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错站不断完善河流湖泊水文观测网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加剧,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青藏高原,冰川径流的增加是部分湖泊面积扩张的原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纳木错流域,作为冰川-河流-湖泊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深入了解其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对全球变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5CB422004)、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科技报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200)、欧盟第六框架项目(FP6-036952)等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站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冰川-河流-湖泊水文观测网。 在河流水文观测方面,2006年5月至今,纳木错站依次完成了曲噶切下游、扎当冰川末端、昂曲、你亚曲、测曲5个水文断面选址和建设。每年夏季(5月-10月)5个水文断面处均放置HOBO自记式水位计,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水位数据,并通过LS1206B......阅读全文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黄垚)中国气象局3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1961年至2021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且年际变化特征明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1世纪最初10年总体偏少,2012年以来持续偏多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启动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牵头的“2022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启动。该试验服务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亚洲水塔,它孕育了黄河、长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是亚洲数以10

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重要

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的研究

  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限制,凸显土壤微生物固碳的

气候变化特征及GLDAS适用性分析研究获进展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地区,有约56%的面积在海拔4000M以上。它的动力、热力作用不仅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水循环过程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驱动力,所以从气候变化角度研究高原及其周

中国区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与卫星遥感精度评估

  水汽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对水文、天气、气象和气候过程至关重要。我国国土辽阔,地理形貌、生态系统、天气与气候系统丰富多样,精确探测大气可降水量(PWV)对研究地-气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与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分析2014-2015年CARE-China Network与AERONET地

姚檀栋:生态补偿应成为“一路一带”建设重要抓手

  “国家应该如何整体布局生态补偿机制,这和‘一路一带’战略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作为“一路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其中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应列在首位。  “传统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沿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往西,一直到整个中亚地区,而在‘一带

生物新方法重建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历史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方小敏带领新生代环境团队多位成员,联合中科院西北院苗运法研究员等国内外多位学者协同攻关,利用3088个现代表层孢粉样品数据库,从生物指标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孢粉研究中,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海拔演化历史,揭示该地区主要在距今约1

过去千年热带火山爆发使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减少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有“亚洲水塔”之称。高原夏季降水总量约占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补给来源。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水资源分布,也会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作用,并对北半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爆发是自然外强迫中的重要因

淮河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5成-支流污染加重

  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013年10月以来,淮河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7%,支流污染呈加重趋势。   数据显示,四个月来,淮河流域降水量为54.9毫米。随着河道来水量的持续减少,淮河流域部分支流水污染有所加重。   2014年春节来临之前,为保障节日期间用水安全,淮委向河南、

1115日我国大部有明显雨雪天气

一、1月上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降水偏少 1月上旬,北疆北部、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30毫米,华南南部部分地区有50~9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偏多5成至两倍,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或无降水。 1月上旬,除青藏高原、云南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2023春运天气:将有大范围雨雪

2023年我国春运期为1月7日至2月15日,以春节为中心,共计40天。1月9日,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对春运期间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滚动预报预测,具体结论如下:春运前期降水预测:预计未来两周(1月9-2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将比前期明显增加。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及四川

科学家揭示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历史及其对南亚季风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和亚洲大陆于65Ma碰撞以来的直接产物,它的高度变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关键;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亚季风演化与喜马拉雅山密切相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马峰地区高山栎植物化石研究喜马拉雅的隆升过程;近年来在喜马拉雅一系列的晚中新世盆地中如扎达、吉隆等,利用稳定同位素方

纳木错站不断完善河流湖泊水文观测网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加剧,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青藏高原,冰川径流的增加是部分湖泊面积扩张的原因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纳木错流域,作为冰川-河流-湖泊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深入了解其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对全球变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

福岛核电站向海添污-降水量超预期多处积水溢出

  就在1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视察了福岛县相马市松川浦渔港,进行了一场“尝鱼秀”,以期消除外界对福岛核污水泄漏的担忧。日本媒体今日报道,东京电力公司20日宣布,由于降雨影响,有积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地面蓄水罐群周围的多处防漏围堰溢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流入连接外海的排水沟,进而流入外海的可能性是存

青藏高原和亚洲季风那点事都被花粉暴露了!

 图说:青藏高原乔木植物花粉的扩散趋势线与亚洲季风主导的等降水量线的耦合。中科院植物所供图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宇飞团队首次利用花粉丰度等值图形式,量化和图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边植被乔木花粉经由亚洲夏季风气流携带、攀爬进入青藏高原的历程,为评估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亚洲夏季风的

青藏高原所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我国学者揭示青藏高原北缘早渐新世古海拔古气候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发育有连续的新生代地层,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进程及其机制的理想地区。大量的沉积学证据显示亚洲内陆自晚始新世逐渐变干,并持续至今。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因素包括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副特提斯洋的退缩等。对这一地区古近纪古海拔和古气候的

青藏科考:纳木错多尺度降水观测平台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今年7月,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团队正在展开科学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第一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专门用于解决湖面降水

全球气候变暖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

  “1961-2013年,根据西藏18个气象观测站数据显示,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2013年西藏平均气温4.3℃,比常年值偏高0.6℃,是1990年以来的第11个高值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杜军21日说。   为迎接本月23日的全球第54个“世界气

亚洲季风与青藏高原花粉沉积耦合机制研究获进展

  众多证据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制约着亚洲季风系统的演化。花粉作为可以随风传播的重要媒体,有极大潜力可以发展成为衡量季风活动的风力和方向的代用指标,用于青藏高原上的古季风活动的检测和评估。因此,有必要建立对现代花粉沉降模式的正确认识。然而,前人的研究仅关注了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沉降与区域植被的耦合及建立花

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

 地球大数据正成为认识地球的新钥匙,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如何开放共享?数据产品如何进一步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科学研究? 科学数据应如何规范管理?    1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启动会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今年7月降水少、气温高,预计8月台风偏少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在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预计今年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 发布会介绍,今年7月气候最显著特征是降水少、气温高。其中,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

北京今年降水量为十年来最少-较常年同期偏少33.4%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华北主汛期期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累计降水量为6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3.4%。今年北京降水量仅有41.4毫米,偏少66.9%,为2004年以来最少。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主任李清泉分析,华北地区“七下八上”降水量比常年偏少三成以上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华北

自记式雨量计分析免耕夏玉米与降水量关系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提高玉米单产及水分利用效率是值得探索研究的,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因为提高夏玉米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夏玉米栽培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可以减少玉米的需水量,缓解环境压力。 免耕播种省工节本,但免耕夏玉米产量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关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固碳能力持续增强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km2,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高海拔、寒冷、半干旱气候、强烈的太阳辐射、贫瘠的土壤以及短暂的生长季等,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且敏感。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的两倍,降水也呈显著增加趋势,整体呈现出“暖湿化

天气展望:冷空气频繁侵扰,难阻春季升温进程!

01又有冷空气来袭 过去一天,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等地气温下降明显,局地降温幅度超12℃。 预计未来三天,受冷空气东移影响,西北地区、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气温将出现波动。其中今天,甘肃、青海东北部、宁夏西南部、内蒙古中西部、黑龙江北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局地下降8℃以上。

南亚黑碳气溶胶加速青藏高原冰川物质亏损

  12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了解到,科研人员从南亚黑碳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南亚黑碳气溶胶通过改变南亚季风水汽输送,进而间接影响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补给。该成果发表在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