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高校“应用”人才培养之惑:变味的课程

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困难突出表现为课程更改后,整个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改变,教师的适应性不强,对实践要求高、知识应用广的课程准备不足。 安徽省某高校新闻系教师王烨最近遇见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原来,该校正在搞应用性本科转型建设。可是对于该怎么做,大家一片茫然。 “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开展了两次大讨论,但是讨论会上的主要内容不是讨论,而是宣读文件,并让每人会后交一份2000字的心得报告。我们不会写,只能去网上抄,还被提醒别抄得太明显了。” 王烨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些重点高校、普通院校的教改项目都涉及到应用性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尽管这些高校在姿态上积极转向应用性建设,然而教师观念、配套建设方面,能相应地跟上吗? 变味的课程 当初选择应用化学专业,国内某“985工程”高校本科生李向是冲着“应用”二字去的。经过三年的学习,他却发现应用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并无太多区别。 “用学长的话说,研究化学领域‘相对......阅读全文

高校“应用”人才培养之惑:变味的课程

应用性本科建设的困难突出表现为课程更改后,整个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改变,教师的适应性不强,对实践要求高、知识应用广的课程准备不足。     安徽省某高校新闻系教师王烨最近遇见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原来,该校正在搞应用性本科转型建设。可是对于该怎么做,大家一片茫然。  “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开展了两次大讨论,

施一公:人才培养应从项目人才向高端人才转变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6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北京论坛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发展论坛上表示,新中国建国60年来培养了大批的项目人才,大批的项目人才支撑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讲,中国需要高层次人才。  欧美同学会2010北京论坛暨第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看浙大如何培养“医学+”人才

近日,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这是国内唯一一个微创领域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提起这个中心,多学科交叉是离不开的关键词。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医工、医信、医理相结合的产学研

11个单位试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卫人才

国家卫健委消息,国家正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10所大学和中国疾控中心,试点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旨在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的领军人才。各试点单位将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培养,提升公

培养“双碳”人才,他们这样做

每年暑假,200余支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进行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百姓传播生态知识,带来生态理念。这个名为“美丽中国行”的常规活动,8年来共有近5000名研究生的足迹踏上了全国20多个省市。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

人才培养需经师亦需人师

  中国传统教育里有很多好的东西,我认为,最好的就是“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思想,即“经师”与“人师”是统一的,只做“经师”并不是合格的老师,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才是合格的,也就是要教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  ■本报记者 王之康  自高考恢复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长达40年的快速发展

培养“双碳”人才,他们这样做

  每年暑假,200余支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南林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进行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百姓传播生态知识,带来生态理念。这个名为“美丽中国行”的常规活动,8年来共有近5000名研究生的足迹踏上了全国20多个省市。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

教育部发布12个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教高厅函〔2

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新时代培养拔尖领军人才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其中,南京大学的大理科、历史学2个基地入选。至此,南京大学共有14个基地申报并入选,实现了百分百入选率。  2019年,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大学在原有“三三制”人才培养方

“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