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的简介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主要特征是发病年龄早,常在儿童期起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有髓纤维髓鞘脱失或减少。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已发现其至少有7个疾病基因位点,分别为8q13-21.1,11q22,11p15,5q23-33,8q24,19q13.1-13.3,10q22-23。其中5种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分别为神经节苷脂诱导的分化蛋白1(GDAP1)、肌管蛋白相关蛋白2(MTMR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1(NDRG1)、早期生长反应蛋白2(EGR2)、轴突周围蛋白(periaxin)等基因的突变已被发现能导致本病。......阅读全文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的简介

  脱髓鞘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主要特征是发病年龄早,常在儿童期起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周围神经有髓纤维髓鞘脱失或减少。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已发现其至少有7个疾病基因位点,分别为8q13-21.1,11q22,11p15,5q23-33,8q24,19q13.1-13.3,10q22-23。其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简介

  子代有1/4的概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均等。许多遗传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照“一个基因、一个酶”(one gene one enzyme)或“一个顺反子、一个多肽”(one cistron one polypeptide)的概念,这些遗传代谢病的酶或蛋白分子的异常,来自各自编码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因素

  •假如父母正常,孩子受累,那么父母都是杂合子,并且他们的孩子中平均有1/4的人会受累,1/2是杂合子,1/4正常.  •受累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是表型正常的杂合子.  •受累者和杂合子结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将受累,1/2是杂合子.  •两个受累者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受累.  •男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的简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尽管较少见(10000个新生儿中有1例),却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的儿童肾囊性病变(累及双肾和肝脏),常导致儿童肾功能衰竭.  通常,年龄较小发病的患儿主要表现出与肾脏相关的症状,而青春期发病的患儿主要表现与肝脏有关的症状.这种差异可能是其表型变异所致.

关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简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

关于轴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的介绍

  轴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主要特征是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常在青春期起病,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神经病理学显示为轴突变性。已发现两个基因位点1q21.2-21.3、19q13.3与之有关,分别命名为CMT2B1、CMT2B2[19,21], 核纤层蛋白A/C基因(LMNA)的突变可导致CM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发病机制

  主要病变是脑白质广泛脱髓鞘,U形纤维保存,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减少。不同病例的脑白质病变可在额叶、额顶及枕叶或颞顶叶,胼胝体亦可见萎缩及多数软化灶,病变可沿锥体束累及大脑脚和脑桥基底部。白质和基底核可见多发散在小软化灶,脑白质直径100~400μm的小动脉及细小动脉可见内膜纤维化、玻璃样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检查方法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CT、MRI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基底核及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基本介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AR)是指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如果疾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杂合子状态时,由于正常的显性基因的作用可以掩盖致病基因的作用而并不发病,只有在纯合子时才发病,这种疾病就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征介绍

  1.由于疾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的传递与性别无关,因此男女患病机会均等。  2.患者的双亲往往无病,但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患者同胞中1/4会患病,正常同胞中有2/3的可能性为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3.患者子女一般不发病,系谱中看不到连代传递现象,病例往往是散发的。  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介绍

  1.患者的双亲往往无病,但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a)。  2.患者同胞中约有1/4的个体发病,但在小家系中难得看到1/4的比例,如果几个双亲都是Aa的家系结合起来分析,后代患者aa的可能性接近1/4。由于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因此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  3.系谱中没有连代遗传,表现为散发的

关于腓骨肌萎缩症的基本介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

腓骨肌萎缩症的介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脑白质血管病变、肌肉内小动脉病变,结合秃头和腰痛,推测血管病变为炎症性。秃头的特点是整个头部脱发,类似放射性损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秃头,后者的病变本质是细小动脉病变,与炎症机制有关。本病的骨骼系统退行性变,提示血管性因素导致缺血和早老性改变,如用一元论解释脑、毛发和骨骼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常见病症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糖元储积症、低磷酸酯酶症、神经鞘磷脂储积症、粘多糖储积症(Ⅱ型以外的各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尿黑尿酸症、家族性黑蒙性痴呆、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聋哑、小头畸形、多囊肾(婴儿型)、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先天性肾病综合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肢带型)、劳蒙毕综合症、恶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的病因

  病情严重的新生儿通常肺发育不良,是因宫内肾功能不全,羊水过少而致.病情较轻的新生儿因双侧巨大坚硬而表面光滑的肾脏引起腹部膨隆.增大的肝脏异常方面在于门脉周围纤维化,胆管增生,偶见囊肿;而残留的肝实质是正常的.这些病理特征可以解释其窦状隙周围的门脉高压而肝功能只有轻微甚至无异常.妊娠后期超声波是最

关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概述

  致病基因为隐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即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故多见于近亲婚配者的子女。子代有1/4的概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均等。许多遗传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按照“一基因、一个酶”(one gene one enzyme)或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常见病介绍

  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苯丙酮尿症、白化病等。  1.白化病  白化病是一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11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络氨酸酶基因异常导致黑色素生物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所致。患者表现为全身皮肤呈白色或粉红色,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同时伴有弱视、畏光、眼球震颤等。  2.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

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

  1CMT 1脱髓鞘型  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X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游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子代患病风险的介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多是由两个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婚配所生的,因此,患者的双亲必然是携带者。两个杂合子携带者婚配所生子女中,将有1/4个体是该病患者。在他们表型正常的子女中,有2/3的可能是携带者。  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婚配。子代表型全部正常,但其中有一半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有哪些?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只有在纯合子时(aa)才发病,杂合子(Aa)状态时,由于正常的显性基因A的作用可以掩盖致病基因a的作用,故Aa并不发病。这种带有致病基因但不发病的个体称致病基因携带者。携带者Aa可以把a基因传给下一代。如果一对夫妇一位是aa,另一位是正常人AA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原则

  现如今临床对CMT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主要是采取一些对症和支持疗法,如畸形足可穿矫形鞋,指导CMT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在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以改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包括力量训练和拉伸训练以维持肌力、防止肌萎缩,以及适当的辅具

分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utosoml recessive inheritabledisease)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其特点是:  ①患者是致病基因的纯合体,其父母不一定发病,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杂合体)。  ②患者的兄弟姐妹中,约有1/4的人患病,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的概念和特点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指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只有在纯合子时(aa)才发病,杂合子(Aa)状态时,由于正常的显性基因A的作用可以掩盖致病基因a的作用,故Aa并不发病。这种带有致病基因但不发病的个体称致病基因携带者。携带者Aa可以把a基因传给下一代。如果一对夫妇一位是a

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分为两型  I型脱髓鞘型  是典型的腓骨肌萎缩症双下肢呈倒立酒瓶状或称鹤立腿同时出现足弓高耸爪形趾马蹄内翻畸形等行走时表现特殊的跨越步态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首发于手部肌前臂肌萎缩而后下肢远端肌萎缩者仅见于少数病例四肢末梢可出现手套状袜状深浅感觉障碍和一系列植物神经与营养

关于腓骨肌萎缩症的检查介绍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对分型则必不可少。常选大小鱼际肌胫前肌腓肠肌进行肌肉安静状态下有无矢神经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电位位相及峰值电位检测用表面电极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2d

概述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原则

  现如今临床对CMT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主要是采取一些对症和支持疗法,如畸形足可穿矫形鞋,指导CMT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在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以改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包括力量训练和拉伸训练以维持肌力、防止肌萎缩,以及适当的辅具

“猿手”畸形的临床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

“猿手”畸形的临床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

“猿手”畸形的临床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