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基本介绍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其胞质特殊颗粒释放的一种在碱性条件(pH9.3~9.6)能催化各种醇和酚的单磷酸酯水解的非特异性水解酶。NAP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其他成分如嗜酸、嗜碱、淋巴、单核以及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等均为阴性反应。NAP活力可反映成熟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随着细胞的成熟,酶的活性也逐渐增强。当中性粒细胞活化后,NAP阳性率及积分升高。在病理情况下,NAP活性的变化常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采用钙-钴法、未取代萘酚法、取代萘酚法等方法进行测定。阳性反应为在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反应强度分为5级,即-、+、2+、3+、4+。......阅读全文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基本介绍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其胞质特殊颗粒释放的一种在碱性条件(pH9.3~9.6)能催化各种醇和酚的单磷酸酯水解的非特异性水解酶。NAP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其他成分如嗜酸、嗜碱、淋巴、单核以及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等均为阴性反应。NAP活力可反映成熟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随

中性粒细胞的基本内容介绍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实验原理偶氮偶联法(Kaplow法):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碱性磷酸酶在pH 9.2-9.8缓冲液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钠,并释放出磷酸与萘酚。再以重氮盐与萘酚偶联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浆中。实验方法材料:1. 10%甲醛甲醇固定液甲醛 10 ml甲醇 90 ml20C ~80C避光保存。2. 丙二醇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一、原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萘酚AS-BI为磷酸和芳基萘酰胺,后者与重氮盐(固兰BB)偶联,形成不溶性的兰色沉淀物。二、结果判定: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除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外,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结果应根据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兰色颗粒所占胞浆面积,颗粒大小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1)参考值:成人N AP阳性率为10%~40%;积分值为40~80(分)。(2)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类白血病反应时N AP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症状介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随年龄而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L,早产儿为6×10/L,生后1~2月低限为2.5×10/L,至1周岁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数值直至成人期皆作为正常的低限。成人及儿童的绝对值低于1.5×10/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基本介绍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又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中性粒细胞的基本信息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作为宿主抵抗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具备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吸收纳米颗粒和吞噬死亡的红细胞,并在激活后清除外来病原体和加载靶点;而且,还能跨血管迁移到临近组织。是执行体内医学任务的天然候选者。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基本介绍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即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临床上表现变化多样,主要临床类型有化脓性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或新生儿李司忒菌病。

关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的基本介绍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需要检查人群多见于多系统自身免疫紊乱常伴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活性下降见于慢性粒细胞白细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偶氮偶联法)

1. 实验原理在PH9.2-9.8的缓冲溶液中,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能将底物磷酸苯酚钠水解,生成 α-苯酚和磷酸钠,再以稳定的重氮盐与酚偶联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浆中。2. 标本采集2.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

简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临床表现

  增高:细菌性感染、急淋、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免疫性疾病等。  降低:慢粒白血病、病毒感染、急性白血病等。  NA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急性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升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低。  NAP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介绍

  中性粒细胞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抗感染、参与血液凝固和变态反应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趋化、运动、吞噬、杀菌等活动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尤其是化脓性细菌入侵。中性粒细胞能释放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血栓素和前列腺

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基本介绍

  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BN)为一组病因不明的异原性疾病,又称为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再生低下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无性别差异。可为先天性,也可为获得性,表现为持续数月至数年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无其他原发疾病。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在PH9.2-9.8的缓冲溶液中,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能将底物磷酸苯酚钠水解,生成 α-苯酚和磷酸钠,再以稳定的重氮盐与酚偶联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浆中。2. 标本采集2.1 病人准备:了解病人是否对局麻药有过敏史,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晚期妊娠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及临床意义

 人体有多种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碱性磷酸酶的物质。血细胞内也含有这种物质,但多数不表现出活性,即处于“沉睡”状态,只有中性粒细胞的成熟阶段表现出碱性磷酸酶活性,我们称之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简称N—AL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可以通过钙—钴方法使之着色来显示。然后计算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一种胞内水解酶。测定其活性对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推荐的改良Gomori钙钴法(简称改良法),其孵育时间长达4 h,试剂配制繁琐,我们将生物化学中有关磷酸基受体缓冲液的原理应用于NAP染色,即在改良法的基础上,以2-氨基-2-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一种胞内水解酶。测定其活性对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推荐的改良Gomori钙钴法(简称改良法),其孵育时间长达4 h,试剂配制繁琐,我们将生物化学中有关磷酸基受体缓冲液的原理应用于NAP染色,即在改良法的基础上,以2-氨基-2-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是一种胞内水解酶。测定其活性对于某些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推荐的改良Gomori钙钴法(简称改良法),其孵育时间长达4 h,试剂配制繁琐,我们将生物化学中有关磷酸基受体缓冲液的原理应用于NAP染色,即在改良法的基础上,以2-氨基-2-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效应介绍

  到达损伤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细胞可对细菌、细胞碎片或其他颗粒表现活跃的吞噬作用;但如何识别这些目标尚不明了,可能与被吞噬物表面的亲水性有关。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这是捕获大型颗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对同种细胞、细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浆内形成吞噬

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介绍

  中性粒细胞受到某些化学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chemotaxis),该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有两类:一是自身组织损伤释放的因子,例如胶原和纤维蛋白片段、补体活化产物及免疫细胞因子等;另一是微生物来源的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减低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如无并发症,WBC减低(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及临床意义

病情分析:白血病不能单纯凭白细胞脂酶诊断的主要是要做骨髓穿刺检查。白细胞脂酶是鉴别白血病的类型。指导意见:建议你要做血液细胞形态检查要做骨髓穿刺检查。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临床意义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活性下降见于慢性粒细胞白细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及临床意义

人体有多种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碱性磷酸酶的物质。血细胞内也含有这种物质,但多数不表现出活性,即处于“沉睡”状态,只有中性粒细胞的成熟阶段表现出碱性磷酸酶活性,我们称之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简称N—AL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可以通过钙—钴方法使之着色来显示。然后计算出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及临床意义

人体有多种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碱性磷酸酶的物质。血细胞内也含有这种物质,但多数不表现出活性,即处于“沉睡”状态,只有中性粒细胞的成熟阶段表现出碱性磷酸酶活性,我们称之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简称N—AL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可以通过钙—钴方法使之着色来显示。然后计算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2)

  三、讨论  碱性磷酸酶(ALP)催化β-甘油磷酸钠生成甘油和无机磷酸根,AMP作为磷酸基受体,能不断结合磷酸根,加快正向反应速度。磷酸基受体在酶上有结合位点,且遵循Michatelis-Menten动力学,在ALP的催化机理中,转磷酸反应比磷酸水解反应拥有更高的Vmax,因此ALP更易将磷酸根转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介绍

  临床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

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介绍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 x 10比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