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宇宙初期有超大气体结构

日本研究团队利用“昴”望远镜的主焦点照相机,成功观测到115亿年前宇宙原始超星系团周围大范围中性氢气体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性氢气体分布范围超过1.6亿光年,意味着在宇宙早期即存在如此巨大的结构。 宇宙中疏密不均地分布着数亿光年大小的星系团,当它们超过一定规模,不论从什么方向和距离看都呈一种形状。理解这种宇宙宏观一致性和大规模结构初期密度变动的性质,是现代天文学的重要课题。而要了解密集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巨大结构,关键在于观测星系形成气体的分布。 其中,观测不发光气体是否存在,可利用背景明亮天体被气体吸收特定光后形成的剪影效果——气体中的中性氢吸收背景天体特定波长的光后,背景天体光谱中就会出现具有特征的吸收线。与目前使用的分光观测每个类星体的方法比较,这种方法可在短时间内高效观测大范围气体分布。 此次,大阪产业大学、东北大学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组成的研究团队,用这种新方法对“昴”望远镜拍摄的11......阅读全文

银河系的11个迷人事实:出现神秘空泡充满有毒油脂

北京时间10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你对自己居住的城市了解多少?你肯定有最喜欢的餐厅,也知道怎么在交通高峰期避开拥堵,但你很难对城市的每处角落都了如指掌。在认识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时也是如此。  我们的银河系家园令人惊叹,遍布着恒星、超新星、星云,以及暗能量和暗物质,也充满了未解的谜题。对于那些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黑洞照相机给“天籁”拍“抖音”

  科学界对于黑洞行为一直有一个争论:光子从黑洞的冕传播到吸积盘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缩,还是吸积盘的内半径变小?  近日,一个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黑洞行为最新观测结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间站上的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观测了

国家天文台等发现隐藏在最近的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双黑洞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合作者发现在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Yan, Lu, Dai, & Yu 2015, ApJ,

原初黑洞几时有? 线索或在宇宙起源中

  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如同一个贪婪的胖子,体重巨大,吞噬任何从它附近经过的东西,包括光线。科学家认为,恒星级质量的黑洞可能形成于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终点的爆发。而小质量黑洞的碰撞并合,以及更小质量黑洞吞噬气体尘埃,会形成超大质量黑洞。  但你有没有想过,当宇宙最初还是一片虚空时,最早的

我国学者在超大质量黑洞产生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图 模拟形成的核环结构与观测到的NGC 4314的星系核环非常类似。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773052, 11333003,11322326)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俊太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杰瑞▪塞尔伍德(Jerry Sellwood)教授合作提出在宇宙早期不通过

“种子”黑洞真的存在吗?

  在浩瀚的宇宙花园中,其中最重的黑洞也是从小小的“种子”长大而成。通过吞噬气体星尘或和其他致密物体的融合,这些种子黑洞在体积和质量上不断增长,直到形成星系的中心,就比如我们生存的银河系。但与真实的植物不同,这些巨大黑洞的种子也是黑洞,但至今没有人发现这些“种子”黑洞。  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相当于数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最新观测19个类星体都存在神秘“光晕”

  目前科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观测了19个遥远类星体,发现它们都被光晕环绕,而之前研究称仅有十分之一类星体存在光晕。  腾讯太空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类星体是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释放的明亮光源,之前研究研究表明,大约十分之一类星体被一个柔和“光晕”环绕,这个柔和的光晕收集星系之间的气体。目前,最新一

宇宙中的第一次化学反应:化学是这样诞生的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同一种物质——氦合氢离子(HeH+)。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Jerome Loreau称它是“神秘的分子”(更确切地说,是“神秘的离子”,因为它带有一个正电荷)。化学老师大概教过你,稀有气体氦不会和任何物质反应。但事实证明,至少在某些条件下,老师说的完全不对。氦合氢离子很难获得,尽

2020科维理奖公布,像差校正透镜四巨头获纳米科学奖

  北京时间5月27日晚间,总部位于奥斯陆的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宣布了本年度科维理天体物理奖、纳米科学奖和神经科学奖获奖名单。科维理天体物理奖安德鲁·费边(Andrew Fabian)科维理纳米科学奖左起马克西米利安·海德尔( Maximilian Haider)克努特·乌尔班(Knut Urban)哈

盖亚绘制的星图里,藏着银河系不为人知的混乱过去

  去年4月的一天,Amina Helmi在前往荷兰北部上班的路上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并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因为一种纯粹的期待。几天前,欧洲航天局(ESA)的“盖亚”(Gaia)任务将过去五年绘制而成的超详细银河系地图全数发布。作为格罗宁根大学的一名天文学家,Amina Helmi和她的团队当时正争分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深空探测异彩纷呈,宇宙探索发现不断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好奇号”“朱诺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持续提供着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天体的相关数据。“旅行者2号”朝星际空间进发;OSIRIS-Rex抵达小行星贝努;“黎明”号完成了探测任务,将在谷神星轨

天文学家或已找到宇宙“丢失”物质

  加州大学天文学家利用欧航局(ESA)的XMM-牛顿太空望远镜与美国宇航局(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在距地球4亿光年之处,发现巨大的星系际气体储存槽。这一发现成为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些在宇宙中的弥漫之物,就是科学家不断寻找的丢失物质。  这些宇宙“失踪家族”的

2月17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封面故事:人类活动影响极端降水量的证据  人类活动的一个显著效应已经在所观测到的气温和平均降水量趋势中被检测到。但迄今为止,尚没有研究工作正式识别出关于极端降水量的人类影响“指纹”,而且评估人类对特定天气事件的影响已被证明是困难的。现在,两个小组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

FAST即将正式开放 有望描绘早期宇宙图景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尽管远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深山里,但有“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最近我们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

盘点哈勃发射20年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

      哈勃从发射之初,就满载了天文学家的期望,试图通过它来进一步了解宇宙中的奥秘。在20年的服役历程中,它帮助天文学家们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天文学家的问题,并且引导着天文学界产生新的整体理论来解释这些结果,推动了天文科学的进步。以下列举了哈勃的重

在近邻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候选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王挺贵小组在近邻宇宙的无核球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候选体,为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于12月10日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上。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独特的时空结构,在中心存在奇点,它存在一个视界面,进入面内的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美最新研究表明黑洞根本不存在?

  这张图片描绘了星系中心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这里的蓝色部分代表黑洞附近辐射出的物质。围绕黑洞的灰色结构,叫做环面,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  从《星际迷航》到好莱坞,黑洞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是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直到现在对他们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是宇宙中超高密度天体,而且完全不反射光

仪器探测发现现代宇宙元素起源论证据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消息称,天文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后仅仅几分钟内形成的原始气体云,其中气体成分结构符合先前理论预测,为现代宇宙论中关于宇宙元素起源的说法提供了直接证据。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佛蒙特州圣迈克尔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相关论文提交美国《科学》杂志,于近日在线发表。  宇

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研究进展 实现高空间分辨率

  自类星体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测量它们的宇宙学距离一直是天文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领导的团队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几何测距方法,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的宇宙学距离。相关文章“A parallax distance to 3C 273 through spec

中外科学家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

  开创了反奇异反核物质研究的先河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陈金辉博士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许长补研究员及其他“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合作组的科学家合作,近日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婴儿期”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氚

雷达生命探测仪旨在解决目前市场哪些根本缺点?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显得是多么的弱小,我们无法阻止大自然对我们的直接伤害,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坍塌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还有对于一些暴乱分子、劫持人质的事件不断发生,解救人质困难重重,对我们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犯罪事件不断,监狱犯人不断扩增,越狱事件不断发生,由此给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自然》:科学家研发出绘制“宇宙结构”新技术

  据“中央社”报道,暗能量是用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发出绘制“大尺度宇宙结构”的新技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探索暗能量,研究结果日前被刊登上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杂志。  据报道,此项跨区域研究计划由“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与

中国学者发表6篇Natur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国学者在Nature连续发表了6项成果,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不同的领域,iNature系统介绍这些成果:  【1】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转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赖氨

参透银河系前世今生

来自盖亚的数据将带领人们进一步探索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图片来源:ESA/Gaia/DPAC  去年4月,天文学家迎来了一场“双十一”。来自欧洲空间局(ESA)盖亚项目组的第二批天文卫星数据正式发布,包括了数十亿颗恒星的精确距离、位置和亮度。可谓有史以来最全面、最详细的数据“礼包”。数据发布后,下载网

我国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

  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近日,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戴新宇、北京大学于清娟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