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分布特征的动力学本质

地质地球所揭示东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分布特征的动力学本质图1 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年龄统计图 中国东北地区(兴蒙造山带)以发育大面积中生代火成岩为特征,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大火成岩带的组成部分,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区内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否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造成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区内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仍不明确,尤其是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博士后张吉衡等人使用LA-ICPMS锆石U-Pb及全岩40Ar/39Ar定年方法,对中南部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满克头鄂博组的形成时代包括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时代范围分别为160Ma-150Ma和136Ma-122Ma;玛尼吐组的年龄范围为158Ma-125Ma,同样可以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158Ma-150Ma与137Ma-......阅读全文

地质地球所揭示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多期岩浆作用

  探讨高镁火山岩形成机制及其与斑岩成矿相关岩浆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可为揭示斑岩矿床深部源区特征、岩浆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提供新的思路。  北方造山带东部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复合造山及成矿作用,但不同构造体制间复合叠加的表现形式、时空关系、构造体制的转换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122个项目通过中俄(NSFC-RFBR)合作项目初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集中征集“2011~2012年度中俄 (NSFC-RFBR)合作项目”期间共接收申请项目1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相关项目管理办法和征集项目通知的要求对申请项目进行了初审,初审结果现已公布。  受理申请项目共122项;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共13项。  受理

地质地球所厘定中亚造山带南缘古生代日本型俯冲-增生系统

  增生型造山带主要是由岩浆弧、增生楔、蛇绿混杂岩、弧前与弧后盆地、微陆块等组成的复杂增生拼贴体,是大陆增生的重要场所。不同时代与不同性质的岩浆弧及其相关的增生楔杂岩的发育是中亚造山带的主要特点。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向西连接天山造山带,向东连接内蒙-索伦缝合带,是解剖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

我国对粤东地区Sn多金属成矿及花岗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华南地区以大规模发育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Sn多金属矿床而著名。其中,在华南内陆,特别是在南岭及其邻区,W–Sn矿床多呈爆发式集中产于160~150 Ma之间,例如芙蓉,荷花坪和锡田锡多金属矿床,窑岭、淘锡坑和漂塘钨矿床;此外,在南岭西南侧的右江盆地中,也发育了与花岗质侵入体有关的Sn–(W)矿

《Nature》8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7月

科技部发布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6年度项目指南

科技部关于发布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知国科发基〔2016〕228号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军委科技委:   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科技部、财政部按照需求导向和分类整合的原则,在原“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础上,重新整合设立“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现将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今年夏天是"中国式"的

  瞭望东方周刊9月7日报道 “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这么集中和频繁的爆发气候灾害还是第一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1998年的洪水固然厉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灾害,种类之多,范围

我国研究团队发现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说”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国际地学期刊《化学地质学》在线刊发了该所研究员张国良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科考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岩的形成早于其东侧海山链的玄武岩,而且两处玄武岩同位素相同,说明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从未被证明过的“地幔柱假说”。  据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科技日报:我国气候真的“北涝南旱”了吗

8月20日,沈阳军区16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大庆市肇源县莲花乡紧急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虽然,强台风“尤特”刚走,强热带风暴“潭美”即将登陆,但这对南方大部地区的干热天气影响有限,最需要雨水降温的江淮地区并没有受惠。而另一方面,近日来,东北地区的汛情几乎天天更新,预计黑河至同江段将发生超10年一

专家称气候进入极端期:2010年或多台风多降雨

  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粤肆虐,“潮”气逼人。进入4月,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  近年来,极端气候成为全球气象主题。本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获悉,去年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

南京古生物所中生代双扇蕨科植物研究获进展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是真蕨植物的重要代表之一,现生1属(Dipteris)8种,主要分布局限于太平洋西南部、东南亚以及我国台湾、云南等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然而在中生代时期,该科植物广泛分布,是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和植物地理区系的重要指示植物。格子蕨属(Clathropteris)是双

我国学者获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中断的机制及变率

  季风期降水的季内变化往往表现为“活跃期”和“中断期”的交替出现。其中,季风的“中断期”通常指季风期降水暂时减少的现象。即使季节平均的降雨在正常水平,季内尺度上季风降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会引发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研究季风中断的发生规律及机制是理解季风季内

热带气旋的可预报上限研究获进展

  大气可预报性是指天气预报在时效上的一种上限,这是由天气预报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假设数值模式完美的情况下,人们对大气预报的技巧仍然有限。著名气象学家Lorenz就曾指出,中纬度地区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可预报性的极限大约为两周。换句话说,按照目前我们对天气的认知水平,超过两周以后的天气预报可信度就没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我们如何应对?

8月31日,福建长乐潭头边防派出所官兵在辖区码头帮助渔民转移船上物品。当日,随着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渔民陆续回港避风。宋连春丁一汇  今年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欧一些国家和地区气候十分异常。  导致这些气候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频走极

2013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结果揭晓

  12月30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成果”。经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专家学者推荐,通过理事投票,“蛟龙”号深海考察等10项2013年度在国际或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海洋湖沼领域的科技成果入围。评选结果如下:  1.蛟龙号深海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蛟龙”号通过三个

湿地水鸟研究获进展

  为深入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前沿探索与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合作,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开展协同创新,拟共同筹建“湿地生态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湿地水鸟研究”是“湿地生态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框架中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2015年12月28日

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要求为指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瞄准聚焦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解决自主创新核心关键问题,引领

基金委新发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大计划 速看指南!

  4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项重大研究计划和1项重大项目2020年度项目指南。  其中,2项重大研究计划为“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1项重大项目为“焦虑障碍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 

ICAS 2017分会(二):无处不在的质谱分析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5月7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中国化学会(CCS)主办的2017 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17)质谱分析分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分会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杨芃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Evgeny Nikolaev、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教授蔡宗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 毕生抒写绿色王国史诗

近日,溢满温暖阳光的昆明,91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在从事植物学研究的70年生涯中,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的植物

黄标滕应: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将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其口号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还确定每年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今年的土壤日到来之际,对“健康土壤”的热议,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土壤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自然体。她是维持人类生活的主要支撑系统,

2011中俄NSFC-FRBR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合作项目集中征集期间,共接收项目申请145项。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受理以下140项申请:序号科学部受理号申请人申请人单位项目名称合作者合作者单位111110099张焕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30Si+208Pb极深垒下熔合反应研究Ale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副研究员张锦昌与多国科学家合作,通过详细分析最新采集的海洋磁测数据,获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机制的新认识,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题目为Oceanic plateau formation by seaflo

大气所揭示东北亚夏季气温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异机理

  东北亚地区包括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夏季,东北亚的天气气候不仅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欧亚大陆中、高纬度扰动的影响。同时,这一地区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特别是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这一地区粮食生产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因而,弄清这一地区温度变化很

中国东北近三百年土地开发向大气排放了多少碳?

  东北3省近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量变化  最近,《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9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定量估算了清代以来东北地区开垦导致的碳排放,这为分析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气候影响提供了定量评估的案例。  这篇名为“中国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收支”的研究论文,利用历史文献建立土地利

东北地理所等在中国东北湖泊水库藻华遥感研究中获进展

  有害藻华(HABs)是水体中过度滋生浮游植物而导致水体变色的一种水体污染现象。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毒藻类释放毒素,进而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命健康;2)藻类大量繁殖并最终腐化过程中导致水体缺氧,间接影响水体中生态平衡。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水库藻华频发,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饮用水资源、渔业生产、

研究揭示上层海洋混合参数化和减小海洋模式模拟误差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组在改进上层海洋混合参数化和减小海洋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误差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数值模拟是研究海洋及其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当前的海洋与气候模式中,海温模拟存在很大误差,包括赤道太平洋“冷舌”模拟过冷与温跃层强度模拟偏弱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海洋垂向混合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大气中CO2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区域,长春市是CO2升高、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固定CO2、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程度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城市森林与湿地学科组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