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型”导师。 今年8月,高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据高天回顾,从idea的产生到论文的发表,仅用不到两年时间。 Science论文《可实现绝对高斯变形的气动细胞》 高天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很喜欢在巴黎读博的日子。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与他相似的特质:松弛、自由、浪漫、包容。他酷爱篮球,经常和一帮朋友约球;他喜爱艺术,科研之余和导师一起操办艺术展,花费了大量精力。 至于论文为何能在Science上发表,高天的回答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我只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罢了。” 高天 受玉米叶启发,打破常规 这篇于8月24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介绍了一种“打破常规”的新设计:受到玉米等单......阅读全文

Science盘点2013科研热点

  一年一度的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与明年科研热点预测已经公布了,在今年Science预测2013年的生物类科研热点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单细胞测序技术,Science认为这一技术将能用于促进癌症和产前诊断等方面的临床诊断技术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连接组项目(Human Connectome

Science-Career:如何逼疯科研狗

  Science Career近日刊登了一篇十分诙谐的文章:  当我早上走进实验室发现我的实验已经被“劫持”,我真是快要气炸——我在纯化蛋白质,样品应该在有活性炭的烧杯中搅拌一夜。但有人关闭了搅拌板,把我的烧杯移到了实验台。我起初以为有人可能弄错了。可能有人需要使用搅拌台,所以

交大科研成果,再登Science

近日,交大王如竹、钱小石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上发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如竹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cooling with water generation”的Perspective前瞻性文章。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博士后Primož Poredoš为论文

两篇Science热议中国科研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科技(S&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最新一期(3月9日)Science杂志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曹聪(Cong Cao)等人发表了评论性文章“Challenges of S&T sy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诊室报到的经历。他坦言,好在自己的健康警钟早早敲响,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仍在牺牲健康,以换

“eScience虚拟科研平台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4月18日,由中科院信息办组织的院“十一·五”信息化专项“e-Science虚拟科研平台研究与开发”项目验收会在网络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的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于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计划财务局、基础科学局、生命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与生物技术局、软件研究所、动物研究所

Science科研八卦:越来越野蛮的基因编辑技术

  2014年12月28日,来自美国UCSD的Valentino Gantz以及Ethan Bier教授查对了他们实验室里刚刚孵化的果蝇。该实验的果蝇母本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的控制体色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按常规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出现带有体色变化的隐性纯合子果蝇的概率为1/4,而他们的实验中后代果蝇几

Science-Advances:我国科研人员研发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

  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能非标记、非侵入性、无损、全景式地揭示细胞代谢状态,因此基于拉曼光谱的单细胞分选(Raman-Activated Cell Sorting,RACS),在单细胞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Biotechnol Adv,2019)。但是,拉曼谱图采集时间长、分选通量低等问题,

重大突破!中国学者科研成果发表Science-Robotics

  想象一下,未来某天我们会驯服天然免疫细胞,把它们改造成肉眼看不见,用于治疗疾病的游动微米机器人。这些微米机器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游动,突破多重生物屏障、在体内中自由游弋,携带药物运动到病患区域、最终治疗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随着近20年来微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仿生设计的不断提高,这些科幻作品

19岁经济独立、30岁博后发Science!她希望激励更多女生做科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23.shtm 7月21日凌晨,张安琪“闷头”做了5年的研究在 Science上发表了。今年刚满30岁的她,身兼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这个名字,和这张明媚的笑脸,可能会让你

《Science》VS《Science》:造假or结论不可靠?

  Byrareddy等人报道 [Science 354,197(2016)],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治疗期间和之后用抗整联蛋白α4β7的抗体治疗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阳性猕猴,之后在停止ART治疗后,可以持续的进行病毒学控制。  然而,这一次有3篇Science 背靠背发表,表明α4β7

Science特刊:疼痛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这也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11月3日Science杂志围绕这个主题,深入探讨了我们大脑中这一复杂的神经环路,虽然疼痛的分子机制已经困扰我们许多年,但是近年

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

  对于科研寿命问题,有人说博士毕业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读博士期间,不论状态、条件,对于科研前沿的跟踪等等,容易出成果。图片来源网络  可一旦博士毕业,比如说10年以上,估计都在40以上。如果说到了50多岁,论文基本上都是挂通信作者,论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会全篇去写了,对于科研前沿

重大科研突破需科研仪器先行

  伟大的科研突破几乎从未离开过先进精密的实验仪器的“陪伴”,“大科学”时代的开启也伴随着精密仪器的“横空出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阐释了精密科研仪器对于科学研究不可替代之“重”。   

Science:脑瘤复发之谜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类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瘤,科学家们一直认为GBM始于胶质细胞。而近期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Salk生物研究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包括皮质神经元在内的神经系统其他已分化细胞也能形成GBM。 GBM最具破坏性的脑瘤之一,尽管人们在遗传学分析和分类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Science:新型流感基因

  我可以写下存在于约一百种禽类中的流感病毒全基因组,相比于人类基因包含超过30亿个碱基,它只有1.4万个碱基。然而这一微小的遗传物质却足够杀死成千上万的人。虽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测序,对于它我们仍旧有许多的未知之处。   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极好地说明了我们无知的深度。来自爱丁堡大

Science:生命的力量

Jack Szostak正在调配地球早期起源生命的那一碗“原始肉汤”   Jack Szostak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科研目标前进,他要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人工合成出一个活细胞。   Jack Szostak知道他也许永远也实现不了他的终极科学梦想了。然而,用英国剑桥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

Science:学霸基因

真的存在学霸基因吗?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学业成就有关的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nts),不过这些突变每一个单独发挥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发现了可能对每个人的学业成就(educational

黄劲松重磅Science!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PCEs)在小面积单结电池中超过25%,钙钛矿硅串联电池超过29%。然而,各种刺激引起的降解仍然是PSC商业化的一个关键挑战。PSCs的降解从界面开始,包括钙钛矿-金属电极和钙钛矿-衬底,缺陷都在这些界面中富集。然而,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通过表面钝

“无序科研”与“有序科研”,哪个模式好?

  “无序科研”在此指没有组织的科研,研究方向和目标不固定,科研人员自由发展,各自为战。  “有序科研”在此指有组织的科研,有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要攻克的目标,并有固定的研究团队。一个人沿着一个方向长期坚持研究下去,直至攻克目标,也算有序科研。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多为“无序科研”。科

“互联网+科研”让科研不再“孤单”

  “对于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最合适的人去研究。但这些人不一定在你的团队,也不一定在你的学校,他可能是中国某地一个你素不相识的学者,这时候就需要用‘互联网+’科研的理念把大家聚集起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发起人张学良对中新网记者说。  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

Science,Science子刊两篇文章公布HIV研究重要突破

  HIV通常将将自己保守脆弱位点掩藏在难于捕获的糖类致密层和快速突变的病毒表面部分之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很难抗击这些病毒,因为它必须针对每种病毒毒株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去追击病毒。但到人体这样做了的时候,毒株已经变异成一种新的毒株,而原来的特定抗体无法攻击这种新的毒株。但是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可以找一些

法科研部长阐述科研改革优先项

   目前,法国研究和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若干重大变化,旨在简化官僚主义和提振卓越研究。2013年法国总统Francois Hollande政府出台一项法律,要求加速整合该国呈碎片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并形成集群,从而发展共同研究政策和联合服务。  近日,科研部长Thierry Mandon宣布了包括降低

科研管理“组合拳”看科研实体如何“接招”

  科技评价制度不尽合理、人才“帽子”数量名目繁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面对这些科研领域的现实问题,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广大科研人员减负松绑。  这些措施将起到哪些作用?落地实施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今后科研怎么做、

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难点在哪?

“国家出台《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发点很好,但是它落地是不易的,我认为加大科研投入才是提高科研产出的根本。”近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上,清华大学教授、CCF副秘书长陈文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今年7月

科研管理:破管理“堵点”-引科研“活水”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一批标志性重要科技成果令人振奋,李克强总理在会上的讲话同样引人深思。“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加快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每一点

Science:细胞的边境管制

   细胞膜不仅是维持细胞稳定的重要屏障,也是营养物质转运的重要平台,同时它还介导着外部环境与细胞内部的通讯。   细胞膜上存在着数以千计的蛋白,包括受体、转运蛋白和酶,他们有选择的控制着营养成分和信息的跨膜流动。蛋白互作是这一系统的主要作用方式,举例来说特定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一种营养物质进

Science揭示抗癌新思路

  根据西奈山Icahn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所说,他们在人类和动物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遗传变异,有可能为包括乳腺癌、脑癌在内的几种癌症类型带来一种有前景的新疗法。这种称之为PTEN-Long的变异可能有助于细胞的健康功能,抑制了肿瘤细胞形成。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发表在6月6日的《科学》(Science)杂

最新《Science》流感进化模式

  诺丁汉大学、剑桥疾控中心、国立卫生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在流感病毒进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最新的成果文章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Immune Escape on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Influenza发表在Scie

Science:揭开HIV身世之谜

2008年进化学大会上,根据科学家最新研究报道:大约100多年前,人免疫缺陷症病毒(HIV-1)就是引起艾滋病的罪魁祸首,但是直到20多年前我们才确认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其实HIV-1还有个不怎么出名的表亲,HIV-2,以前的研究人员推测HIV-2在猴子身上已经潜伏了数百万年,实际上新的研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