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亚洲象不喜欢“被保护”,就爱去流浪

去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旅行团”一路向北,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人象冲突、亚洲象保护的关注。 近三十年来,全球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栖息地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利用十几年野外监测数据发现,相较于自然条件更“优越”的保护区,亚洲象更喜欢在外游荡,这对评估自然保护区对亚洲象的保护作用有重要启示。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生态学会期刊《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到2030年,全球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充满雄心壮志的目标,对于维持全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但科学家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不会对所有受威胁的物种都有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对有些大型陆生动物而言。 亚洲象是亚洲生态系统中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有着独特且重要的生态功能。过去十几年来,来自多个国家......阅读全文

亚洲象群添新成员 “新年宝宝”!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野象谷,监测人员近日拍摄到一头新生小象和家族成员一起在水里嬉戏的画面,这也是该地近期监测到的第6头小象。  画面中,这头小象被妈妈用鼻子撵着往前走。小象连蹦带跳,看上去既兴奋又紧张。在和家族成员会合后,小象便同小伙伴一起戏水玩闹,十分可爱。  据野象谷工作人员周方易介绍,这头小

亚洲象不喜欢“被保护”,就爱去流浪

  去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旅行团”一路向北,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人象冲突、亚洲象保护的关注。  近三十年来,全球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栖息地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利用十几年野外监测数据发现,相较于自然条件

亚洲象不喜欢“被保护”,就爱去流浪

在马来半岛,一头戴GPS项圈的母象和她的幼崽。受访者供图去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旅行团”一路向北,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人象冲突、亚洲象保护的关注。近三十年来,全球亚洲象数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栖息地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参与的一项国

昆明动物博物馆再现亚洲象骨骼标本

  亚洲象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昆明动物博物馆建设初期,曾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制作了馆内的大象的骨骼和姿态标本。  今年11月,昆明动物博物馆承接了一起大象骨骼模型的制作任务。昆明动物博物馆立即组织制作队伍,由去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的高级工程师罗文寿负责,仅用了2

亚洲象适宜生境300多年来减少超64%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72.shtm

华盖木、亚洲象等濒临灭绝物种在云南重获新生

  “云南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获得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在7日举行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

亚洲象再次行动,云南为保人象安全将采取措施

这几天,一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区域的野生亚洲象聚拢到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它们白天吃村民种植的冬玉米,破坏建在地里的农用大棚,夜里则进到村民家中寻找食物。为此,江城县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人象安全。 这是12月18日下午拍摄的视频,在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的一个农用大棚里,几头亚洲象正在撕扯遮

“用于制作亚洲象姿态标本的象皮处理方法”获发明ZL

  5月8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申请的《用于制作亚洲象姿态标本的象皮处理方法》取得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0810058607.X),该专利是昆明动物博物馆在标本制作方面获得的第二项专利。   《一种动物标本基质置换方法》和《用于制作亚洲象姿态标本的象皮处理方法》获得专利授权

昆明植物所在利用粗糠柴预测亚洲象空间分布方面获进展

  对大象而言,觅食植物在旱季的可获取性对其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基于经验推测,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可作为亚洲象在印度北部地区干旱季节的分布指示物种。在大尺度上,尚未有直接证据证明该假设成立。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和杨雪飞研究组基于气候和地形数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我国分享救助亚洲象经验

中新网蒙特利尔12月17日电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云南主题日活动中,来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州的与会代表近日分享了当地有效保护与救助亚洲象的经验与成绩。 西双版纳州是云南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从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当地就

亚洲象毫无边界感,《科学》呼吁恢复生态连通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890.shtm始于2021年的那场云南亚洲象北移南归,引发了有关保护生物学的诸多讨论。这场少见的野象远距离迁移凸显了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亚洲象强大的迁徙能力和栖息地的碎片化是一对严重的矛盾。近日

亚洲象栖息地近20年丧失超6.7万平方公里

  地球大数据的一项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近20年里,亚洲象栖息地总丧失面积约为67635平方公里,这一丧失面积约占2000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的13.4%,表明亚洲象栖息地丧失情况远比人们预期的要严重得多。  记者16日从全球首个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专业科技机构—

“人象冲突”的世界性难题怎么破?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退化,越来越多野生象走出森林,进入人类活动区域,人象活动空间愈加重叠,“人象冲突”愈演愈烈。这不仅是众多野生象分布国面临的一项挑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经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冲突的缩影。为破解这一难题,在8月12日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中新社“东西问”专栏邀请中国国家林业

再探云南北迁亚洲象:回到老家后 “一家人”都挺好

  过去的一年,云南北迁亚洲象群让大家印象深刻。去年12月9日,象群回到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现在这些大象们生活得怎么样?  象群回到西双版纳老家 “一家人”都挺好  这是云南省林草局监测队拍摄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的画面。画面中,14头象没有了“离家出走”时的匆忙,悠闲地

华南和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亚洲象和剑齿象摄食行为研究获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以极高的生态多样性著称,尤其是以长鼻类为代表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更新世一直活跃至今。更新世中期以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种大型哺乳动物。二者在很多区域长期共存,但最终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

3000年前的四川大象成群,是真的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336.shtm 考古界的“顶流”——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再次惊艳了世人。在其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3号坑竟出土了120多根象牙。同为古蜀文明遗址的金沙遗址,也曾在2001年的考古发掘

人兽“亲近”:实现抢救性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协同

近年来,大熊猫保护降级、野猪泛滥成灾、云南亚洲象“一路象北”、完达山1号“放虎归山”、海南长臂猿“喜添婴猿”等等,受到了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彰显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成就”。在近日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的“野生动物保护

《PLoS生物学》:乳齿象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完成

这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科学家利用一颗远古牙齿化石,成功确定了乳齿象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这也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得到的最古老的线粒体基因组。该研究成果有望加深科学家对于象类分化的理解。相关论文发表在的7月24日的《PLoS生物学》上。 2800万年前出现的乳齿象是现代大象的近亲,它们大约有3米高,有和猛

关于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

新进展!长寿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抗肿瘤机制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

云南在生物多样性大会提供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案

中新网昆明12月16日电 (罗婕)加拿大蒙特利尔时间12月15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主会场的“中国角”,举办“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云南方案。 此次边会紧扣“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主题

蛋白质分析还原传世象标本真实身份

图片来源:C.GESNER,1551.   不幸的是,动物总是“狡猾的”,分类学家难免会出现差错。   Tom Gilbert和 Enrico Cappellini发现,Linnaeus的标本是非洲象,而非亚洲象。   自然历史博物馆不会告诉游客,它们的标本分类漏洞百出,甚至一些重要发现也会出

云南普洱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途径成效明显

  扩大交流合作,保护内容更加具体   建立亚洲象预警监测体系   在长期的实践中,普洱市不仅强化政府部门合作、齐抓共管,而且不断扩大与科研机构、国内外环保组织、企业的交流合作范围,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上探索新途径。   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普洱市发展和改革

想要抑制全球变暖 科学家称复活猛犸象是一招

  北京时间10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公元前12000年,现代人类开始首次向美洲迁徙。又过了两千年,人类才开始发展农业。而又过了九千年,人类才开始建造城市。此时,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在西伯利亚,另一个物种的故事则已几近终结。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猛犸草原正处在崩

陆上哺乳动物最灵活的脸

 图片来源:WILL BURRARD-LUCAS/NPL/MINDEN PICTURES 非洲象拥有惊人的面部、耳朵和象鼻动作。其中,象鼻由比整个人体还多的肌肉组成,可以进行非常有力且精细的动作。 德国科学家研究了非洲象、亚洲象的面神经运动核,即控制这些动物面部肌肉的大脑结构。 结

研究称长毛猛犸象有望以杂交形式复活

  约4000年前就灭绝的长毛猛犸象现在仅能在博物馆模型和图册中看到,但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说,如果他们的研究进展顺利,将来带有这种古老动物特征的亚洲象“混种”或许就会活生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长毛猛犸象和如今仍存活的亚洲象都源自相同祖先。体型巨大的长毛猛犸象外表披着长毛,在遥远的年代里多生活在寒

被捕的野生大象会“折寿”

  自2012年起,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这种拥有超大体重,又非常聪明的物种已身处困境。为了补充圈养的亚洲象的数量,对野生亚洲象进行活体捕捉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球剩下的濒临灭绝的亚洲象中,有三分之一(约1.5万头)被圈养在许多国家,圈养大象的主要来源是野外捕获。最近,

基因编辑先驱疯狂计划:6年内“复活”猛犸?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利用恐龙血液中的DNA让恐龙复活,重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恐龙世界。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由于DNA在理论上只能保存100万年,远远不及恐龙生存的年代,因此复活恐龙这件事永远也无法实现。  但是,如果希望复活的对象变成了灭绝不久的物种,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就在

古基因组改写大象历史

  古基因组改写大象历史  灭绝大象DNA揭示物种间复杂关系  本报讯 一个神秘古化石的基因组已经动摇了大象的家族树。  现代大象被划分为3个种: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两种非洲象——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以及那些生活在热带草原的草原象(Loxodonta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画卷”

  这里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绘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呵护共有的家园  近期,云南野象北巡,并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引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