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旋磁性团簇研究获新进展!

开发具有预期稳定性、规则结构和精确组分的功能材料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自旋磁性团簇由于电子结构与几何构型、自旋态以及原子间相互作用区别于块体材料,展现出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自旋电子学材料和微器件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实验室研究员骆智训课题组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质谱与光电子能谱仪器,在金属团簇与超原子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近日,骆智训课题组、姚建年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教授李隽理论团队,在探究阴离子Rhn-(n=3-33)簇与几种典型气体(包括O2、CO2、CH4和CH3Br)的反应中发现,Rh19-是具有特殊稳定性的幻数团簇,并结合光电子能谱确定了其高对称性与铁磁性的超八面体结构(S=10/2)。Rh元素本身并非磁性。研究表明,强磁性团簇Rh19-的特殊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与成键方式,且具有特殊的超原子轨道特征1S2|2S22P6|3S23P6。基于此,研究进......阅读全文

高电荷态离子测量氦团簇结构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氦团簇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二聚体分子,其束缚能小(10-7eV)并具有宏观尺度的分子轴长度(最长可

石墨烯上锰磁性原子间自旋交换作用及其调制研究获进展

  纳米尺度的磁性小团簇(由数个原子组成)是构建纳米磁性器件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磁性原子间自旋交换相互作用的理想体系。如何在原子尺度上直接测量和研究两个磁性原子间的自旋耦合强度,实现对其自旋交换作用的调控是重要的基础问题,在实验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如何构建具有相互作用的由两个或有限

相对论能量高电荷态离子测量团簇结构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在理论上论证了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相对论高电荷态离子探测氦团簇(4He2)结构的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氦团簇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二聚体分子,它的束缚能非常小(10-7eV)并具有宏观尺度的分子轴长度(最长可达0.02μm)。这一特征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簇发光与团簇发光区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多个课题组合作,在发光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团簇间距离相关的激发电子非辐射转移机制,能够解释晶体诱导发光减弱现象、聚集诱导发光淬灭(ACQ)和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  研究材料发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得到

银铜合金纳米团簇的组装和磁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团队、曾雉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团队合作,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线性组装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主编选为亮点工作。 近年来,金属纳米粒子的组装不仅能丰富和

银铜合金纳米团簇的组装和磁性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团队、曾雉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团队合作,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线性组装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主编选为亮点工作。  近年来,金属纳米粒子的组装不仅能丰富

铁磁性Ru金属团簇的原位构造及催化应用方面获进展

  众所周知,金属在处于体态或团簇状态下因尺寸效应而展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进而具有不同的应用。对于3d金属如Fe、Co和Ni来说,小尺寸团簇使得能带变窄、电子局域增强、磁性会较体态显著增强。而对于4d金属如Ru等来说,其团簇倾向处于非結晶学的对称(non-crystallographic symme

亚纳米催化材料精准合成及催化取得系列进展

亚纳米尺度(单原子和团簇)催化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极高的原子利用率,有望突破传统催化剂的限制,获得更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近年来,山西煤化所陈朝秋副研究员和覃勇研究员团队通过对原子层沉积过程动力学进行优化和调控,精确控制原子层沉积金属成核及生长行为,在亚纳米催化材料的精准设计合成和原子尺度揭

合肥研究院等在斯格明子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具有非中心对称立方结构的金属螺旋磁体,如MnSi、FeGe,由于同时存在自旋、轨道、晶格多种自由度的关联与耦合,表现出丰富的材料特性,一直是金属磁性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2009年,科研人员在此类材料中发现一种拓扑稳定且具有粒子特性的磁结构,即磁斯格明子(Skyrmion)。斯格明子具有尺寸

合肥研究院在团簇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对物质结构的掌握为理解和改善物质性能提供了根本条件,因而结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金荣超合作,通过精选配体,构筑适当的团簇间/内弱相互作用力,生长出高质量的单晶,成功解析出Au144(SR)6

合肥研究院在团簇结构调控和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带领的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金龙带领的课题组合作,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Kernel Tuning and Nonuniform Influence on Optical and Ele

上海应物所提出原子核Alpha团簇结构的新探针

  团簇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物理领域,比如从星系结构至纳米层次,并且理论预言在费米尺度(1 fm = 10-15 m)的亚原子领域存在由中子-质子构成的alpha团簇结构及核分子态。最新的核理论预言团簇结构不仅存在于轻核激发态及远离β稳定线核中,甚至在轻核基态中也有团簇结构存在,比如12C基态附近可能

大连化物所利用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发现最小冰立方新结构

  近日,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发现了多个最小冰立方的新结构,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该工作为揭开冰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冰在

王广厚:耕耘“原子团簇”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从1992年起,他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

全新磁性材料展现量子自旋液态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2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寻找新的物质形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证明,与钙钛矿相关的金属氧化物TbInO3展现出量子自旋液态,这是科学家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追寻的一种物质形态,有望应用于量子计算等领域。  40多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从理论上提出了量子自旋液态。

校正红团簇巨星的近红外光度

红点表示在疏散星团M67中找到的7颗红团簇巨星   红团簇巨星因为具有明亮且光度弥散小的特点,可用来精确测量天体的距离。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利用有可靠距离的天体可以对红团簇巨星的光度进行校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团簇巨星的性质以及利用它们来精确测量天体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利用红团簇巨星研究星

钙钛矿结构RCrO3体系磁性及磁电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尹利华等研究人员在钙钛矿结构Cr基氧化物的磁性及磁电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获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  磁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磁性物质在信息存储、磁制冷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广泛应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的顺磁性

顺磁性(paramagnetism)是指材料对磁场响应很弱的磁性。如用磁化率 k=M/H 来表示(M和H分别为磁化强度和磁场强度),从这个关系来看,磁化率k是正的,即磁化强度的方向与磁场强度的相同,数值为10-6—10-3量级。[1-2]一些原子核(如1H,7Li,11B,13C,17O等以及中子)

合肥研究院实现单个斯格明子的电探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田明亮课题组在斯格明子(Skyrmions,以下简称S)材料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传统电学方法探测到单个斯格明子的产生与湮灭过程。7月6日,课题组杜海峰的论文以《螺旋磁体MnSi纳米线中磁场驱动的Skyrmion团簇态的量子转变

固体所在钙钛矿结构RCrO3体系磁性及磁电效应方面获进展

  近期,固体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尹利华等研究人员在钙钛矿结构Cr基氧化物的磁性及磁电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获得新进展,相关结果相继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pl. Phys. Lett. 111, 072402 (2017); Appl. Phys. Lett. 110,

金团簇二十面体结构融合过程中其催化活性的演变

  Evolution of catalytic activity driven by structural fusion of icosahedral gold cluster cores    杨丹, 祝艳  近年来,  由有机配体保护的原子精确金属团簇在合成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独特的原

上海应物所等在锕系纳米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锕系元素是核燃料的核心成分,其独特的5f电子成键结构及其丰富的物理化学特性是先进核能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钍基熔盐核能系统(TMSR)研究中心堆材料与工程技术部怀平研究员和程诚副研究员与吉林大学王志刚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瑞勤教授合作,开展了锕系材料缺陷结构的理论研究,首次发现了纳米团簇U

化学所等在团簇超原子用于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腐蚀、防腐及催化等化学化工过程均涉及金属团簇的研究,团簇已成为化学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团簇、纳米结构,再到宏观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演变,将推动化学走向“微观化”、“精准化”和“交叉融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

原子精确的金纳米团簇光学性质的演变

  金纳米颗粒(直径2.2-100 nm)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同时其光学性质可以通过调节其尺寸和形貌进行控制。超小尺寸的金纳米颗粒(直径小于2.2 nm,也称金纳米团簇)由于量子限域效应而呈现分子性质,具有分立能级和多个吸收峰。近年来,具有

如何精确巧妙的收集密度梯度组分

在密度梯度离心结束后,我们常需要收集感兴趣区域的组分,如何精确的收集组分成为广大科研者所关注的内容。传统的底部穿刺法和侧面穿刺法,包括一些厂家开 发的底部穿刺取代法有着无法弥补的缺点,首先离心管无法重复使用,特别是对于金属离心管显得无能为力.其次,无论是穿刺法还是取代法都会无法避免的产生分 散层流和

研究人员揭示配体金纳米团簇生长机制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高嶷课题组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曾晓成合作,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配体金纳米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及其生长机制的普适模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长期以来,配体金纳米团簇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催化、纳米技术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得到了

研究揭示铁钒团簇活化氮气的微观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3.shtm氮气作为大气中最为丰富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氮气的N≡N三键键能极大,难于活化或断裂,目前工业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高温高压工艺进行固氮。因此,实现

合肥研究院在金属团簇研究中取得进展

  金属纳米团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其特殊的尺寸范围、确定的组成结构、独特而又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能激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然而,金属纳米团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如精准合成、结构解析等)。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伍志鲲课题组进行了不懈

功能分子体系中较高Kondo温度的物理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在原子尺度上对单个原子/分子实现精确操纵以及对其物性实现可控调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及其应用领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相关研究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多年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高鸿钧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这个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图1. 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