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

现年48岁的施一公于36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0岁拿到终身讲席教授;46岁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他放弃美国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回国,成为中国“千人计划”的首批成员。他在不同场合下对『中国教育』的直言不讳常常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篇文章便是来自他于2014年9月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关于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 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因此,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有时还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是我国大学导向的最大问题。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阅读全文

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

  【编者按】现年48岁的施一公于36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0岁拿到终身讲席教授;46岁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他放弃美国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回国,成为中国“千人计划”的首批成员。他在不同场合下对『中国教育』的

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

  现年48岁的施一公于36岁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40岁拿到终身讲席教授;46岁先后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他放弃美国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回国,成为中国“千人计划”的首批成员。他在不同场合下对『中国教育』的直言不讳常

施一公: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围绕知识分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我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所作的历史贡献,精辟论述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大意义,对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知识分子工

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施一公:“垃圾文章”太多

  “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  说起这项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语调沉重。这是为什么?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

施一公:“一心为公”的学术大师

  就像人类的遗传密码储藏在神秘的DNA中,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性格、作风也“隐藏”在父亲的生活言行中。父亲给他起名寄予厚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理科产生兴趣,热心肠地帮助邻里乡亲解决生活困难,带领工厂做技术革新……这一切都在施一公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更是影响到他如今做科学的准则:育人、为民,一心为

施一公:居安思危-实现强国梦想

  ●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其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学生走入社会,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他们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象,如果与他们在大学里受到的教育大相径庭,学生就很难有坚定的信念走下去。  ●我坚信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我们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所有文化里都有糟粕,以前曾经辉煌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

清华施一公最新Nature文章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presenilin family intramembrane aspartate protease”的论文,报告了一个presenilin/SPP家族膜内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晶体结构,相关成果发布在12月19日

施一公:中国最好大学不逊色美顶尖大学

王春胜/摄    高考结束了,考生想迈入自己心仪的高校,志愿填报很关键。   6月16日,河南商报记者专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教授,考生们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施一公 郑州人,中学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他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友人对他说:“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回清华组团队“狂人”潜心学术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学》杂志 同行称有望角逐诺奖 “清华副校长”任用公示已结束  “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友人王晓东的一句话让施一公久久难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时间

施一公:诚实做学问-正直做人

  此文呼应最近人民网上的一篇报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人民网的报道题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详见: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报》的文章详见:http://www.gm

施一公:做,就尽力做到极致

  8月25日,西湖大学开学典礼,195位博士研究生入学,即将开启新的科研征程,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作了17分钟的发言,除了欢迎,施一公还提到了励志、担当、科学精神:“不要知足常乐,不要安于平庸;做,就尽力做到极致,这才是西湖大学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气度。”  说欢迎新生陆续抵达开学典礼现场。  西湖三期

施一公领衔!西湖大学,持续奋进!

2021年,西湖大学再次迎来突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与期待。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正式启用2021年10月2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交接启用暨三期项目开工活动在学术会堂举行。西湖大学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

施一公:通过自己眼睛感受中国才能发现她的魅力

   31年前的1986年,初入清华园的施一公偶然在一则报道中看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那句令他目瞪口呆的话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比对月球还少。       19年前的1998年,施一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每年两次为所在的分子生物学系本科生开设讲座,他始终坚

施一公:风一样的男神

   2015年9月19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科技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场的有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不少科技界的大腕。当天,施一公作为嘉宾应邀到场,他一直坐在观众席上,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角。然而活动一结束,他瞬间被潮水般的人群包围,年轻的学子们一脸兴奋地排队等待与他照相、索要签名。施一公

施一公:-首位中国学者获瑞典爱明诺夫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3月31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典礼,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2014年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   去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授予施一公,以表彰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

施一公: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08年,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施一公的全职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这样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饶毅施一公: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未来

  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

施一公: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施一公近日在其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引发热烈讨论,作者充分说明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对中国前途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7月5日再发博文《再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想继续谈谈人才与环境的问题:人才培养需要环境的支持,而环境改善更需要

清华施一公院士发表最新PNAS文章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转运蛋白AdiC 介导pH依赖性底物转运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pH-dependent substrate transport by an arginine-agmatine antiporter”发表在8月1

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施一公:创新,永远向顶尖发力!新华社记者陈芳、温竞华首次发现次要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2021年他带领团队再获剪接体结构的重大突破;在《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年轻大学自然指数中,他带领的西湖大学是上升最快的25所年轻大学中最年轻的;出顶尖成果,带拔尖人才

Nature重点介绍施一公研究组成果

  近期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题为“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结构”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关注,1月3日Nature杂志以“Structural biology: Membrane enzyme cuts a fine figure”为题,详细介绍了这项成果及其意义。   文章指出,这项研究成果令

清华施一公CellRes揭示细菌耐酸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L-谷氨酰胺通过酶促反应释放氨,使得大肠杆菌获得了耐酸性。相关论文“L- glutamine provides acid resistance for Escherichia coli through enzymatic release

施一公与南开师生交流科研心得

4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南开大学,与学校师生面对面,授课交流谈心得。施一公在讲课中 宗琪琪摄“其实同学们可能没有想到,我景仰南开大学已久,但今天是第一次到南开大学。刚来南开校园,就能够跟本科生做这样的交流,真的是很高兴。”施一公将此次授课主题定为“生命之美 结构之绚”,通过

施一公: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

  父亲很希望我有一个响亮一点的名字,取意“一心为公”,作为我的名字。父亲赋予这个名字中的寓意,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选择。  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崇拜过谁?我过去48年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的籍贯是云南省大姚县,

清华大学施一公最新JBC文章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yeast metacaspase Yca1”的文章,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蛋白酶:Yca1 metacaspase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1.7 angstrom),并由此分析了这种酶的作用特点。

施一公:科技创新需要责任和勇气

  昨天(8月14日)晚间,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亲爱的青少年同学们:  首先,作为一名身处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我热烈地欢迎大家前来参加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预祝大家全力以赴,用你们的洪荒之力震撼评委,

施一公等《自然》论文解析GadC结构

  2012年3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名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论文,报道了大肠杆菌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转运蛋白 (

施一公,令人敬佩的爱国学者

      4月3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的标题是《施一公,爱明诺夫奖中国第一人》。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8年离开美国回国工作。3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施一公2014年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 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据了解,爱明诺夫

施一公院士: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施一公,1967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职回国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世界科学领域重要奖项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