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银河“纵观天穹”迎来绝佳观赏季

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7月起,夏季银河将自北向南“纵观天穹”,迎来最佳观赏季。在“银河落九天”的美景中,牛郎和织女将在银河两岸“遥相互望”。 自古以来,美丽且神秘的银河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银河在天球上勾画出一条宽窄不一的带,称为银道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通常来说,银河是一条淡淡发光的带。但会在夏秋迎来“高光时刻”。专家介绍,七月份银河的银道带较明显。因此,每年这一期间是观测银心(银河系的中心,即银河系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及夏季银河的大好时机。 在北半球夏季,银河中亮星璀璨,天蝎座和人马座位于东南方低空,也成为银河中最为明亮的地方。与此同时,春季星座逐渐西沉。 根据天文预测,7月的北方星空,大熊座转向西边,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南方。天龙座高悬天顶,蜿蜒在大熊小熊座之间。夏季的银河从东方升起,在东北方的银河中,还有明亮的仙后座和向上飞翔的天鹅......阅读全文

南极冰盖之巅天文观测探秘

   连日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队员在昆仑站天文区安装、调试和维护天文台址监测设备和天文观测设备,调查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天文观测条件并开展天文观测。记者跟随他们,深入了解了工作情况。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位于南纬80度,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里,极夜可提供连续数月不间断的观测,

光污染或影响中国LAMOST天文观测计划

  据8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所在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附近将建天文科普城,引起天文学家的广泛关注。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会产生光污染,从而影响到LAMOST的天文观测计划。  “

两大污染致紫金山天文台无法进行前沿天文观测

  普通人的肉眼,无法望穿夜空;眼下就连专业天文望远镜也在“光污染”和雾霾天的夹击下患上了“白内障”“夜盲症”。拥有多个“第一”头衔的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现在已经无法进行前沿的天文观测。   “过去我们在紫金山上开展多项观测项目,包括恒星、小行星、太阳等,现在山上只有太阳黑子、太阳射电、太阳光

中国南极天文观测已取得四项成果

  记者从中国南极天文中心获悉,自2007年在南极启动天文科考以来,中国南极天文观测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   自2007年起,中国天文学家就开始跟随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并到达冰穹A,进行科学考察、平台安装、天文观测等多项活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绍,经过国内多所天文科研

“中国天眼”:打开天文学观测的新窗口

  (东西问)姜鹏:“中国天眼”为何能吸引世界瞩目?  中新社贵阳11月22日电 题:“中国天眼”为何能吸引世界瞩目?  ——专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  中新社记者 张伟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他创作的长诗《天问》中面对宇

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出台

10月14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获悉,为保护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及周边的天文观测夜间光环境,着力解决“光”问题,2023年1月1日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条例》是我国首部光学天文观测环境保

我国学者确认最古老天文观测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石云里与安徽博物院、阜阳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研究,确认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发掘的“不知名漆器”与一对相互重叠的漆器圆盘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圭表和赤道式天文测量仪器。最新一期《自然科学史研究》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江苏出现天文奇景:太阳一大一小像双黄蛋

读者郝先生拍到的“两个太阳”奇观  金坛出现天文奇景:太阳一大一小像双黄蛋  “天空中能出现两个太阳?!”这可不是说着玩的。金坛市民郝先生在15日早晨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并且他还用手机拍下了宝贵的照片。昨天记者采访郝先生时,他表示,天上居然出现两个太阳,自己也不

中国将建“空天一体”天文观测网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透露,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  在贵阳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赵刚展望面向2020年的天文发展规划时说,中国天文学发展需求多,空

中国将在南极"冰盖之巅"开辟天文观测新窗口

  新华网“雪龙”号11月25日电(记者 崔静)记者25日获悉,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将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冰穹A地区安装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这将为人类在冰穹A地区进行天文观测开辟新的窗口。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商朝晖介绍说,与中国目前在冰穹A天文

云南天文台建成国际领先太阳观测系统

  5月14日,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成果鉴定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召开。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云南大学教授张力等天文学和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经过现场测试(5月12日)和质疑讨论,鉴定委员会形成如

白春礼深入西藏阿里考察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一行启动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建设工作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阿里天文观测站 白春礼与齐扎拉一行调研量子卫星地面接收站 白春礼与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研讨 3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西藏阿里地区,实地调研了海拔超过5100米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阿

伊朗国家天文台望远镜首获观测图像

天文学家近日在德黑兰宣布,耗资2500万美元伊朗国家天文台(INO)看到了“第一缕曙光”,其3.4米口径的世界级光学望远镜走出了去年的建设“阴霾”,正式投入运行,并获得了首张图像。这是伊朗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德黑兰基础科学研究所(IPM)天文学家Habib Kho

我国将首次以月基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类为什么要登陆月球?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之际,新华网邀请到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新华访谈,解答广大网友和青少年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访谈中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设置在着陆器上的一台天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哈佛大

天文专家支招:日食观测一定掌握科学方法

  新华网南京7月20日电(记者刘巍巍 蔡玉高)22日将发生的日全食,是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究竟如何更好、更安全地观测日食,天文专家为公众支招。   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日食观测千万要保护好眼睛,除了太阳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几分钟内用肉眼可以直接观赏日全食外,其余时

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声名鹊起

26日,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现了青海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决心,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声名鹊起,已成功吸引国内天文领域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类科学装置相继入驻冷湖,基地望远镜项目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签约落地7家科研单位的9个望远镜项目进展顺利

清华大学最新天文观测成果,揭示星系形成演化

5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清华大学天文系牵头的国际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了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清华大学天文系蔡峥

新疆天文台在水脉泽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对221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水脉泽观测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杂志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2015,453,4203—4221)。这是南山2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

  恒星进入老年阶段后会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掉其“扩张”之路上遇到的任何物质,包括行星。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期刊3日刊载的论文中宣布,他们首次观测到恒星吞噬行星。此前,科学家们仅观测到恒星吞噬整个行星之前和之后不久的迹象。  研究团队成员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机构,2020年5月发

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落成

  6月22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基建工程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姚安观测站经过3年的建设,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备,各项天文科学观测与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中。紫台领导、台基建处、姚安观测站负责人参加了工程验收会议。承担姚安站基建工程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当地的工程质量监督站参加了验收会。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揭牌

  8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揭牌仪式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秀珍,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胜杰,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党委书记刘晓群以及科技部各相关司领导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政府机构领导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国家

国家授时中心射电天文远程观测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射电天文远程观测系统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脉冲星计时等观测的远程化。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与导航与通信研究室等科研部门合作,在授时中心临潼本部通过统筹调度天线控制、时间同步、终端控制、数据处理、天线活动监视等多方面现有资源, 对位于百公里

6月天象:看“超级月亮”,赏“五星连珠”

  即将到来的6月,“天象剧场”有哪些好戏值得期待?天文科普专家介绍,除“常规影片”外,还将上映“超级月亮”“五星连珠”这样的“重磅影片”。  一轮“超级月亮”将于6月14日19时52分现身夜空,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欣赏到一轮皎洁的圆月,像一块洁白的玉盘高挂

中加天文观测团队发现亮度重复变化的形成期恒星

  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和北京大学的一个国际天文观测团队,利用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发现,一颗处于形成期的恒星发生了罕见的亮度变化。在18个月的观测时间里,年轻的恒星EC53重复出现闪烁现象,令观测团队的科学家们倍感意外,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EC53周边存在着“隐匿”的行

欧阳自远谈探月计划 将首次在月球天文观测

  他,虽已75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浑厚的声音响彻中科大水上报告厅。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月球, 一开始真有点忐忑不安,直到3秒后才传来信号。”指着“月球影像”PPT,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台下的90后大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月球”的对话。  从下午15点到晚上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从夏威夷的火山到南极点的冰盖,从西班牙的山脉到南美洲的沙漠……在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偏僻的8个野外台站,8座射电望远镜连成一张巨网,形成一架与地球等大的虚拟望远镜。如同一片田野里的向日葵,它们阵列整齐、步调一致,遥指苍茫宇宙的同一方向。在这只巨大“复眼”的凝视下,就连黑洞这样的终极深渊也无法遁形

“天文望远镜及天文教学实践基地”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9月15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天文望远镜及天文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云南天文台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沈华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云南天文台台长韩占文在揭牌仪式上致辞。韩占文指出,云南天文台地处我国西南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