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

序言: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写篇关于饶毅的文章。但真正开写,才发觉要把饶毅丰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博客从起意动笔到完成历时一年多,也不过是择其一二,讲讲我眼中的饶毅。 “闲人”饶毅:1998-2001 说实在的,1998年,刚刚听说和认识饶毅的时候对他印象欠佳。当时,我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实验室忙得焦头烂额,除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花掉一半时间之外,还忙于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和基金申请,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阅读全文

施一公眼中的饶毅,亦兄亦友

  施一公:君子饶毅  从我听说和认识饶毅算起,已经有十五年了,但直到2005年才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而我们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较深入地理解饶毅的想法并成为莫逆之交,则发生在2008年我全职回国以后。在别人面前我常常主动提起饶毅,评论他和他做过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他留给大家的印象过于片面或偏激,他的另

饶毅:改革敢担当 科研求趣味

  2007年,饶毅回国,成为北大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2013年,饶毅主动卸任生科院院长,“尽其心,以事天”是饶毅的卸任辞。对于饶毅,公众更熟悉的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在饶毅看来,“担任行政职务要敢于公正做事;从事科学研究要有自己的风格品位”。  “温和的改革派”、“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有担当

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一只鞋子掉下来了。8月17日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饶毅出局。  没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紧接着落地,饶毅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  两只鞋子立时引发了公众无数关注。  这或许是一种揶揄。  3天前,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  8月17

举报饶毅学术造假,竟然牵出学术圈的“惊天大瓜”

  学术圈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饶毅一出,就是大事。  但偏偏有人不信邪,向有关部门举报饶毅,“罪名”还是科学家们的大忌:学术造假。  和饶毅同批被质疑“学术造假”的,还有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国科学院裴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这一个两个,都在领域内颇有

饶毅:卸任才能检验学术体制的稳定性

  9月3日,饶毅正式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职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虹教授出任新一任院长。之后,饶毅在博客中用孟子的“尽其心、以事天”总结工作,结尾还写到“我个人感谢今天凌晨学院老师给我寄来的评语/悼词,活着听悼词乃人生一大幸福”。很多人对饶毅的卸任辞表示惋惜,在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饶毅落选院士 施一公表示“不理解”

  昨日(8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初步候选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数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显示,145位候选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

中科院新增院士初选淘汰过半

  145位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   昨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初步候选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数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饶毅:中国需要更多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科学家

“我不认为化学奖委员会评价科学的水平比我高” 10月6日,《科学时报》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题为《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的文章,介绍了荧光蛋白的发现经过。两天后,对这项工作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下村修、钱永健和沙尔菲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无独有偶,6年前,2002

熊丙奇:选院士饶毅出局 是否学术“逆淘汰”

  据报道,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8月17日,这个“顶级海归”在科学网上发博客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饶毅的落选,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表示,“具体原因并不是很清楚。”   饶毅的首轮出局和宣布不

饶毅:北大清华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领袖型人才

饶毅:全国综合性大学生物系用一样的教学指导方针是有问题的 饶毅是生命科学界第一位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讲席教授,全时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他的回国在我国科教界和海外留学教授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在追问:一个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国内开展工作?一个经常发表文章探讨科教问题的学者,如何具体搞管理?在海

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

北大教授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中科院日前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共有145人名列其中。此前因涉嫌贪污被刑拘的中科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毫无意外地没有出现在这份最新出炉的名单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初选出局,昨天(17日),他更新博客称,今后将不再成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友人对他说:“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  施一公一天不到决定回国  回清华组团队“狂人”潜心学术 重磅研究成果登《科学》杂志 同行称有望角逐诺奖 “清华副校长”任用公示已结束  “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友人王晓东的一句话让施一公久久难忘。2008年他用不到一天的时间

饶毅受访谈院士落选:有人对我们回来感到不安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每两年增选一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8月17日一经公布,314位候选人锐减为145位,淘汰过半,但还是因为一个人的出局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他就是49岁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享誉海内外的神经科学家,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著名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  回国就出任北京大学生命

饶毅: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

深埋“裴钢论文事件”背后究竟隐藏什么?

  近日,由国家多部门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饶毅举报裴钢论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果,认为裴钢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  大家很关心调查结果是如何出炉的、是否可靠。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网友关心的问题走访了包括中科院在内的多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阅研相关原始权威材料,请教相关知

饶毅再发犀利言论:马云领导的湖畔大学是“赚钱培训班”

  1月15日,未来论坛2017年会暨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上午关于未来教育的圆桌讨论中,顶级科学家、教育家、投资人聚集一堂,对如何改进中国的教育,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的创新社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讨论中,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饶毅再发一串犀利言论。

北大院长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最怕处理关系网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采访。   对话

饶毅专访:不要院士荣誉对我个人影响不大

  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145人的名单上没有出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名字。随后,饶毅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一篇题为《》的声明,称“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饶毅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2007年,45岁的饶毅放

饶毅:转基因期待理性

   饶毅  2012年10月末,有感于公众人物郎咸平公然称广西大学生精子数下降是因为转基因所致的“无耻造谣”,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发文抨击,把此言行喻为“保龙种”,并与清末“扒铁路”的愚行相提并论,以反讽郎咸平在反对转基因上的“偏执”。  对于方舟子后来在微博中转述的

施一公:经得起推敲的理想主义者

  “人活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让自己内心最深处得到安宁与满足。中国还有很多东西亟待改进,我今年43岁,正可以全力以赴地做些事,这种成就感对我来说很重要。”   施一公,43岁,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科研明星的高考

  高考季已过,分数线和志愿填报也都已经尘埃落定,“天之骄子”们现在都是拿着入学通知书坐等进入高等学府的时候了。然而社会上总有一种言论:书读得好不一定社会混得好。小编认为这话看你怎么理解了,怎么算混得好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作为关注医学科研的我们,今天忍不住八卦心,想要八一八生物医学领域当红科研

科学时报:饶毅凭什么不能落选

  近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饶毅先生未能进入该名单。此事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从314位有效候选人,到145位初步候选人,淘汰比例从数字上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只要参选,就有可能落选,落选概率远远大于最终的当选概率。从此意义上讲,谁也不能说饶毅先生就不能落选。  有人说

饶毅:问题丝毫没解决 最常见是冷处理

名为做课题实为圈钱:科研经费“黑洞”有多深?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在2010年9月3日出版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的社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一社论

中国海外人才归国潮: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人才“争夺战”   150多年来,一波波海外留学大潮兴起,一代代海归学成回国,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热度不减;另一方面,在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回国潮”也必然成为大趋势。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

蒲慕明饶毅汪品先等议:中国科研缘何难有重大创新?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总投入以每年大约20%的速度递增。这样大力度的经费支持的确带来了显著成果:2011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04~2008年,来自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占全球的10%,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  然而,2012年,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合作的一项研究认为

《科学》宣布 施一公领衔的西湖大学即将获批开建

  关于西湖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但是看到《科学》杂志关注报道西湖大学的筹备情况还是头一回。这可以说学术界或者高等教育界将迎来一场盛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局面的开端!  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以“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

中青报:“拜杂志教”折射中国科研评价弊病

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谢克曼抨击《科学》等顶尖学术期刊扭曲了科研工作。   “不可否认,即使是垃圾,那也是贴了CNS标签的高档垃圾。”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朱猛进这样感慨三大刊的影响力。   他在博客中写道:“在生理学中,CN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英文缩写,我认为将Cell(细胞)、Nat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最近,一篇文章让中国科技界很“蒙羞”。  9月3日,两位来自中国最高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是两“海归”第一次通过外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