时,通过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因素(如过氧化物酶、补体等)共同作用将菌杀死。如果缺乏某一种酶(过氧化物酶),虽然吞噬功能正常,但不能将吞噬的细菌杀死,甚至还可将细菌携带随其游走,使感染扩散。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1.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象左移.核象左移最赏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核象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  轻度核象 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增,>6%。  中度核象 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半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重度核象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根据各种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如下3个方面:  1、作用于骨髓  (1)骨髓损伤: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②放射线;③化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

如何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应根据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感染服药情况,明确有无家族性或先天性因素。儿童时期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婴儿时期低于1.0×109/L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做运动试验、肾上腺素试验和检查破坏粒细胞的因素。

中性粒细胞升高,难道都是感染-?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前三种因其胞质内含有嗜色颗粒,所以称为粒细胞。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炎症恢复期。在炎症恢复期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属正常现象,但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

关于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简介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50%~70%,其在血液中平均寿命约5.4天。在局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它们可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

中性粒细胞的信息和结构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或 Neutr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 Granulocyte),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时,中性粒细胞的染色

检测之中性粒细胞运动功能

小吞噬细胞的运动可以分成随机运动和定向运动,前者类似于布朗运动。检测方法是将采集的白细胞悬液滴于玻片上,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用毛细血管法将细胞悬液装入硅化毛细血管中,稍加离心,使细胞沉积在一端,切去无细胞的毛细血管段,继而移放在含细胞培养液的培养小瓶中,37℃温育18~20h,游动的细胞

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天,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 h,然后逸出血

中性粒细胞的动力学

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是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在多种调控因子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动力学过程而来的。目前对粒细胞的生成、分化、成熟和释放的动力学过程了解较明确,从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的整个过程,根据其功能和形态学特点,人为地将其划分为5个池: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