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向9’过来啦!”当地时间28日晚饭后,“大洋一号”船上的人们开始奔走相告。在这茫茫印度洋上孤独漂泊了25天,一艘来自自己国家的科考船即将靠近的确让人兴奋。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任务。据了解,“蛟龙”号深潜器正处于试验性应用阶段,此次赴西南印度洋与“大洋一号”在同一工作区对“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资源评价进行调查。“‘大洋一号’进行面上调查,‘蛟龙’号进行点上突破。两者互为补充。目的相同,但作业手段和作业内容不同。”正在“大洋一号”上担任航段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怀明说。 29日上午7时刚过,“大洋一号”驾驶台上,大副徐巍巍远远望见橘红色深潜器“蛟龙”号在“向阳红9”号船尾周围转。“因为有一定距离肉眼看不太清,开始以为是橡皮艇,后来才知道是深潜器在准备下潜。”徐巍巍说。 从28日......阅读全文

印度洋上“大洋一号”会“蛟龙”

  “‘向9’过来啦!”当地时间28日晚饭后,“大洋一号”船上的人们开始奔走相告。在这茫茫印度洋上孤独漂泊了25天,一艘来自自己国家的科考船即将靠近的确让人兴奋。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24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经过4天航行28日傍晚抵达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区,执行大洋35航次科考

震惊!“蛟龙号”从大洋深处带回的微塑料

  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据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国科研人员于2004年首次提出来的,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体积小,肉眼往往难以辨别。2015年,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

“大洋一号”赴南海海试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大洋一号”船于10月18日驶离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团岛码头,前往南海执行2013年“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任务,之后将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了解,此次海试共有12家科研单位、74名调查队员参加,海试计划为32天,11月18日抵达海南三亚。本次海

中国女科学家首次乘“蛟龙”号下大洋

  9月7日,来自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80后”女博士唐立梅与傅文韬、叶聪构成“傅立叶”组合,乘“蛟龙”号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坡的下潜。   唐立梅也因此成为首位乘“龙”下大洋的中国女科学家。下潜结束后一出“蛟龙”号载人舱,她就兴奋地对记者描述此行的感受:“太兴奋了!海底太震撼、

“大洋一号”起航执行中国大洋26航次海试任务

     “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3月26日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预计将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中国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绍,这个航次预计历时380天,计划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次主要任务是在印度

“大洋一号”完成综合海试任务

5月3日,圆满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的“大洋一号”船返回青岛。本航次任务共计45天,总航程6208海里,“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 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表示,本航段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系列潜水器共计完成8次

“大洋一号”开始执行第22航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12月8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高亢的汽笛声,5600吨的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广州长洲码头起航,开始执行我国第22航次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等出席欢送仪式。   “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介绍,本航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务是

“蛟龙”首赴西北印度洋-开启大洋38航次科考

  搭载着中国自主研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6日从青岛启航,奔赴西北印度洋,开启为期124天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三个航段,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

“大洋一号”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记者昨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在完成综合海试后,“大洋一号”船于昨日从海南三亚起航,执行我国大洋第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本航次是我国开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个5年任务(2012年~2016年)的开篇航次,调查方法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航次主要任务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

“蛟龙”号今夏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代表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6至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开展7000米级海试工作。中国大洋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该人士表示,2012年,我国大洋工作将以“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调查和环

“大洋一号”完成第四航段科考任务

  “大洋一号”工作人员合影  当地时间10月8日上午9时,“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调查任务,停靠巴西里约热内卢港进行短暂休整和补给。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进行了为期7天的科考作业,主要任务是采取热液异常探测、电视抓斗等手段进行作业,获取地质、生物、环境和地球物理基础数

“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发现热液区

记者今天从中国大洋协会获悉,当地时间11月1日凌晨,正在执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一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获取1.2吨多金属硫化物样品。这是我国大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历史上,单次成功获得多金属硫化物样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获取样品类型最为丰富的作业之

“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记者10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基地)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新母船

“大洋一号”在拉各斯起航开始中尼联合海上考察

  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21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举行起航仪式,开始为期9天的中尼联合海洋科考项目。   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所长阿卓,尼日利亚海军水道测量局长、海洋水文专家麦哈,“大洋一号”船长曹业政和首席科学家邵宗泽研究员等中尼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中尼联合

中国载人深潜: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

服役23年再出发-“大洋一号”有怎样的功勋史

搭载最新研制的“海龙三号”“海龙11000”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潜后,“大洋一号”科考船3日将停靠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完成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航次科考任务。 这是“大洋一号”船2017年大修

太空对接海底深潜-神九与蛟龙填补空白

  航天员庆贺对接成功       6月24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形成组合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三位试航员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后手举国旗挥手致意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安全返回试验母

“潜龙三号”首次亮相-“大洋一号”综合海试南海段起航

  “大洋一号”4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15日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本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洋一号”在

“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首次中尼联合海洋考察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8月29日完成为期9天的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调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和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长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参加了在阿帕帕码头举行的迎船仪式。   专程赶至拉各斯迎接科

“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年底下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6日表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年底下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当日在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上说,“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底下水,经过试验后,预计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深海一号”将搭载“蛟龙”号于2020

“大洋一号”获硫化物“黑烟囱”-样品呈半圆柱体状

  当地时间2月3日早晨5时30分(北京时间10时30分),“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1500米水深处获取一块具有典型烟囱体结构的硫化物样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烟囱”。该样品呈半圆柱体状,0.5米长、0.4米宽、0.2米厚,灰褐色,重50公斤左右,内部可见明显管状热液通道。初步判断以闪锌

“大洋一号”完成“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海试任务返回青岛

  5月3日,“大洋一号”驶入青岛市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  当日,我国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完成“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海试任务后,返回青岛母港。“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在本航次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起航

6月10日,载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江阴起航。   记者6月1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为期103天的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与以往的海试不同,除潜航员外,

2018年我国深海装备有哪些新亮点

  深海大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2018年,我国有哪些深海装备值得期待?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

2018年,我国深海装备有哪些新亮点

  深海大洋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和科学奥秘。进入深海大洋,离不开深海装备。2018年,我国有哪些深海装备值得期待?  “2018年,大洋协会将继续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三龙’大型装备体系和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的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工作。”中

以强大装备支撑深海科研(科技杂谈)

  只有加快发展深海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集成发展,以强大的装备来支撑深海科研,才能早日取得突破性、引领性的海洋科考成果  前不久,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海洋事业和科学探索的热爱,令人动容。  将汪院士顺利送抵海底的“

“海龙Ⅲ”在西北太平洋试验应用成功

  当地时间8月20日~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中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蛟龙”承载国人探海梦想

  “我等了10多年,终于能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了。在潜水器里说着中国话,看中国字,感觉很好。”时隔一年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仍难忘怀“圆了多年一个梦”的激动。  2013年6月18日,52岁的周怀阳成为第一位搭乘“蛟龙”号下潜的“乘客”,在即将开展的“蛟龙”号2014—20

“蛟龙”号成功回收采水器

  记者从“向阳红09”船获悉,当地时间5月25日,“蛟龙”号首次完成了一项从未尝试过的任务——成功回收2016年中国大洋37航次下潜中布放的保压采水器。这是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首次时隔一年在6000米以下深海完成科学仪器定点布放与回收。这次作业也证明了“蛟龙”号在大深度定点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