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活跃地幔柱或解开火星地震之谜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根据《自然·天文学》杂志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个直径约4000公里的活跃地幔柱,该地幔柱会引起火星壳抬升,并将热岩浆送到火星表面。这个地幔柱位于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或许解释了该地区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由于缺乏现今的地质构造和火山喷发证据,一般认为火星的地质活动并不活跃,尤其是与地球相比。然而,2018年至今一直在火星上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着陆器,最近探测到了微弱但持续的地震活动,这些地震活动可能来自附近一个最近形成的裂缝系统,其被称为“刻耳柏洛斯堑沟群”。刻耳柏洛斯堑沟群也是5.3万年前火星最近一次发生火山喷发的地方。 此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分析了“洞察号”和“刻耳柏洛斯堑沟群”所在的埃律西昂平原地区的地形、引力和地质构造。他们利用地球物理模型获得的证据表明,整个区域下方有一个地幔柱,组成地幔柱的热物质比周围环境的温度还要高95—285......阅读全文

活跃地幔柱或解开火星地震之谜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根据《自然·天文学》杂志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个直径约4000公里的活跃地幔柱,该地幔柱会引起火星壳抬升,并将热岩浆送到火星表面。这个地幔柱位于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或许解释了该地区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由于缺乏现今的地质构造和火山喷发证据,

地质地球所等揭示火星地幔是活动的

  近年来,国际上实施了InSight火星探测计划(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地震、大地测量和热传导内部探测)。2018年11月26日,搭载火星地震仪SEIS的InSig

火星或是太阳系第三个拥有活跃地幔柱的天体

科学家发现,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个直径约4000千米的活跃地幔柱,该地幔柱会引起火星壳抬升,并将热岩浆送到火星表面。这个地幔柱位于埃律西昂平原,或许解释了该地区的火山和地震活动。相关论文12月6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由于缺乏现今的地质构造和火山喷发证据,一般认为火星的地质活动并不活跃,尤其

对来自火星地幔陨石分析发现火星内部含水量与地球相当

  美国科学家对两块源于火星地幔的陨石进行分析发现,火星内部的含水量远远大于过去的估计,其总量与地球的相当。此结果不仅改变了人类对火星地质史的认识,而且阐述了水如何来到火星表面的。新研究还提出火星可能曾有生命存在。   新墨西哥大学科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库宾当年在卡内基研究所进行

美宣布“洞察力”为下一代火星探测项目

  NASA打算探测火星的内部。   “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刚刚两周,美国宇航局(NASA)便又表示,它打算再一次踏足火星。   NASA在8月20日宣布,它已经选定了一项任务,于2016年在火星赤道附近着陆,目的是倾听其内部隆隆的震动声。这项预计斥资4.25亿美元的项目名为In

美“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将于年底关闭

在经过3年的科学工作后,美国宇航局(NASA)的“洞察号”火星着陆器即将走向“终结”。 5月17日,NASA宣布,由于太阳能电池板上聚满灰尘,“洞察号”将于7月结束工作,并预计在今年年底彻底关闭。 “洞察号”火星着陆器于2018年5月发射,

开创性研究揭示火星内核组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73.shtm一位艺术家描绘的火星内部结构以及地震波穿过火星核心时所经过的路径。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论文合著者之一、马里兰大学地质学教授尼古拉斯·施默尔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

模拟实验显示深源地震或由地幔矿物相变引起

  法美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深源地震的发生很可能由地幔中的矿物成分发生相变引发。   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一般发生在俯冲板块内。地球上有记录以来的最深地震发生在地下700多公里处。由于震源较深,这类地震对地表产生的危害较小,但其发生机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缅甸中部地震各向异性和地幔流动研究中获进展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交汇位置,是研究板块俯冲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板块俯冲不仅使缅甸地表产生了强烈变形,形成了长约1250 km的实皆断层和南北走向的印缅山脉(图1a),同时在深部也可能影响了该地区的地幔流场。描述壳幔变形和地幔流动的最有效和最常用技术之一是剪切波分裂,然而由于缅甸地

火星可能有个液态内核

  6月14日,一个由多国行星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探测到的数据中发现,火星内部质量存在异常,或许其有一个全液态的核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确定太阳系中行星的内部特征异常艰难。例如火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其核心是固态还是液态,然而确定火星的核心结构对

火星可能有个液态内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86.shtm NASA6月14日,一个由多国行星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探测到的数据中发现,火星内部质量存在异常,或许其有一个全液态的核心。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

红色星球上,地震波“讲述”新的故事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看,火星已经“死”了。 这颗星球上到处都是火山,有些地方还有古老的熔岩流。但这个寒冷、贫瘠的星球似乎早已失去了如其名字一样的热情。最新研究显示,火星可能不是人们认为的地质死亡世界,因为科学家在其地下发现了岩浆的迹象。 此外,自第一台望远镜眺望火星以来

红色星球上,地震波讲故事

  火星上的洞察号着陆器的艺术插图。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科柏洛斯槽沟地区的裂缝。图片来源: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从地质意义上来看,火星已经“死”了。  这颗星球上到处都是火山,有些地方还有古老的熔岩流。但这个寒冷、贫瘠的星球似乎早已失去了如其名字一样的热

45亿年了,火星将进行首次“体检”

  “洞察”号进入最后测试 准备钻探红色星球“洞察”号火星车在红色星球上工作的模拟图。图片来源:NASA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未来主义新闻网近日消息称,NASA下一个火星车——“洞察”号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最早于今年5月发射。该探测器有能力钻探火星,帮助人类“洞察”其内部地质结构

学者们利用地震噪声互相关发现下地幔散射体的反射波

  下地幔占地球体积近60%,在各种尺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对下地幔不均匀体特别是小尺度散射体的分布、形态和性质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相变、地幔流变性、地幔对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约。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转换波法和反射前驱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转换波法

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研究获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区域地幔分层对流、其它

伊豆-小笠原俯冲带太平洋板片 发生撕裂和反转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61134009)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研究团队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Robert Myhill博士在伊豆-小笠原俯冲带太平洋俯冲板片形态分布的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确定了伊豆-小笠原俯冲带板片的高分辨波速结构,发现该板片在上地幔深部和地幔过渡带存

地质所研究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过程取得进展

  岩石圈结构与流变性的地震学研究为岩石圈与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变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东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构造运动驱动下(如印度洋板块相对于西藏东部的东

日本研究人员认为熔岩流可能形成于地幔下部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分析地震波发现,美国夏威夷地下的熔岩流可能是在地幔下部形成的。这一发现与传统观点相左,如该推断成立,将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磁场抵御太空射线危害的机制。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为2800多公里,其物质状态至今还不十分明了。据专家推测,火山

地质地球所等运用第一性原理模拟研究下地幔物质成分

  位于地幔过渡带以下至核幔边界的下地幔,是地球内部体量最大的一个圈层,因而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能量传输等过程的关键一环。从一维地震学模型看,下地幔的波速、密度、弹性模量随深度变化较为平滑,因而常常被认为是地球深部相对“平淡”的区域。近年来,随着金刚石压腔、同步辐射高温高压技术、层析成像地震观测技术

先进地震成像方法获得大洋俯冲板片的高分辨形态

  3月21日,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大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实验室教授张海江研究组以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Robert Myhill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Slab morphology and deformation beneath Izu-B

东亚大地幔楔对流的东西分异结构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梁戌然在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和徐义刚院士指导下,研究揭示东亚大地幔楔对流的东西分异结构。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西太平洋板块沿日本-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海沟西向东亚大陆俯冲,并

09月20日 Science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阿片类物质依赖性在慢性疼痛中起着作用   Constitutive μ-Opioid Receptor Activity Leads to Long-Term Endogenous Analgesia and Dependence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身体在损伤后对自然的、

火星表面为何这么干 火星幔太吸水

  为什么火星表面的水在星球形成不久后便消失殆尽,而地球上的水却能维持下来形成适合生命演化的条件?英国《自然》杂志12月19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研究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该研究认为,火星上的玄武岩可比地球上的玄武岩留存更多的水,火星上的一部分水可能被埋在地下。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

地幔间断面成因研究获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国际同行开

“地球透镜”证实北美地下存在巨大地幔柱

  黄石公园“土地公魔法”不再神秘  “地球透镜”证实北美地下存在巨大地幔柱  黄石国家公园的“老忠实间歇泉”。  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日报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6日在线发表的一项地球科学研究称,科学家分析“地球透镜计划”(Earth Scope)的数据,发现了

新研究揭示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各向异性层析成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下,徐义刚院士团队博士后华远远联合日本东北大学赵大鹏教授,对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进行了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物理学》。  东南亚环

地质地球所等获得特提斯构造带地幔顶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闭合导致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带是当今全球最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对该构造带深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学界的热点。地震层析成像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径集中于上地幔顶部的Pn波这一优势震相可以获得地幔顶部高分辨率的

“洞察”号火星车告别前的“史诗级”发现

 “洞察”号火星车  图片来源:NASA 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研究火星地震的火星车即将“死去”。 最近一场火星风暴使灰尘覆盖了美国宇航局(NASA)“洞察”号火星车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也就遮挡了电池充电所需的大部分阳光。为节省能源,任务控制人员目前正在间歇性地运行火星车地震仪。几周后,“洞

关于东加勒比地区俯冲弧后地幔结构新认识

  俯冲大洋板块的脱水及其对地幔结构的影响是重要科学问题。前人研究表明,在弧下100±20 km深处存在大量脱水,导致地表火山岛弧的形成;俯冲板片滞留到地幔过渡带会造成深部物质脱水。然而,在板片俯冲到两三百千米深的区域,如小安的列斯岛弧的弧后海域,地表不存在火山活动,而一些深度分辨率较低的大尺度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