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施一公:哪怕再忙,也要保证50%的科研时间

今年48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他是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 他除了“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还“一肩挑三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挂职)。 然而,功成名就的施一公并没有丝毫懈怠。他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12点之后睡觉,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 即便如此,他对自己还是不满意:“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力不从心,无论是科研、教学,总感觉做得不够好。” 工作近乎“疯狂”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8年2月全职回国前,施一公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誉为国际生物学界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阅读全文

施一公:风一样的男神

   2015年9月19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科技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场的有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不少科技界的大腕。当天,施一公作为嘉宾应邀到场,他一直坐在观众席上,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角。然而活动一结束,他瞬间被潮水般的人群包围,年轻的学子们一脸兴奋地排队等待与他照相、索要签名。施一公

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全职归国6年,施一公仍然对成为祖国发展的参与者而兴奋。无论是痴迷科研的“本性难移”,还是坚守讲台的为师之道,或是大胆改革的理想主义,都擦亮了他“美国梦”是过去、“中国梦”是未来的事实:“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  6月,苏州,冷泉港结构生物学研讨会上,施一

施一公院士:生命科学发展需要基础研究长期投入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   4月9日下午,在科技日报社、科技部机关党委联合主办的第二期《科技创新大讲堂》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作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探知未来”的主题讲座。  挂职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会不会耽误正常的科研和教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

艾伯茨:小实验室哺育青年科学家创新

  2010年10月8~14日,在《科学新闻》邀请下,美国Science杂志总编辑、美国科学院前院长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先后访问了北京、武汉和上海,进行了多场报告并参加了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转基因传播与对话研讨会。   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但是艾伯茨

施一公:经得起推敲的理想主义者

  “人活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我今年43岁,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施一公,43岁,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多名科学家寄语中国科学报和科学网

  编者按  一张报纸,展卷,传递自然真理,释放创新智慧,弘扬科学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一串网址,点击,探索学术争鸣,交汇知识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华人科学家前进的点点滴滴。  让科学家发声,为科教事业服务,《中国科学报》凭着这份坚守走过了一甲子。回首来时路,我们奋力架起一

中青报:施一公背后三名“85后”同样值得关注

   记者9月15日从清华大学获悉,施一公已正式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此前,在回应担任副校长后如何平衡科研和行政工作时,施一公曾表示,“我有一个对自己的承诺,过去我已经挺忙了,但教学和科研是不会丢掉的。”  中国不缺大学校长,缺的是能拿诺奖的科学家。施一公团队,刚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

美杂志质疑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科技部反驳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11月8日表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科技部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今年9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讨论目前中国科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友人对他说:“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回清华组团队“狂人”潜心学术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学》杂志 同行称有望角逐诺奖 “清华副校长”任用公示已结束  “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友人王晓东的一句话让施一公久久难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时间

施一公:“大牛”科学家的舍与得

  “施一公效应”助建科研“理想国”   “传说,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听说得奖时很惊讶。在我看来,那只是传说,很多科学家都是冲着这个奖项去的。这没什么不好,人就是要有志向、有理想。”施一公说。   施一公的归国理想是:第一,从事教育,影响一批年轻人;第二,在清华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结构生

施一公:“一心为公”的学术大师

  就像人类的遗传密码储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风也“隐藏”在父亲的生活言行中。父亲给他起名寄予厚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理科产生兴趣,热心肠地帮助邻里乡亲解决生活困难,带领工厂做技术革新……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响到他如今做科学的准则:育人、为民,一心为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最近,一篇文章让中国科技界很“蒙羞”。  9月3日,两位来自中国最高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是两“海归”第一次通过外媒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科研诚信是

施一公背后三名“85后”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不缺大学校长,缺的是能拿诺奖的科学家。施一公团队,刚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被誉为“诺奖级成果”。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一位讲席教授认为,“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在这种背景下,传出施一公将出任清华副校长的消息,坊间的担忧多过祝福。  担忧主要集中于三点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清华北大生科联合中心:争议声中奋力前行

  作为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推动的科教体制改革创新试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下简称“生命中心”),自2011年4月18日挂牌以来,在争议声中奋力前行。  中心是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既然是改革,就会与原有的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乃至条块利益发生冲

王小凡:中国科学正处改革良机

大多数科研人员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  “我相信,大多数科研系统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想把事情做好,但一些过时的制度、法规、政策妨碍了他们更好地为科学服务;大多数科研人员也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是

方舟子:让院士恢复“荣誉称号”本义

  著名学者饶毅和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学界对院士制度反思。一直关注科学规范和科研诚信的学者方舟子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困局根本的解决办法并非改变院士选举制度,而是削弱院士特权。   方舟子认为,目前中国的院士权力太大,已不仅仅是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掌握很大学术权力,拥有更多学术资

《科学》宣布 施一公领衔的西湖大学即将获批开建

  关于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看到《科学》杂志关注报道西湖大学的筹备情况还是头一回。这可以说学术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将迎来一场盛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局面的开端!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施一公:用科学报国,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人物介绍】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

梦想与世俗不可调和 施一公为什么选择科研之路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故乡河南。今年回故乡,最有意义的是6月9日晚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的一次科学盛宴。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问他“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你可以被打鸡血,听一次

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一项“有望拿下诺贝尔奖”的科研发现  身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的归国被看作是中国新一代海归科学家的杰出典范。回国后,他为改善中国学术风气与科研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时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继续硕果累累,2015年,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

施一: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施一:小时候,其实我一直

施一: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

  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施一  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施一:小时候,其实我一直想,我们能不能改造人类?

梦想与世俗不可调和 施一公为什么选择科研之路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故乡河南。今年回故乡,最有意义的是6月9日晚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的一次科学盛宴。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问他“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你可以被打鸡血,听

施雅风:冰川,勇敢者的事业

  3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举办研讨会,邀请施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齐聚兰州,缅怀这位“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1957年,施雅风参加祁连山西段地质考察,第一次亲眼见到冰川。此后,他的科研生涯再也离不开冰川。他开创了我国冰川物理、冰

一公十年: 施一公教授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

  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近日已经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施一公  知社学术圈综合消息,多家主流媒体昨晚报道,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近日已经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距离他2008年海归清华,恰好十年!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此消息已经得到施一公教授本人证实。据称,施一公将保留清华大学教

施一公,令人敬佩的爱国学者

      4月3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的标题是《施一公,爱明诺夫奖中国第一人》。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8年离开美国回国工作。3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施一公2014年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 X-射线晶体学

姚玉鹏:我国科研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思考

  9月3日,《科学》杂志刊登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和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评论文章《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将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中存在的弊端“曝光”给了国际学术界。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沈文钦教授文章《科研经费分配应远离权力和人情》,文章进一步提出

科技部回应“经费分配”引网友热议

  11月8日,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在科技部网站上就此前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的质疑给予了正式答复。科技部认为,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   【事件背景】  海归学者外媒发文:中国科研文化“作研究不如拉关系”  《中国的科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