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银纳米粒子能自发形成有新证据

近年来,因银纳米粒子具有抗菌和抗真菌等性质,其在工业和消费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从而导致自然环境中的银纳米粒子也越来越多。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最新研究发现,银纳米粒子能在自然界自发形成,由银离子与天然腐殖酸合成。 研究小组将银离子和各种温度、浓度的腐殖酸混合,在室温下放置了两天到四天后形成了银纳米粒子,而且其在腐殖酸中稳定均匀,不会结成大的银块。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罗伯特·麦卡斯贝表示,这一过程跟实验室合成纳米粒子的过程相似,但实验室合成用的是柠檬酸,且要在高温下进行。 腐殖酸是包含多种有机酸的复杂混合物,在死亡有机物腐烂的过程中形成,其真实成分随不同地点、不同季节而有变化,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金属纳米粒子的颜色跟它们的大小有关,银纳米粒子会显出黄褐色。 弗罗里达理工学院化学家玛丽·索恩说:“我们从河水与河流沉积物中取了多种腐殖酸,最终得到一种黄色的纳米粒子。我们将样本送到纽约大学布......阅读全文

软凝聚态和生物物理交叉领域获重要成果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下,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实验室和物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教授马余强课题组,在软凝聚态和生物物理交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其中两项成果分别刊登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和

新发现!手性纳米粒子可以对DNA选择性剪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522102,21631005)等资助下,江南大学匡华教授研究团队率先发现手性纳米粒子的DNA特异性剪切效应,并实现细胞与活体内靶标DNA的精确剪切。相关成果以“Site-Selective Photoinduced Cleavage and Profili

Chem. Mater. |新型“糖桥”法实现荧光共轭聚合物靶向富集

  铜绿假单胞杆菌(铜绿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已有研究表明其对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感染性疾病发生。目前铜绿杆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而发展新型抗菌方法尤为重要。抗菌材料作用于细菌时,需与细菌表面结合,而目前基于静电吸引与疏水作用的结合方式具有结合力低、非特异性结合等缺点。因此亟

Science:纳米粒子新成员——混合金属纳米粒子

在3月30日《Science》杂志的封面文章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其他三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的新技术使他们能够将多种金属结合在一起,其中还包括那些通常被认为无法结合的金属。研究人员表示,这一过程创造了新型稳定的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可以在化学和能源行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许多工业产品,

加科学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设想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上空以可压缩蒸汽的形式释放碟状人工纳米粒子或硫酸,是有效对付气候变暖的两种新途径,优于只是简单地将二氧化硫气体注入到大气层中。   之前,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是模拟火山爆发形成硫酸盐浮尘,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从而使地球表面降温。思路是将二氧化

颗粒表征小贴士

    人们可以制造各种颗粒,自然界存在更多种类的粒子。而我们需要量子力学或更复杂的理论去解释那些基本的粒子,如中子,电磁学和经典的机械物理学通常足以解释大于1nm的粒子的基本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预判诸如此类的粒子的行为,科学家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捉

纳米粒子:让病菌“无处遁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24.shtm■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由这两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卫生难题。大肠杆菌能够轻易地让人体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一系列食物中毒的

光子如雪也能崩塌

  寂静的雪山,随着一声“咔嚓”的轻响,雪层断裂,“白色妖魔”呼啸而下,巨大的力量能将将所过之处扫荡殆尽,自然界的雪崩危害巨大,能摧毁森林、威胁人类。实际上,雪崩并非雪花专有,光子也能发生雪崩,同样的能量喷涌,带来的却是革命性的应用。 近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证明“光子雪

《大众科学》评出2016年度十大创新人物

  近日,《大众科学》杂志再次从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中,评选出本年度最具创新型思维的10大年轻面孔。  斯达兹•噶哥:保护硬件免遭黑客破坏  芯片包含一系列功能模块,每个模块执行特定任务,中心模块会控制模块间的数据传送。黑客们伪装成工人潜伏到工厂,向芯片刷入一些恶意固件,日后就会控制或毁坏植

EBioMedicine:巴黎儿童肺部检出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从巴黎哮喘儿童的呼吸道采集的细胞中,检出了碳纳米管。这种碳纳米管与巴黎汽车的排气管中发现的人造碳纳米管非常相似。这项发表在《EBioMedicine》的研究还指出,这些从儿童体内检出的碳纳米管样,与从美国很多城市发现的碳纳米管,已及印度的蜘蛛网上、极地冰核中发现的碳纳米管都非常相似。  

欧盟积极探索开发新兴内燃机金属燃烧技术

  现代交通惯用的内燃机,通常采用化石燃料与空气中的氧燃烧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换成有用的机械动能和有害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目前相对流行和正在加速研发的绿色替代解决方案,主要为基于锂离子蓄电池电动汽车、氢燃料内燃机和加入部分可再生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发动机技术。但总体上,绿色替代技术仍然存在这样那样需要克服

顾仁敖教授:分子光谱学发展要有团队精神,要重视年轻人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堪称历届会议之最。在会议召开

应用V2O5纳米涂层有效抑制海洋污染

V2O5的纳米微粒可以抑制船体和海面平台上的藤壶、细菌和藻类的生长。由此能够开发一种新的防护涂层,且对环境的污染要远远小于此前所用的船用油漆。 当船体受到由海藻、菌类、螺丝、贝壳、藤壶以及其他微生物所形成的覆盖物的包裹后,就会增加航行的阻力、抑制行进的速度,并相应地增加能耗。这不仅增加了船

唐本忠:纳米光学革命正在到来

  去年3月2日,《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新闻深度分析文章,预测“纳米光学革命”的来临(“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 Nature, 2016, 531, 26.)。量子点(quantum dots)和聚合物点(polymer dots)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纳米发

科学家用DNA砖块自组装方法 制出一粒灰尘大小的大晶体

   DNA可作为一种编程材料平台,人们希望它能为计算机、显微术、生物学等众多领域带来全新的革命性纳米设备。但要想实现这些技术梦,必须让DNA分子能按照设计的形状和大小,自动而精确地组装在一起。过去20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方法,让人们能按要求设计复杂形状的DNA大晶体。  哈佛大学韦斯仿生工程研究

美国化学会C&EN评选出2015年顶级化学成果

  新年将至,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候。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的C&EN网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终大餐:2015年化学领域最受瞩目的研究成果。其实,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一直关注X-MOL的读者朋友也许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成果已经在X-MOL平台报道过了。不过,我们觉得,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让这一

微球介绍及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一)

一、 什么是微球? 微球是直径在纳米和微米尺度范围的球型粒子。球形物体是自然界存在最稳定的物质形态,它是三维几何空间理想的对称体,也是单位体积中所有立体形态中面积最小的。自然界大到星球如地球,小到篮球,乒乓球,玻璃珠等都是球体。 地球直径是1.28万千米,而篮球直径是0.25米,1纳米等于十

环境修复领域的大牛们近年来做了哪些贡献?

  随着化工,医药,农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中有害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传统生物处理技术难以使含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达到排放,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环境修复迫在眉睫。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环境修复研究中不断寻求突破。以下盘点在环境修复中国内外的大牛们的研究进展。

纳米粒子可伪装成血细胞对抗细菌感染

  仿生纳米粒子或成为治疗耐药性细菌的有效工具。   据美国《MIT技术评论》近日报道,科学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论文称,包覆有红细胞膜的纳米粒子可去除体内毒素,能够用于对抗细菌感染。   领导该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教授张良方(音译)称,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纳米粒子

理化所等在烟草花叶病毒自组装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美国犹他大学Peter J. Stang课题组,首次利用一维棒状病毒粒子与二维有机金属大环构建了可逆且具有发光效应的多级自组装生物复合体。  各向异性纳米粒子构筑的精确多级自组装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机械性能。该

中科院理化所等构建出新型多级自组装生物复合体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近日,中科院理化所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美国学者合作,首次利用一维棒状病毒粒子与二维有机金属大环构建了可逆且具有发光效应的多级自组装生物复合体。相关成果发布于《美国化学会会刊》。  各向异性纳米粒子构筑的精确多级自组装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机械

加研制出新一代纳米捕光“天线”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0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装置——捕光天线中汲取灵感,研制出了新一代纳米捕光“天线”,它能控制和引导从光中吸收的能量。相关研究发表于7月10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特殊的纳米材料“量子点”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提出,其往往

孙世刚教授: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才最有生命力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

欧盟利用纳米技术抗击医院“超级细菌”

  2012年,欧洲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引起的死亡率,整整高出交通事故死亡率的2倍。主要原因是无处不在传染性极强的耐药“超级细菌”(Hospital Superbugs),例如,超级细菌通过床单或枕套等,在医院内形成交叉感染。医院的新生婴

福州分子光谱会 拉曼光谱技术新进展、新技术荟萃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10月29日,在第十九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光谱年会召开期间,会务组组织了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光谱分会场,让各位到会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在“拉曼光谱及相关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分会现场人头攒动,来自多个领域的拉曼光谱专家及相关厂商介绍了拉曼光谱的新技术、

厦门大学团队发现太阳能驱动生物质全利用新方法

   实现绿色碳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厦门大学教授王野课题组和程俊课题组合作,发现并利用量子点催化剂对木质素特定化学键的高效活化性能,首次实现了可见光照射下原生木质素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转化。相关成果于10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催化》上。  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

厦门大学 首次实现可见光照射下木质素的完全转化

实现绿色碳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厦门大学教授王野课题组和程俊课题组合作,发现并利用量子点催化剂对木质素特定化学键的高效活化性能,首次实现了可见光照射下原生木质素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转化。相关成果于10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催化》上。 生物质是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

再次飞跃 | 短短2天,中国学者连续发表11篇CNS

  摘要: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初宝进及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Han Gang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

大连化物所纳米反应器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启华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纳米反应器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果。相关结果以研究通讯的形式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36), 9164–9168.),并被选为当期的“热点论文”。   在自然界中,

盘点2014年度十大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

  基因编辑更快更准更简单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方法,成功将蛙的DNA插入到细菌中。20世纪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带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