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丘成桐: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

演讲人:丘成桐 时 间:2010年12月25日 地 点:海南·三亚 演讲人简介: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他还为这3个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亿元。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国际顶尖数学杂志《微分几何杂志》主编,所获荣誉还有:瑞士皇家科学院的克雷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香港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阅读全文

丘成桐:和你一起分享数学之美

 “数学与人文”丛书,丘成桐、杨乐、季理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虽然从很多媒体上了解过当代数学大师丘成桐的人文造诣相当了得,但前不久听到他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作的一场名为《数学与人文——我的研学之乐》的演讲,还是被震撼了。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他谈《诗经》、《楚辞》,咏诗

丘成桐:一个活着的传奇

  丘成桐是名满天下的数学家,他26岁便成就了一生的辉煌。几十年来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数学界几乎无处不在。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今年1月3日,丘成桐从台北飞回北京,1月4日他又要飞往英国剑桥大学参加斯蒂芬·霍金的七十寿辰庆祝仪式。在这两次飞行的间隙,《中国

“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

中国为何还没有获诺贝尔奖 丘成桐卓以和把脉

  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美国朗讯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到现在都还没获得诺贝尔奖?”7月26日,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61岁的丘成桐和73岁的卓以

学术腐败将动摇国本!中国曾经也有世界一流大学……

  抄袭造假、虚假引进、学术乱伦、买卖论文等学术腐败在中国学界盛行,监督约束机制在权力和市场的扭曲下失效,大学没有自由的精神,学者没有独立的思想,反而沉沦堕落,丧失基本的学术道德和伦理,导致学者不重学术重权术,大学不重教学重创收。尽管中国学术经费上升,但由于根本体制不变,成效并不显着。必须防止学术竞

2013大学新生第一课:校长书记都说了些什么

新生第一课   9月开学季,各个大学迎来了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从踏入象牙塔之日起,新生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过渡,而带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有辅导员、老生,还有大学校长。每年的新生第一课都是由校长、书记主讲的,今年,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做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nb

大道至简 平淡为归——记北大药学院王夔院士

在一切美好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美好起来了;在一切平静没有来临之前,心灵首先平静下来了。经历了三次政治和社会的大震荡,三次改变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先生,对世事变迁和人生境遇始终淡然置之、不喜不悲,以哲人的睿智和科学家创新求变的精神探求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真理,走过了七十五年的生命历程。王先生

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京举行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黄祖洽叶铭汉秦伯益朱清时张信刚张杰吴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韩水法章启群熊丙奇   王长乐  10月31日,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美

交大博士血泪自述:不是读博的料,别上博士这条船

  一、前言  原先我是准备等到毕业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之后,一口气写掉这篇文章的。其实一直在零散时间打腹稿,差不多已经煲熟了。刚才有同样读博士读得凄凄惨惨切切的师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横心决定现在就写了。何况,早点让更多还没上博士这条船的弟妹们看到,提醒他们读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能多挽救一个像我

颜宁为何从清华跳槽去普林斯顿大学,她终于说出原因了

影 响 中 国 2017 年 度 科 技 人 物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  获 奖 理 由  身为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她却屡屡被贴上“明星学者”等标签,并在“海归”与“归海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1、什么是大学文化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

小公司的硕士也能得诺奖?

  编者按:  现如今,LED电灯和显示屏已经无处不在,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技术被誉为爱迪生之后的人类首次照明革命。背后的关键人物中村修二曾只有硕士学位,在日本一家小型化工企业刻苦钻研数十年,终将这项技术实用化。他由于独立发明以InGaN(氮化铟镓)晶体制作蓝色发光元件的双流式MOCVD方法,而

核武大家黄祖洽:“两弹”烟尘散尽 筑梦杏坛

黄老80寿辰   2013年盛夏,北师大物理楼。阳光透过树隙铺洒在教室的讲台上,一位耄耋师者正在整理讲义,陆续有年轻的学生走进来,毕恭毕敬地向他打声招呼:“黄先生好!”——这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致敬。   时间回溯到1950年。一个身量精干、质朴低调的年轻人拎着行李,毅然从清华园走进了新中国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出身名门诗礼乡 经难求学图报国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那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过教员,办过学校。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父亲徐浩抗战期间任浙江省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母亲刘谱人曾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

刘尧:学者、学术与学术生命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大学飞速发展而夹杂着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滚滚洪流,承载着追求真理使命的教授,在坚守知识化身、正义力量、人类进步张力、人类精神家园守护神的道路上,时常遭遇学术功利的陷阱,学术生命之灯在学术功利的疾风暴雨中挣扎着。近年来,因学术功利恣意蔓延而引发的“学术堕落”丑闻越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李政道: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钱学森之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由此延伸,怎样一所大学才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怎样的模式才能真正培养科学技术发明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北大演讲(全文)

尊敬的唐家璇国务委员,尊敬的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福田到了,就是福到了。今天我有机会在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同肩负中国未来重任的同学们交流感到十分荣幸,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教育水平之高,为世界所公认,并且还有许多日本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另外令人高兴的是,听说我的

看分与不看分:学生评价如何导向

  近日,发生在高校里的两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个是北京大学2017~2018春季学期《考古学通论》课程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整体偏低,部分学生以题量大、不少考试内容课上并未讲授、认真学习的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分数等为由,向授课老师要分;另一个是浙江某高职院校学生因创业成绩好,在挂科7门的情况下仍然顺

丘成桐畅谈教育方法:教育,关乎个人幸福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的。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关系国家的繁荣。日前,记者以此为题请教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请他谈谈中学教育、东西方教育比较和创新学习等问题。中

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美国院士

   “您还记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那天,您在忙什么吗?”  问起这事,袁钧瑛院士笑了起来,“那天,美国科学院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我,因为我把手机关了。后来他们电话打到我家里,是我先生俞强接的电话。但他也没法打通我的电话,只能在微信中留言。”  这一天是今年的5月2日,作为哈佛医学院

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钱学森之问”

  李政道先生作报告:要创新 需学问     过去的一年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随着大师的远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上至国务院总理下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中国人才环境面临的“新常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综合国力的日臻强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整体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伴随着来自国内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说,我国的人才环境已经出现了一种“新常态”。  那么,这种新常态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新常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科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问,回国为什么是最好选择

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种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的东西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有5个独立的国立健康研究院基金;他是讲席教授,有专门的基金会在支持他的科研。他的科研还得到一些制药公司的资助。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回到祖国、回到清华。而他回来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他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种无

刘道玉:瞎指挥等五大歪风造成中国高校不正常现象

  自去年始,他将每天做的梦记录下来,结果发现,90%以上的梦都和教育相关—— 梦境中,他会在某个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慷慨陈词,直斥某些与会者的发言不着边际,只字不谈改革,然后拂袖而去;现实中,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样直言不讳。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近日专赴武汉,围绕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产生的原

教育部: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资金等使用自主权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顾总结2016年教育工作

丘成桐:做大学问要能忍受生命中的苦痛

  12月25日晚上,首届三亚国际数学论坛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来自海南省部分高校与中学的300多名师生与曾获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的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进行交流互动,丘教授以“研求之乐”为题,与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徜徉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丘教授开始用“徜徉山水之间,放浪形

致毕业:校长的叮咛是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

大学生们常说,大学里有两次见校长的机会。一次是在开学,一次是在毕业。一次是兴奋,一次是伤感。在他们告别象牙塔,成为社会人之际,校长的叮咛是他们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 精神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

致毕业:校长的叮咛是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

大学生们常说,大学里有两次见校长的机会。一次是在开学,一次是在毕业。一次是兴奋,一次是伤感。在他们告别象牙塔,成为社会人之际,校长的叮咛是他们大学期间最后的礼物,也是受用一生的良言。精神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做永不褪色的科大人,就是要永葆科大人的本色,科学精神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