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科学史:倾听与述说打开科学旧时光

当“90 后”开始“佛系”人生,奉行“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信条时,他们或者比他们更年轻的“00后”,听到过去岁月里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奉献终生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能引起共鸣吗? 听亲历者讲过去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好方式。现代口述历史先驱、英国社会学家保罗·汤普森说,口述历史给了孩子们或者说年轻人一个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机会。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抽象的、高度凝练的历史记录中,亲身去进行口述历史相关的实践和学习,能够让人们对于历史有更加切身的感悟。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史研究者们在口述科学上做了很多工作,以“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两大工程为代表,他们寻访了数百上千位科学家、科学工作管理者等,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过去的岁月。在这次“口述科学史专刊”的采访中,本报几位“85后”记者听到这些故事、看到这些记载,也是湿了眼眶、“正了三观”,感慨这里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和满满的......阅读全文

漫步科学史

  在接触科学史之初,读过几本有趣的书,日本大沼正则的《科学的历史》、英国W.C.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宗教、哲学的关系》、美国雅·布伦诺斯基的《科学进化史》。毋庸置疑三本书都是科学史领域的倾心之作,前两本书都是在纵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对科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番梳理,并

清华大学建立科学史系-“破局”中国科学史

  5月16日,清华大学建立科学史系获批准,6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举行。国内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相关研究的中坚学者济济一堂。不到9点,会场位置已全部坐满,后来的人只能站在或者坐在过道上。  国内大学的科学史系为数不多,清华大学加入其中意味着什么,会给科学

口述科学史:倾听与述说-打开科学旧时光

  当“90 后”开始“佛系”人生,奉行“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信条时,他们或者比他们更年轻的“00后”,听到过去岁月里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奉献终生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能引起共鸣吗?  听亲历者讲过去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好方式。现代口述历史先驱、英国社会学家保罗·汤普森说,口述历史

英科学史壮举:发现7种疾病致病基因

       英国科学家基于基因分析的医学研究为治疗一些常见疾病(诸如躁狂抑郁症和糖尿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关于这项研究的报告发表在最近一期《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们宣布的首批成果是7种常见疾病的致病关联基因。这一研究成果被形容为英国科学史上的空前壮举,该项目涉及50个研究小组和200名科学家

第12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京开幕

  6月27日上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承办的第12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京开幕,来自中、法、英、德、俄、希腊、保加利亚、美、日、韩等国家的科技史专家齐集一堂。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廖育群透露,本届会议共为期5天,共收到论文90篇,包括中国

华大基因参与发起生命科学史上最大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又将迎来一件大事——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将启动,目标是破译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组。这

透过50年看今天:席泽宗的科学史

席先生视叶企孙为老师,他的学术观也受到叶的影响。 《科学时报》:其实你从天文学到天文学史也是一个转行。 席宗泽:我从哈尔滨学习俄文回来,不是去看俄文,而是去看古文,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那时对天体物理特别感兴趣,感到做一个《古新星新表》这个题目还可以,但是以后以史为专业,还认为是个很大问题,

科学史所举行第十二期青年学术沙龙

  9月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十二期青年学术沙龙举行。这次活动邀请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副研究员周维强做题为“葡使来前佛郎机铳输华诸说商榷”的报告,学术沙龙由研究员郭金海主持。  在报告中,周维强基于原始文献与研究文献,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葡萄牙使节来华前佛郎机铳传入的诸种说法逐一

曲安京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

  2010年度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增选结果近日揭晓,西北大学数学系主任曲安京当选该院通讯院士。迄今为止,当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或通讯院士的中国学者共10位,曲安京是继2002年李迪当选该院通讯院士后唯一得到提名并当选的中国学者。  通讯院士将受邀参加国际科学史研究院举办的所有学术交流活

杨振宁:我们的科学史写作为什么不成功

  前天(6月30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等莅临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杨振宁先生一向关注科学史领域,并亲自写作科学史文章,对科学史颇为熟悉。他的讲话引起了与会者强烈共鸣,本号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我非常高兴亲身参加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记科学史家许良英:像爱因斯坦那样永不沉默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许良英这个名字并不十分熟悉,但其注定和另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  在许良英去世当天,家人收到一张“以前不认识的人”用电子邮件发来的画像。画像里,许良英本来还算整齐的白发变得根根竖起,像极了那张流传甚广的爱因斯坦的照片。而在有些媒体的报道中

事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缺席的科学史教育

   2018年年底,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分别发布的两个年度榜单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都位列其中。  这件轰动世界的负面事件,是因为忽视了重要的伦理考量,为了不确定的利益让人类面临未知风险。这也带给国内学术圈一次群体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学试验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规

饶毅:世界科学史的百年冤案(中英对照)

  【本文发表于2019年英文《内分泌与代谢趋势》杂志,评论迄今广为流传的有关肾上腺素的科学史错误】  本文指出生物医学史上有三个错误与肾上腺素有关:一是误认为第一个激素是胰泌素,二是误认为化学分离纯化肾上腺素的为美国药理学家John Abel,三是美国坚称肾上腺素为epinephrine。  实际

中国医生论文被曝造假-或是科学史上最大一次

  9月20日,美国知名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通过国际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iPlagiarism(中文名:艾普蕾)顺藤摸瓜,发现了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一个巴西SCI杂志(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

边缘化的科学史学科-事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2018年年底,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分别发布的两个年度榜单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都位列其中。  这件轰动世界的负面事件,是因为忽视了重要的伦理考量,为了不确定的利益让人类面临未知风险。这也带给国内学术圈一次群体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学试验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规范

吴岳良: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中国学者的理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8/444868.shtm 太空浩渺深邃,驱动其诞生、演化、膨胀的隐秘“暗”物质与能量长什么样?万物繁复多变,是否有一种统一而“简洁”的理论和模型解释所有现象?宇宙留下“时空涟漪”,如何捕捉这美妙却微弱的信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史上最大计划即将启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又将迎来一件大事——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将启动,目

饶毅专访:扎实做事是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告诫

饶毅  曾经有人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在发现青蒿素贡献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顺序问题”,我当时就认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  9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发表《》,

科学史丨“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

黎润红1 饶毅2 张大庆1(北京大学 1医学部100191,2 生命科学学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争议,甚至在青蒿素发现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后,相关的争议

自然科学史所举行第三期青年学术沙龙

  6月7日上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第三期青年学术沙龙在510会议室举行。本所副研究员熊卫民作了题为“毛泽东时代的公共政策:以1950年代的消灭麻雀运动为例”的学术报告。沙龙由所内青年研究员郭金海主持。  熊卫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科学史、教育史。他特别关注毛泽东时代的科学与政治、科学

颜宁回应当选院士:“帽子”不重要-更在意为科学史留下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19.shtm11月23日,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平行论坛——女科学家论坛在深圳举办。在交流环节,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深圳医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说道,“帽子

科学史所张柏春研究员应邀参加电工所-科技前沿论坛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科技前沿论坛”,就中西科技四百年的发展状况与电工所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报告会由电工所所长肖立业研究员主持。   张柏春现任科学史所所长,主要从事技术史、力学史、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他从400多年前欧洲发生的科学革命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访问自然科学史所

  7月14日下午,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Adama SAMASSEKOU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等陪同下,访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研究员、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鲁大龙秘书长等

韩琦被聘为Archive-for-History-of-Exact-Sciences国际编委

  3月23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琦研究员收到国际著名科学史杂志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的邀请函,受聘担任该刊编委。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杂志创刊于1960年,由Sp

刘钝研究员当选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

  刘钝研究员在国际科学史大会闭幕式上致辞,右为上任主席美国Ronald Numbers教授,董煜宇摄影   日前,从正在举行第23届国际科技史大会的布达佩斯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研究员当选为国际科技史学会(IUHPS/DHST)主席。   换届选举是DHST代表大会程序

“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年12月24~2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科技史家的使命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以纪念研究所成立60周年。科学史所是国内唯一的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国际上的三大科技史研究机构之一,为我国科技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学术传统的塑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法兰克福大学Iwo-Amelung教授访问自然史所

  阿梅龙教授作报告  3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了“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证书授予仪式。该所所长张柏春为法兰克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阿梅龙(Iwo Amelung)教授颁发了证书。  王扬宗研究员主持了证书授予仪式。他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阿梅龙教授的研究背景、

学界纪念李俨、钱宝琮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491.shtm6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中国数学会联合举办“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与发展——纪念李俨、钱宝琮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李俨(1892-1963)、钱宝琮(

科学传统对于创新有什么意义?

12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文化研究支撑中心主办的“‘科学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举办。会上,专家学者们探讨了科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科学文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科学文化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

杨振宁:“不是科技史界不用心,而是研究者太少”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国内对于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的记载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热议。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真的严重缺位?记者就科技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史发展等相关问题采访了科技史学家。  部分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