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小心!美国研究称海洋变暖海鲜变“毒”

美国最近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海水变暖,导致有毒海鲜数量攀升。这些海鲜一旦进入人体,可导致癫痫、记忆减退和消化系统疾病。 俄勒冈州立大学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分析最近20年相关海洋数据,发现海鲜中软骨藻酸毒性大小和海洋水温关联紧密。水温越高,软骨藻酸毒性越大。 软骨藻酸是由拟菱形藻属硅藻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通过食物链蓄积在鱼和贝类等海洋生物上,对环境和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人们进食受污染的深海生物,特别是甲壳类动物后,可能会中毒,症状包括呕吐、恶心、腹泻、头疼、浑身无力和暂时失忆等。 研究人员还发现,海水温度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及反映太平洋长期温度波动的太平洋十年振荡现象相呼应。海洋厄尔尼诺指数和太平洋十年振荡现象相关统计数据记录了海洋气候、海水运动、洋流和温度变化。研究人员基于这些数据建立模型,以便对软骨藻酸水平超出警戒线发出预警。......阅读全文

8大信号警示:人类活动使动物世界面临严峻威胁

据生活科学网站报道,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严重扰乱生物世界原本平和正常的秩序,近年来,自然世界频繁不断地向我们发出警示信号: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动物世界正面临严峻威胁,保护及补救措施已刻不容缓。 信号1:鸟类迁徙开始日期普遍提早 今年6月,刊登在国际

科学家找到2.51亿年前“物种大灭绝”罪魁祸首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1月27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发生在2.51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现已找到,科学家称海洋苔藓大范围死亡,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反应,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变化,氧气减少,硫化氢气体增多,气温升高,最终在这种连锁生态效应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灭绝消失。 海洋苔藓

我国沿海受困重金属污染 多食深海鱼恐致汞中毒

  3月18日,由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三方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烟台海岸带所环境化学实验室秦伟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   “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是烟台海岸带所首个独立

拿什么拯救海洋重金属污染

  3月18日,由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三方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烟台海岸带所环境化学实验室秦伟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   “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是烟台海岸带所首个独立

要命!日本河豚“杂种化”现象激增导致“有毒难辨”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河豚的栖息地正在向北延伸,河豚逐渐迈向“杂种化”。据《日本经济新闻》9月12日报道,在日本的北海道和东北地区,河豚捕捞量不断增加,吃河豚的机会也在增多。而杂种河豚的有毒部位有可能和纯种河豚不同,通过外表又难以判别。在此背景下,日本的河豚行业团体呼吁,“(烹饪河豚)需

海洋变暖 鱼类北上将使北美捕捞业遭严重损失

在更温暖的世界里,旨在捕捞大西洋鳕鱼的船只可能不得不向北穿行到更远的地方。图片来源:BUKATY/AP PHOTO 海鲜爱好者们,请作好准备:气候变化可能使捕捞当天新鲜货的努力变得复杂。一项最新大型建模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日益变暖的海水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贵的鱼类和贝类海产向北迁

海洋变暖 鱼类北上将使北美捕捞业遭严重损失

海鲜爱好者们,请作好准备:气候变化可能使捕捞当天新鲜货的努力变得复杂。一项最新大型建模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日益变暖的海水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迫使北美很多最珍贵的鱼类和贝类海产向北迁移,从而可能为捕捞业和政府监管者制造麻烦。一些物种的生存范围可能减半,而另一些随时准备扩张进入现有家园以北1000多公里

温室效应简介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来自IPCC术语表中对温室效应所做出的定义的中文版。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

最新研究揭示远古时期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关系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类科学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运用科学模型和现实观察进行科学研究。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科学家又把眼光放到了远古时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表明,过去24亿年里,活火山不断释放大量的二

高效鉴定致病弧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迅速蔓延的历史教训已经向人们证明:快速鉴定并及时遏制致病菌十分重要。对于致病性弧菌,也是如此。该致病菌不仅分布于水域中,也存在于鱼类和海产品这类在德国越来越受欢迎的食品当中。目前,这类食品的人均年消费量为16KG。此外,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也使得这些致病菌向德国的沿

海洋变暖持续加速?过去是,未来更是

(上图)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变化:过去的变化和未来预估。右侧样条为2081-2100年预估值。(下图)新的海洋热含量估计(蓝色)比IPCC-AR5中的五个估计(灰色)显示出更强的同期海洋变暖速率。气候模型的同期模拟结果(黄绿色)和新的观测估计一致。  海洋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个核心和基本指标。

庆承瑞:全球变暖与反变暖之争和病态科学

  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结论,还是一个缺乏科学依据的谎言?为什么这一研究难度极大的复杂科学问题,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结论全是不利的结果,而NIPCC一方则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学的结论会是这样吗?  近年来有关温室气体,特别是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理论,

《自然》杂志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气候无疑是2009年的重要“标签”之一。虽然去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没能达成一个新的国际减排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寿终正寝”的《京都议定书》,但它确实成功地将全球的关注目光聚焦到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英国北

地质地球所揭示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机制

  5月2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学科组与国内同行合作完成的关于末次冰消期东亚海洋、陆地气候转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2万年来,全球气候从寒冷的冰期向温暖的间冰期变暖过程中,在东亚地区,海洋变暖超前陆地气候变暖约3~

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2017年是海洋最热的一年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海冰锐减,一只北极熊母亲和她的两只6个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1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  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上层2

全球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

  多个国内外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层2000米海洋热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状态高了19.67×1022焦耳,比历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

地球升温4摄氏度若不干预CO2含量将比工业化前翻倍

  《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升温幅度将超出预计的“红线”。专家表示,升温4摄氏度,是在人类不减排温室气体前提下的一种可能性,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盲目恐慌。   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

科学家称深海水温升高或延缓气候变暖趋势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科学家近日表示,最近全球温度上升趋势的减缓很有可能是因为深海海水温度的逐渐升高造成的。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这从海平面的上升就可见一斑。正是由于海水吸收热量造成的体积膨胀才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不过,海水吸收热量的过程十分漫长,海洋表面的热量将慢慢辐射到大洋深处

专家详解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适应与减缓并重

  编者按 201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行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帮助各级部门和全社会多方面深入了解《战略

丁一汇:全球变暖未停止 节能减排齐出力

  天气转凉,寒意来袭,“菲特”与“丹娜丝”带来的狂风暴雨仍笼罩江浙地区,太平洋上新的热带气旋正蠢蠢欲动。不少网友发问,今年频现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吗?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既是疑问,也是担忧。其实在学术界,气候专家也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了非常极端的天气,

地球变暖及海洋污染催生藻华现象 伤害人类肠胃或神经

  藻华现象不仅影响海洋生态,更危害人类健康!陆续出现的红潮,又称藻华现象,是大量藻类繁殖的结果,地球变暖及海洋污染都会加速藻华现象,目前遍布地区包括加勒比海、智利等多国海域,其释放的毒素一旦误食,可能会造成人类呼吸道、肠胃、神经等多种病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当海水里浮游大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欧美“气候疲劳征” 或是理性的回归

  舆论质疑增多  主流媒体报道气候变暖怀疑派观点篇幅明显增加,权威刊物开始注意选登反主流派观点的评论文章,网民对气候变暖问题的质疑也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弹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后,欧美舆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质疑声显著

2019年海洋升温再创新高 平均状态高了0.075摄氏度

  来自11个国内外机构的14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显示,继2017、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过去五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厄尔尼诺来袭? 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北京今夏高温或破纪录  在中国气象局日前举行的“直击天气――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专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已偏高3摄氏度,即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是否能形成厄尔尼诺事件,还需要继续关注。有人担心,受厄尔尼诺影响,北京地区今夏气温会异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历史纪录。对此,专

营造“海底牧场”:海洋女科学家黄晖的珊瑚梦

  在海底种珊瑚,好比在陆地上植树造林,但要与天斗、与海斗,不知难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学家黄晖近20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梦”。她带领团队,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种植了十万多平方米的珊瑚。▲黄晖团队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西沙老龙头,面对南海万顷碧涛。呼啸海风,卷起层层叠叠海浪,击

拉尼娜:不会改变全球变暖大趋势

   拉尼娜最近被热议。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测中心近日表示,未来几个月,北半球将出现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并且2016及2017年度冷冬几率正在提高。  对于即将到来的拉尼娜,我们该如何判定其到来,标准如何?如果降临,将对我国各地区产生何种影响?又是否会改变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呢?  仍有待观察  日前有

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全球议程委员会(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Biotechnology)是世界经济论坛(WEF)下的全球网络之一,由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世界知名专家组成。近日,生物技术全球议程委员会揭晓了能够帮助人类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食物、营养,以及健康需求的“十大最重要生物技术

专家称气候进入极端期:2010年或多台风多降雨

  东北内蒙古出现严重夏秋连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灾,华北遭受罕见寒潮袭击……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粤肆虐,“潮”气逼人。进入4月,广州录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气温……  近年来,极端气候成为全球气象主题。本报记者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获悉,去年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

海水升温将引发更多强烈飓风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能够引发强烈飓风的海水温度临界值将会变得更高。飓风的形成需要海水升温,热的海水流速更快,从而能够驱动巨大的水汽循环。当海水温度足够热高之后,热带气旋即我们日常所说的飓风、热带风暴或者台风就开始产生旋转。  近期在《自然地理科学》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