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发起“印太科学计划”

记者9日从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举办的2017年第5期鳌山论坛上获悉,作为中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发起“印太科学计划”。 “印太科学计划”宗旨是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并为未来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洋钻探计划提供科学基础。来自40余家中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0余位地球科学领域或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本期论坛。 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表示,此次发起“印太科学计划”实际上是联合海洋和陆地的科学家围绕印太海区重大地球科学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的,成果则由世界共享。本次发起论坛,希望广大科学家能够在国际领域开展交流合作,让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科学家围绕地球科学前沿问题协同攻关,这也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到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阅读全文

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发起“印太科学计划”

  记者9日从中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举办的2017年第5期鳌山论坛上获悉,作为中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发起“印太科学计划”。  “印太科学计划”宗旨是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并为未来中国海洋国家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海洋所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研究中获进展,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印娟:与量子“纠缠”的女科学家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观测站,小雨初歇。 印娟透过望远镜,在重重叠叠的云缝里捕捉到一点亮光。那正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当时‘墨子号’离开地面将近48小时了,我们第一时间就将地面的信标光覆盖到它,为它点亮灯塔,打通建立天地链路的第一步。”在2

南海海洋所印太洋环流与气候年际变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研究员杜岩近年来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区域的大尺度海洋热力过程研究,2009年至今与合作者一起在国际SCI期刊《气候学报》(Journal of Climate)发表论文4篇,对目前印太海区研究热点提出新观点。  2

科学家创建太赫兹磁源

   澳大利亚的电气和光学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适应通信和光传输的新平台。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一个新的传输波长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系统。和目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波长相比,该波长拥有更长的带宽容量。试验结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物理联合会(AIP)所属《应用物理快报—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又一重大项目在青岛启动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印太交汇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印太交汇区地处热带太平洋与

“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下水

11月30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总吨位4864吨,总长99.6米,型宽17.8米,吃水5.6米;续航能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

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交船

  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9月29日上午在青岛交付,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斥资5.5亿元,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打造,核定总吨位4711吨,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续航力15000海里,

印太江豚种内高度分化研究获进展

  江豚为鼠海豚科下的一个属即“江豚属”,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沿海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流域。目前,研究认为江豚包含两个种,即窄脊江豚(包括长江江豚亚种和东亚江豚亚种)和印太江豚(“宽脊江豚”)。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流域的鼠海豚种群,凭借小巧的身型和可爱的“微笑”名扬海内外。在江豚可爱的外

香山科学会议探讨“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太赫兹(Terahertz)波在电磁波谱中占有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并具有一系列特殊性质和重要的学术应用价值。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以“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为主题的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就发展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空白”渐成热点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10TH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海马印太起源及其全球扩散的时空路径与适应进化机制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强团队主导,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等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明确了印-太交汇区的印-澳群岛是全球海马的起源中心;原创性地发现了在地质、洋流驱动下海马全球扩散路径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适应与进化机制,提出了印-太海马类群由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科学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淡蓝色圆点”照片。在照片中,地球显示为一个小圆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IGBP)日前发布的报告,到本世纪末,“淡蓝色圆点”中的海洋将越来越不适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从大气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科学家补齐海洋铅循环拼图

河流向海洋输运物质是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关注点主要是河流溶解态元素输运对海洋元素收支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陆源颗粒物的贡献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陆源颗粒物与海水的物质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所召开

  5月1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就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管理机制,探讨“共享航次”框架下有关海洋科学资料的开放共享途径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海洋所副所长王凡研究员主持。基金委地学部任建国处长、李

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启动

  2月17日,“全球变暖下的海洋响应及其对东亚气候和近海储碳的影响”项目在青岛启动。该项目被列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认知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并培养一批海洋环流和气候研究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据项目首席科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一)

一、前言THz波是指频率在(0.1-1 0)THz(波长为3000—30微米)范围内的电磁波,1THz=1012Hz。由图1可见,它在长波段与毫米波(亚毫米波)相重合,而在短波段,与红外线相重合下,可见,太赫兹波在电磁波频谱中占有很特殊的位置。由于多种科学技术原因,特别是THz波源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五)

下面举出光子晶体在THz科技中应用的实例。(1)THz波在光子晶体中的传播,德国半导体研究所(Instituts fürHalbleitertechnik)研究了THz波在光子晶体中的传播,结果表明:THz波在硅二维光子晶体中能很好的传播,理论和实验相符。(2)德国Freiburg大学Sherwin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二)

三、太赫兹的重要战略意义——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大目标经过近十几年来的研究,国际科技界公认,THz科学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由于THz的频率很高(波长比微波小1000陪以上),所以其空间分辨率很高。又由于脉冲很短(飞秒),THz辐射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THz成像技术及THz波谱技术就构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四)

五、太赫兹波段信号的检测在THz波段的开发和利用中,信号的检测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因为,一方面,与较短波长相比,THz波段光子能量低,背景噪声常常占据显著的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THz系统的作用(例如,发现更微弱的目标、在更远的距离上通讯等等),不断提高接收的灵敏度也是必然的追求。在不同的

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三)

D、THz科学技术是新一代IT产业的基础(1)科学家们预计,一旦THz辐射源、THz检测技术等发展以后,THz可以在现代IT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有极强的竞争力。下面将要说明这种竞争实际上已经开始。(2)随着THz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科技公司相继诞生,例如:英国Rultherford国家实验室(Rut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月2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Center for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Marine Sciences)揭牌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海大校长吴德星、德国不莱梅大学校长Mueller、基尔大学校长Fouqu

2010年东海海洋科学共享航次起航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离开青岛,开始执行2010年东海(长江口)海洋科学共享航次任务。  该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2009年度试点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费”5个共享航次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共搭载了18项国

《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上映

  鱼类之间竟有交谈声;一种名叫“猪齿鱼”的鱼会使用工具来敲开蛤蜊;章鱼会利用贝壳为自己打造一身盔甲来迷惑他的敌人;宽吻海豚懂得用海藻分泌的液体保护自己免受感染,人类得此启发,开发出相关药物……1月1日,电影《海洋:蓝色星球》在广东科学中心IMAX 3D巨幕影院上映。影片不仅拍摄到了多种海洋生物令人

科学家证实海洋酸化危及大堡礁

  任何一个曾尝试在醋中溶解一根粉笔的人都知道,海洋酸化——这是海水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污染物造成的后果——对于像珊瑚一样的石灰质生物来说是一件坏事。但是海洋酸化在许多珊瑚的病态中到底产生了多大作用呢?一项新的研究借用了一种人们餐后常做的事情:加入“钙片”抵消酸性,从而分离出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健康产生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发布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迈出重要一步。作为首批通过认定的8个重点领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一,在19日举行的“2018中国海洋信息技术高端论坛”上,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共享信息包括海洋多学科实测数据、分析预报产品和专题信息等,可以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海域海岛管理、防灾减灾、权益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