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新调查研究则显示吸烟或增加精神疾病风险

吸烟的很多危害已经被证实。英国一项最新调查研究则显示,吸烟与精神疾病风险上升也存在一定关系,这很可能是尼古丁对脑部多巴胺分泌产生影响的结果。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多项调查,收集了28.8万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这其中有1.5万人是吸烟者。他们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那些出现初步精神疾病症状的人中,有57%的人吸烟;在有精神疾病史的人中,每天吸烟的人通常要比不吸烟的人更早患上精神疾病。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罗宾·默里说,这很可能是尼古丁影响了脑部多巴胺的分泌。此前就有研究显示多巴胺分泌过剩与精神疾病存在关联。 这份发表在英国《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上的报告也说,仍然需要更长期的跟踪研究才能更好地判断吸烟与精神疾病的深入关系。......阅读全文

类激素药物与精神疾病

  皮质醇(cortisol),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种类激素。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如果没有皮质醇。身体将无法对压力作出有效反应。皮质醇增高会导致库欣综合征、胰岛炎、妊娠重度、精神病、糖尿病等疾病。  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

德国医院唱歌治疗精神疾病

  德国一家医院内,大约20名患者跟着音乐治疗师弗伦茨・伯温德唱道:波波梅尔,舒舒玛雅。歌声越来越大,神情越来越放松。   伯温德所在医院位于施韦因富特的韦尔内克堡,专注于精神病、心理疾病治疗和身心调养。   一些参与唱歌治疗的患者起先觉得不好意思张嘴,低头盯着地板,小声哼唱,逐渐适应后开始放声

专家找到诱发精神疾病“新凶手”

   此前,科学界一般主要认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元凶”在中枢神经系统本身,较少关注生物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实验室研究发现,CD4+T细胞嘌呤合成代谢功能紊乱在慢性应激诱导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于10月31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

病例分析:疑似精神疾病的低钠血症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医学中的疾病类型也是一样,有很多看似怪异的疑难杂症,实际上是一些常见病所引起来的,但是因为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从而给病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繁琐。今天就讲一个怀疑精神病的低钠血症患者。记得2017年1月的一天下午,春节刚过,接到调度员电话:去邻近的县中

遗传和环境因素或引发精神疾病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被认为与发育期的心理压力有关,但人们对此一直不知其所以然。研究人员1月18日发表论文说,动物实验表明,发育期心理压力导致的精神疾病,主要由基因变异和生长环境双重因素决定。   日本名城大学药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出治疗精神疾

多种精神疾病竟与小脑结构变化有关!?

  患有焦虑,抑郁或精神分裂症中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足以令人痛苦不堪。但许多研究都表明,一半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时还会伴随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因此,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这些精神疾病背后的共同机制及风险因素。近日,一项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首次发现多种类型的精神疾病都存在小脑结构上的差异。  

新型手机应用可听声音预测精神疾病

  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应用已经能帮助我们确定方位、计算走了多少步以及航班是否准点等,现在一款新的智能手机应用通过监听使用者的声音,可以预测对方是否有精神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款新应用名为PRIORI,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家梅尔文·麦金尼斯(Melvin McInnis)设计的,旨在预测人的

神经精神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关联

  根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科学家报道,多巴胺信号的功能障碍,可深刻地改变大脑前额叶皮层中大约2000个基因的活性水平,可能是某些复杂神经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根本原因。  接收这种神经递质的脑细胞中基因活性的这种表观遗传学改变,首次表明多巴胺不足会影响前额叶皮层中调控的各种行为和生理功能。 

PhRMA:2014全球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报告

  根据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数据,美国约1/4人群(6150万人)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美国一年因重度精神疾病遭受的损失大约为3170亿美元。  PhRMA最新发布的《2014全球精神疾病药物研发报告》称,目前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在研的精神疾病药物共有119种,其中精神分裂症药物36个,抑郁症药物29个,

科学家尝试用疫苗治疗精神疾病

  日前,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免疫动物能预防应激造成的恐惧反应。《疯狂原始人》剧照  该研究发现抑郁和免疫系统存在联系。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抗炎症药物能缓解抑郁症。这一效应也让人联想到或能利用抗炎症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今年6月,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行为神经科学学会上,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神经

科学家发现能从DNA预测精神疾病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蛋白质CX3CR中一个单一的氨基酸替代可能预测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相关文章近期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  亨廷顿氏病、囊性纤维化和肌营养不良都是可以追溯到单一突变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无症状的患者来说,诊断相

可穿戴技术研究有助监测精神疾病

        智能腕带越来越受到那些热衷于跟踪身体数据(如心率和日常运动)的人的青睐。研究人员说,今后这些设备还可能帮助人们理解孤独症和抑郁症等症状。   在过去10年的一系列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腕带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了解人的心率、体温、动作和皮肤电传导与一系列身

Nature子刊:表观遗传预示精神疾病风险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一种基因的细微改变可以预测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压力可引起诸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肥胖等健康问题。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日的《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科学家

我国成立首个精神疾病联合工程实验室

  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由该院牵头的“精神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在该院正式落户。这是我国在精神疾病领域的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也是湘雅二医院继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科研平台。   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是我国四大区域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发生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东南大学等机构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导致精神疾病的在体实验证据,进一步揭示miR-137缺失类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游戏成瘾”正式被世卫组织列为精神疾病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宣布发布最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首次将游戏障碍添加到关于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中。 游戏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作了定义,即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发生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东南大学等机构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导致精神疾病的在体实验证据,进一步揭示miR-137缺失类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11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发生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东南大学等机构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导致精神疾病的在体实验证据,进一步揭示miR-137缺失类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中外合作研究揭示精神疾病发生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东南大学等机构合作,首次提供了miR-137缺失导致精神疾病的在体实验证据,进一步揭示miR-137缺失类的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中国学者发现精神疾病治疗新思路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恐惧反应可使得生物体有效规避危险。尤其是恐惧记忆的形成,让我们将危险与特定信号关联在一起,从而能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当危险不复存在时,生物体便不再需要对上述特定信号做出反应,否则将会浪费精力。这时,恐惧记忆的消除机制便需要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

别熬夜了!“夜猫子”精神疾病风险更高!

  昼夜节律,又叫“生物钟”,是发生在人类等大多数生物中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包括激素水平、体温调节和睡眠-觉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代谢和精神紊乱。近期,我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体细胞基因敲除的生

低频突变在复杂疾病中的研究——精神疾病

  目前的全基因组测序或全外显子测序的研究重点越来越集中在有害的Rare variant上。相比common variant来说,rare variant对疾病的发病机制更有影响。Rare variant 的频度远低于common variant。但Rare variant多表现为致病突变,并且是高

Nature:炎症和精神疾病之间存在惊人新联系

  一般来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通常有一个范围广泛的神经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头痛、癫痫发作、甚至精神病。但是他们的病因长期以来还不清楚,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这种疾病的症状。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这个谜团,并指出了一种潜在的新药物,用于保护大脑免受狼疮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神

“遗传学+连接组学”,推动精神疾病客观诊疗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研究者合作,基于多组学医学大数据,揭示了脑连接组和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拥有的共同的遗传因素,发现两种疾病的遗传因素对宏观脑连接组的构成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对精神疾病病理机制研究的又一重要发现,有望推动精神疾病迈向基于多组学

Cell:许多精神疾病源自相同的基因变异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和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的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相同的遗传结构。在给定的年份中,精神疾病影响超过25%的人群。在这项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中,他们鉴定出100多种会影响一种以

一个基因如何引发两种精神疾病?

  人们都知道,精神疾病有着强烈的遗传成分,但是,解开导致疾病的基因网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数百个在精神疾病(如自闭症)中发生突变的基因,但每个病人通常只有这些变化中的少数几个。  更为复杂的是,这些基因中的一些,可能导致一种以上的疾病。其中一个这样的基因,称为Shank3,与自闭症

严重精神疾病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320多万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国际研究显示,相比于普通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由伦敦国王学院领导,研究表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SMI),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健康对照组高53%,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78%。他们死于这种疾病的风险也比

PLoS-Biol:-脑袋大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吗?

  一项最近的研究指出,脑容积较大的动物,比如人类,更容易患精神疾病,这是由于信号在脑部的传递距离相对较长。  打个比方,在容积较大的脑子里,信息需要越过一定数量的连接到达目的地,而在此过程中很多信号内容易发生错乱。  "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大脑中神经远程连接的严密程度较低,则此人更容易患神经失联的症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在北大六院揭牌

  11月20日上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启动仪式暨首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开幕。  启动仪式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陈斌斌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出席并致辞。  陆林在致辞中深入剖析了当今精

科学家找到3类精神疾病的共同病因

  《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两篇文章从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角度找到证据证明:RNA结合蛋白TOP3β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缺陷的一种共同因素。结合之前一些研究认为的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可能拥有共同的遗传风险因素的结论,这两项新研究确定了与这些疾病共有的认知缺陷有关的潜在生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