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距离研究获进展

天文研究中,测量天体到地球的距离通常很困难,但距离是最基本的参数。脉冲星距离是进一步研究脉冲星起源、演化、分布以及辐射特性等所需最基本的参数。目前已发现的两千多颗脉冲星中仅约有十分之一的脉冲星具有测量距离(不依赖于模型的距离)。近年来,快速射电暴是天文观测中发现的一类起源未知的、色散量较大的、持续时间为毫秒级的射电脉冲。快速射电暴的距离对分析其起源以及与银河系的位置关系(河内源或河外源)非常重要。已探测到的17个快速射电暴中有红移测量的仅为两个。 脉冲星发现不久,科学家发现使用脉冲星测量距离以及色散量(DM)可构建银河系的电子密度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估测所有具有色散量测量的银河系内脉冲星的距离,且模型距离的精度极大依赖于已知距离测量的脉冲星数目、准确度。最近的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是NE2001模型,此模型主要描述了银河系内自由电子密度的分布。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博士生姚菊枚构建了新的电子密度模型(简称YMW16)。相......阅读全文

慧眼卫星成功进行X射线脉冲星导航在轨实验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开展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定位精度达到10公里之内(3倍标准偏差),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器利用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深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已于8月21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正式刊出。  2017年6月15日

FAST即将正式开放 有望描绘早期宇宙图景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尽管远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深山里,但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最近我们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

中国天眼FAST首秀引瞩目 已超额完成年度试观测任务

  几乎没有悬念,“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又一次让中国科学界站到全世界面前。10月10日,FAST团队携脉冲星发现的成果甫一亮相,就引来国内外注目,享誉世界的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科学主管乔治·霍布斯评价:这是国际天文学界目前最令人激动的事件之一。  但鲜为人知的是,直到FAST“首

新研究使脉冲星变身宇宙最精确的时钟

  人们常以为恒星如其名,是亘古不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乖巧”,它们中还存在一类“变星”,在光学波段的物理条件和光学波段以外的电磁辐射有变化。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   日前,一组国际研究人员探索到一个全新的方法,使得浩瀚宇宙中的脉冲星成为更为精确的宇宙之钟。校准这台“时

44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目光更有神

图为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喀斯特洼坑中落成。  经过两年调试,FAST已确认新发现44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 目光更有神  15日,首届中国·天泉湖天文论坛在江苏盱眙举行。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

授时中心数字化脉冲星终端研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理论与方法研究室研究员罗近涛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数字化脉冲星终端成功实现初光,对包括毫秒脉冲星在内的多颗脉冲星成功进行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接近。  数字化脉冲星终端是开展脉冲星时间尺度研究的核心,该终端采用FPGA+HPC架构。4月20日,利用授时

我国科学家发现脉冲星自转状态突变导致星风云亮度变化

  经典辐射理论认为高速自转的脉冲星通过磁偶极辐射释放能量,同时自转减慢。但近来越来越多的理论认为,导致脉冲星自转减慢的主要原因是高速旋转的磁场产生的以接近于光速向外运动的星风。在星风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密度和冲击压越来越低,最终在与周围环境压强相平衡的地方形成截止激波,带电粒子在激波中可能被进一步加

揭秘中国脉冲星试验卫星:或成最忙碌卫星

  京华时报讯(记者潘珊菊)10日上午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脉冲星试验卫星。该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  此次发射的脉冲星试验卫星,主要用于验证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脉冲星试验卫星在轨试验数

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记者4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近日得到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科研人员介绍,FAST于2月27日首次发现这颗毫秒脉冲星,并通过FAST与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的国际

脉冲星为何如此诡异?“慧眼”要给他们把把脉

  宇宙中有一种诡异的天体——脉冲星,它们最初被人类发现时曾被误以为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它们身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中国6月15日发射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将对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开展观测研究,期望揭开它们身上的诸多谜团。  “慧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说:“我们还并

FAST发现毫秒脉冲星 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之上的星空。FAST摄影团队提供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反射面上的测量靶标。FAST摄影团队提供

FAST发现毫秒脉冲星 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之上的星空。FAST摄影团队提供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反射面上的测量靶标。FAST摄影团队提供

“中国天眼”FAST遇到挑战 预计明年完成调试

59颗优质候选体、44颗脉冲星,这是FAST调试两年来交出的“科学发现成绩单”。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调试工作颇具挑战性,FAST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FAST矫正视力,让它转动“眼珠”。而在19波束接收机投入使用后,FAST巡天能力提高了五六倍,视场也扩大到原来的19倍,除了脉冲星,FAST是否有最新

“中国天眼”冲击新目标 亟须技术攻关

  理论上,FAST的探测能力接近可视宇宙的边缘。调试两年来,FAST的卓越表现,引人无限遐想:未来,FAST有无可能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FAST有无可能产生一些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这一切,取决于FAST能否把性能调到最好,以及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  9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从位于贵州平塘的中

上半年,这些科学新成果或改变你我生活

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改变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发现,这些新成果不断刷新公众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 重大脑疾病治疗有了新前景  

研究发现大自转减慢率比值的脉冲星可能存在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副研究员Rai Yuen关于间歇脉冲星在不同自转减慢率下磁层电荷密度与磁倾角关系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R. Yuen, 2019, MNRAS, 484, 1, 1359–1365)。磁层电荷密度随磁倾角在5到85度之间的变化。其中,电荷密度用

2017中科院亮点: 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批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FAST找到2颗新的脉冲星。FAST团组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两颗脉冲星通过系统认证,一颗编号J1859-01

空间中心在脉冲星时间噪声估计与预报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脉冲星由于具有稳定的周期性辐射信号和近似不变的空间位置,在被发现后不久人们便意识到可将其用于航天器自主导航。由于脉冲星在X射线频段的辐射更利于探测设备的小型化,现阶段对脉冲星导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   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基本观测量为基于脉冲星时间模型的预报脉冲到达时间与

乔瑟琳·贝尔:被诺奖遗忘的天文玫瑰

  贝尔错失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戏剧性经历,成为了科学史上经常被人提及的争议性事件。又到十月“诺奖季”,全球科学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贝尔的故事此时听来,不失为理解诺奖的“另一扇窗口”。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Jocelyn Bell Burnell)   穿着同一件

新疆天文台团队的孤立毫秒脉冲星的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一般认为毫秒脉冲星是普通脉冲星通过吸积伴星物质再加速形成的,按照这种理论,脉冲星应处于双星系统中。然而,观测发现银河系星场中大约有20%的毫秒脉冲星为单星。为了解释这类系统的形成,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但都有各自不可回避的问题。脉冲星的内部物质组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多种理论模型相继被提出来,以

银河系已知最年轻脉冲星“验明正身”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报道,科学家利用NASA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提供的数据,证实了银河系中迄今已知最年轻脉冲星的“身份”,这一结果可为天文学家提供有关某些恒星如何走向生命终点的新信息。  一些巨大恒星耗尽核燃料后,会以超新星的形式坍塌和爆炸,留下被称为中子星的密集恒星块。快速旋

科学家研究脉冲星附近形成一种星云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残骸,质量大约在太阳质量的一倍到几倍之间,而直径却只有数万公里。而旋转着的具有强大磁场的中子星则称为脉冲星,带电粒子辐射出的强烈光束以数秒一次的规律扫过地球。脉冲星也会产生风,带电粒子的速度有时会被加速至接近光速,在脉冲星附近形成一种星云:脉

“剩斗士新史”女博士 错过了诺奖但世界还没忘记她

  上个世纪,一位女博士被调入一所偏远的射电望远镜基地工作。  她本想着这辈子可能会碌碌无为,孤独终老。  即将完美上演女博士从看不起到嫁不出的“剩斗士新史”。  可不曾料想,一次不经意的观测,她截获了一段诡异的无线电信号。  这段信号以清晰的节奏律动着,就像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呼吸声。  女博士坚信这

空间中心等在脉冲星时间基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陈鼎研究员与澳大利国家望远镜中心(ATNF)乔治·霍布斯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廉姆斯·克斯教授等合作,基于世界上领先的脉冲星计时阵列20颗毫秒脉冲星的观测建立了综合脉冲星时间基准(EPS),并且成功反演出过去18年中的原子时时间基准 TT(BIPM

研究人员提出脉冲星子脉冲漂移新模型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新疆天文台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脉冲星辐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其研究成果发布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该成果对理解脉冲星可视性辐射向前迈进了一步。  据了解,1967年当第一颗脉冲星被探测到后,天文学家认为,一系列连续的子脉冲以固定的速度在脉冲窗内有规律地移动,当持续若干个周期后

上海天文台发表孤立脉冲星周围尘埃盘的研究综述

  理论上预测,孤立脉冲星(中子星)周围应该存在一种盘——超新星爆发回落盘。可是,它们得到观测的证实了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仲翔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子星周围的盘的多波段探索工作,从2002年至今,他致力于寻找年轻脉冲星中的磁星、中心致密天体及孤立脉冲星等周围存在吸积盘或尘埃盘的信号,在现有全世

景东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JRT)研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

  9月29日,“景东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JRT)研制”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仪式在该望远镜台址——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徐家坝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并讲话,云南省副省长董华出席并宣布项目启动。  张亚平在讲话中表示,中科院与云南省自1995年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院省合作已走过25个年头,

新型导航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

  导航技术是为载体提供有时间参照的位置、航向和姿态信息。导航设备作为定位、定向及授时数据源,不仅是船舶、飞机、车辆、航天器等运动载体的重要保障系统,同时也在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资源探测等众多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导航系统和导航体制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组成部

五百米口径望远镜让中国射电天文领跑世界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景。FAST工程办公室提供  开栏的话 大科学工程是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创新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征。就当今世界科技而言,一个国家在关键领域领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往往都会造成“胜

慧眼卫星成功开展X射线脉冲星导航实验

  随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断深入,不依赖地面设备的航天器自主导航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脉冲星被称作“宇宙灯塔”,是一类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其脉冲信号的长期时间稳定度很高(可达10-18s量级),甚至优于地球上的原子钟,可作为宇宙航行中的时间基准。脉冲星信号在多个信号窗口都可以探测到,其中因为X射线波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