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学者揭青藏高原城市和冰川区溶解有机碳不同来源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碳的沉降是碳循环中的重要一环,而碳的湿沉降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碳沉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对碳的湿沉降的研究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大气中的碳质组分对光的吸收或散射也是影响大气辐射强迫的重要因子。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李潮流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系列研究,细致阐述了青藏高原从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城市地区到高海拔的冰川区的溶解态有机碳 (DOC)的含量、湿沉降通量和吸光特征。相关成果发布于国际期刊《大气环境》。......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大气氮沉降提高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新章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大气氮沉降对毛竹林净碳汇效益的影响特征和作用机制。  据介绍,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于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大气氮沉降量激增,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

生态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分解激发效应的影响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有机物质加入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激发效应能够调控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严重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激发效应。然

研究揭示森林土壤碳积累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常瑞英及合作者依托贡嘎山亚高山针叶林长期氮沉降实验平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三种机制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的作用,并基于观测结果提出新的机制认识。大气活性氮沉降增加是当前及未来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研究认为氮沉降增加可促进森林土壤碳积累,其解释机制可

高寒灌丛土壤碳循环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东在导师刘庆和尹华军的指导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土壤碳收支对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农业和森林气象学》期刊。  高寒灌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研究历史等原因,与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

科学家解读当前林业管理与气候变化关系

  林地采伐能减少物质腐烂的碳排放。图片来源:ROBERT CANIS   管理森林碳封存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最好方法仍在热议中。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木材能取代化石燃料及混凝土和钢铁等碳密集材料。在过去数十年里,世界森林吸附了约30%的年度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而森林蓄积和森林采伐同时增加,将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东北地理所泥炭地中黑碳沉积记录研究获进展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并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在大气环境中,黑碳不仅可以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可以作为载体影响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传输。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黑碳的产生量逐渐增加。大气中的黑碳最终将通过干湿沉降而沉降到土壤中,并可以保存上千年。泥炭地具有厌氧环境

东北地理所泥炭地中黑碳沉积记录研究获进展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并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在大气环境中,黑碳不仅仅可以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可以作为载体影响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传输。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黑碳的产生量逐渐增加。大气中的黑碳最终将通过干湿沉降而沉降到土壤中,并可以保存上千年。泥炭地具有厌氧环境

我国学者破解渤海有机碳和黑碳的地球化学过程

  海岸带是连接陆地和大洋之间的关键过渡地带,海岸带有机碳循环是地球化学和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总有机碳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有机碳中占比高达10%-30%的高度稳定的纯燃烧来源黑碳组分的地球化学过程认知不足。图1 渤海大气沉降、河流水体、海峡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采样站位图 

陆源污染物入海监测科学家有新发现

  海岸带是连接陆地和大洋之间的关键过渡地带,海岸带有机碳循环是地球化学和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总有机碳的地球化学过程,对有机碳中占比高达10%-30%的高度稳定的纯燃烧来源黑碳组分的地球化学过程认知不足。图1 渤海大气沉降、河流水体、海峡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采样站位图 

长期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获进展

  1980年至2010以来,中国大气氮沉降以平均每年8kgNha-1的速度增加,氮沉降通过扰动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进而影响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氧化亚氮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增温潜势分别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的298倍和21倍,同时也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寒草原,作为对全球

第九届国际二氧化碳大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承办的第九届国际二氧化碳大会(http://icdc9.lasg.ac.cn)于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气物理研究所王会军所长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

碳循环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和多模型集成分析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时空变化的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小组应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长期动态监测数据,结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模型数据融合方法,取得一

化工专家分析:不必恐慌 污染物一两天内可扩散完毕

  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爆炸造成的毒气污染将持续多久?今天上午,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何洪分析,如果气象条件有利,可在一两天内扩散完毕,不必太过恐慌。  “爆炸是空气浓度的突然增加。”何洪说,在通风条件下,遗留物可以快速扩散,但若当地天气闷热,存留时间会略长。  他建议,当地居民如果玻璃被震碎,可至外地躲避

太平洋环流可能加速致全球变暖加剧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13日说,一万多年前冰河消退时,太平洋环流加速,把更多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这种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太平洋中存在一种环流模式,从南极洲附近水域开始,一路北进抵达阿拉斯加后又返回南极洲。这个过程耗时约100

滇池强力推动水葫芦治污工程引发争议

昆明正实施"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督导组一位重要成员透露,截至目前,有关水葫芦治污措施的提法,在昆明上报的滇池治理相关工作的十二五规划中确有提及,但是,“该规划还在等待国务院最终批复”。   这意味着,在国务院批复之前,“危险的游戏”已经抢先

科学家发现中国大气氮沉降的转型变化的新趋势

  大气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变化的重要指标,它对全球尺度的粮食生产、碳氮循环及环境质量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被确认为全球氮沉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人们预测中国的氮沉降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而且快速地增长,并且人们也基于这种预测来开展氮沉

研究揭示氮沉降在我国东北典型森林的去向和再分布

  随着氮沉降全球化和我国氮沉降形势越来越严峻,准确量化沉降氮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滞留和分配是评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方向和程度的关键。15N标记手段不仅能准确量化沉降氮在不同生态系统组分中的滞留率,还可以阐明沉降氮随时间在各组分中的再分配过程。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上对

中国棕色云团危机

棕色云团已成为温室气体后对人类的又一巨大威胁,或许更加切近 图为2001年7月17日美国卫星拍摄到的东印度洋上空的棕色云团。那里的岛屿笼罩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所产生的浓雾之中。 一个寻常的冬日午后,位于北京市南郊的观象台,天色已经逐渐暗淡。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石广玉及其

首批滨海湿地监测结果拉响升温“警报”

  “从去年5月到现在,我们的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初步掌握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情况。”9月23日,中国地调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日,“滨海湿地保护

海洋“补铁”或有助碳减排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极海域投撒硫酸铁。 研究表明,向海洋中投撒铁颗粒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英国科学家发现,当铁混入海洋后能够产生大量的海藻。而当海藻死亡并落入海洋深处时,它们会带走自身吸附(封存)的碳,从而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  参与该项研究的国际团队向南极附近约1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雪冰中“糖”含量影响因素

  日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课题组与合作者一起,在藏东南地区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获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大气科学进展》上。  青藏高原地区冰川雪冰中左旋葡聚糖含量主要受到了生物质燃烧排放源、烟尘气溶胶传输过程中的沉降和降解

徐柏青小组:黑碳沉降导致青藏高原雪融加速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这篇题为《棕色云增暖南亚》(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论文曾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

石墨烯的神奇:刚柔并济超群拔类 商业应用大潮来袭

  如果你读过很多科学和技术新闻,可能对这个说法印象深刻——石墨烯对什么都有好处。石墨烯由仅有一个原子那么薄的碳构成,却实实在在地拥有最高级别的电子、光学、力学性能。  将石墨烯应用在计算机中的设想虽然目前还不切实际,但这种材料在柔性电子显示屏、高能电池和其他产品中很可能成为关键组件。  比硅导电更

自然资源部公开标准目录,共127项涉及α能谱、ICP等。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对外公布截至2019年4月现行标准目录。据统计,自然资源领域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包括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共461项国家标准和712项行业标准,其中涉及使用α能谱法、ICP法、GC法、MS法、催化分光光度法、化学法等,分析测试百科网特将涉及分

基金委与NSF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集中征集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12项。根据该项目指南的要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经审查,以下10项申请予以受理:序号 科学部受理号 申请人/单位 项目名称

基金委与NSF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集中征集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12项。根据该项目指南的要求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经审查,以下10项申请予以受理: 序号科学部受理号申请人/单位项目名称合作者/单位

土星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证据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6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已在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泰坦,Titan)上发现了生命存在的证据。这些原始形态的早期外星生命正在“呼吸”着土卫六大气层气体,并且以地表可燃物为食。这可能代表了地球水基生命形式之外的另一种

我国发现表面绝缘衬底PECVD法制备无需转移单层石墨烯

  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在传感器和透明导电应用方面有着重大需求,而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金属催化剂上生长石墨烯薄膜的方法。然而,由于石墨烯和金属之间有着不同的热膨胀系数(Cu:2.6×10-5/ ℃, graphene:-2.0×10-6/ ℃),生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皱纹和裂缝,降低单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