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6 13:21 原文链接: 施一: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

  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施一

  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施一:小时候,其实我一直想,我们能不能改造人类?让他变得更加的说是强大,更聪明,体能变得更好。类似一个概念叫做“新人类”。

  你所学的生命科学不是热门专业,薪酬不高,一些人毕业后会转行,对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施一:我这个人没有太多的那种金钱欲望,不是说非得赚大钱,做人也得有追求吧,不能光是生活上的富足问题。

  你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家人是什么态度?支持吗?

  施一:我找的媳妇还真的是挺大度的,她还挺支持我工作。有时候也为了考虑我的身体原因,让我一周有三天,说(晚上)十点之前回去。

  北京,深夜。繁华喧嚣的霓虹已渐渐暗淡,而位于北四环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内,却依旧灯火通明,研究员施一正在缜密地进行病毒蛋白结晶的操作。操作台要清理干净、排列玻片要整齐、滴蛋白液要精准,每一步操作都力求完美极致,如同雕琢一件艺术品。

  施一告诉记者,“结晶,它需要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晚上,温度也比较合适。进行操作的时候每一步都非常恒定的,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

施一(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蛋白结晶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温度、湿度等一系列因素达到特定条件,施一回忆,常常是筛选了几千次都无果而终,沮丧在所难免。不过,寻寻觅觅中峰回路转,显微镜下看到蛋白晶体闪烁出钻石般光芒的刹那,一切的付出都变得值得。在最后关头突然看见一颗漂漂亮亮的晶体很惊喜。蛋白晶体有块状的、菱形的,它有时候会是彩色,在显微镜下面能看到彩光。

  说来云淡风轻,甚至带着些许喜悦,其实施一口中这些看似美丽的蛋白晶体,都来自那些凶险的病毒——H5N1、H7N9、埃博拉、寨卡……,这些让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名字,在他眼中,已早就是寻常对手。

  32岁,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轻研究员之一,博士生导师……施一有着很多闪亮的名号,而面前的他,身材魁梧,小麦肤色,眼睛里含着清澈的笑意,如同大学校园里擦肩而过的篮球少年。他说,自己的研究主攻就是新发突发病毒,需要利用专业知识短时间内对病毒感染机制充分分析,并帮助临床尽快研发出应对疫情方案。“我们做科研的,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新发、突发疫情,它肯定是属于国家当前需要面对的传染病疫情,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群体,要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当你了解了这一块以后,你可能就会更有动力去做事情。”

  新发突发病毒的研究,是防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2013年,我国面临H7N9禽流感疫情威胁,施一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病毒变异的源头——活禽市场,为禽流感防控提供了关键信息。此外,他还和同事对疫情中的两种代表毒株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时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阐明病毒感染人的原理,引发英美等国同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施一运用结构生物学等技术,在流感、埃博拉和寨卡等病毒研究上均有突破。显微镜下,成为他迎战疫情的无声沙场;捍卫公共卫生安全,更是他义不容辞的担当。

  施一说,结合他们已有的一些经验,对着一些实验细节进行调整,必须得顶住压力往前走,因为你是跟国际其他的顶尖团队在竞争。

  施一的研究专业属于生物学范畴,支持他一路走来的是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从幼年起,施一便喜欢阅读科幻故事,故事中的新奇物种和超前想法让他心醉神迷,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研究生物学的种子。“人类自己本身是一个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认知生命的本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工作。”

  2006年9月,施一如愿进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开启科研探索生涯。21岁到32岁,经历了无数个实验室中的不眠之夜,无数个从沮丧到惊喜的时刻,施一的青春时光一路飞奔向前。如今,施一已成为一支青年科研人员团队的“少帅”。在继续推进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的基础上,他又将科研设想投向了开发抗病毒药物。

  施一指出,整个世界是一个高度联系和交流的网络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对传染病的防控关口要前移,要把它扩展到我们所能涉及的任何一个区域。

  选择科研,就选择了坚守。施一的不少同学毕业后放弃科研、投身商海,物质生活优渥。对此,他却并不羡慕。平日里,施一最欣赏道家流派,《道德经》、《庄子》中的名句,谈话时也是信手拈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在科研的道路上,怀着赤子之心,淡泊做人,执着做事,施一正是这样,书写着青春的光彩。

  施一说,踏踏实实做事,针对某一个领域的事情搞清楚了。不要急功近利,国家有这个需求的时候要勇于承担,有担当。做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样的话会比较有成就感。

相关文章

张锋最新论文:这种人体天然蛋白可形成病毒样衣壳,可被改造为mRNA递送载体

基于RNA的治疗方法(包括mRNA疫苗),具有预防和治疗广泛疾病的巨大潜力。为了实现这一潜力,我们需要一套有效的递送载体,将治疗性RNA货物有效包装并安全地递送到特定的组织中。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递送方......

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成立走好脊灰消灭“最后一公里”

2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统筹推......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消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呼吁为应对“X疾病”做好准备。“X......

艾滋病毒治疗:问题的规模令人畏惧

针对HIV-1感染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降低血浆病毒水平,从而使病毒血症的临床检测结果呈阴性。由于剂量反应关系和药物协同作用中意想不到的协同作用,ART完全抑制新的感染事件,阻止病毒进化和......

这些志愿者无私奉献自愿感染病毒成为研究对象?国外学者:鲁莽且不伦!

导读:本文报道了由倡导组织1DaySooner推动的人体挑战试验,这是一种让健康人自愿感染病原体以加速疫苗研发的方法。文章探讨了该组织在COVID-19挑战试验中的经验,并介绍了他们目前对丙型肝炎病毒......

细菌如何识别病毒入侵并激活免疫防御?本文揭晓答案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命是不受威胁——包括细菌。被称为噬菌体的掠食性病毒是它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它们渗透到细胞中进行复制并接管。细菌已经进化出了一系列对抗这些感染的策略,但它们是如何首先发现入侵者......

得了支原体肺炎需要输液、“洗肺”吗?专家解答来啦!

近期,儿童支原体肺炎广受关注。患儿什么时候具有传染性?是否需要输液、“洗肺”?担心医院人多能否自行用药?记者在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到来之际,采访了相关医学专家。“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在开始发烧前有几天......

“假病毒”识别技术被开发,在病毒研究方面开辟了全新的视野

假病毒类似于冒名顶替者:虽然它们是无害的,但它们的设计方式使人很难将它们与危险的同类区分开来。这使它们成为病毒研究的宝贵工具。它们可用于精确分析危险病毒变体的感染途径。到目前为止,该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

Nature: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揭开病毒对抗细菌CRISPR免疫系统的全新方式

噬菌体(Phage)和其他可移动遗传元件(MGE)对细菌施加了巨大的选择压力,作为回应,细菌也发展出了广泛的防御机制。其中最我们熟知的就是——CRISPR-Cas系统,这是一组在细菌中广泛存在的RNA......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