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事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缺席的科学史教育

2018年年底,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分别发布的两个年度榜单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都位列其中。 这件轰动世界的负面事件,是因为忽视了重要的伦理考量,为了不确定的利益让人类面临未知风险。这也带给国内学术圈一次群体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学试验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规范审查;另一方面,更让人看到了使“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缺失。 那么,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家,乃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通融的教育。现代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提出,科学史即是联结这两种文化的桥梁。 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就确立了科学史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但在国内,科学史教育却是先天不足,更发育不良。 事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没有人怀疑科学技术向人类社会发展所展示的无与伦比的力量,但爱因斯坦却说,“这个工具在人的手中究竟会产生些什么,那完全取决于人类所向往的目标的性质......阅读全文

边缘化的科学史学科 事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

  2018年年底,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分别发布的两个年度榜单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饱受争议的贺建奎都位列其中。  这件轰动世界的负面事件,是因为忽视了重要的伦理考量,为了不确定的利益让人类面临未知风险。这也带给国内学术圈一次群体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学试验需要更加严格的伦理规范

看分与不看分:学生评价如何导向

  近日,发生在高校里的两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个是北京大学2017~2018春季学期《考古学通论》课程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整体偏低,部分学生以题量大、不少考试内容课上并未讲授、认真学习的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分数等为由,向授课老师要分;另一个是浙江某高职院校学生因创业成绩好,在挂科7门的情况下仍然顺

中国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质基准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文简称《基准》),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  4月23日,陈学雷等8位学者在科学网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基准》存在一些不妥之处。随后,对《基准》的讨论愈加热烈。  “阴阳五行”等进入《基准》是否合适?《基准》存在哪些概念上的混乱?学者

张端鸿:“双一流”政策你真的读懂了吗?

   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反映的是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型学术机构的规范和价值——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这种理念基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对这种模式认可后,其在19世纪末成为主导的学术思想。(Philip G. Altbach)   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刘延东:努力开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新局面

  基础研究作为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科

施一公:“大牛”科学家的舍与得

  “施一公效应”助建科研“理想国”   “传说,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听说得奖时很惊讶。在我看来,那只是传说,很多科学家都是冲着这个奖项去的。这没什么不好,人就是要有志向、有理想。”施一公说。   施一公的归国理想是:第一,从事教育,影响一批年轻人;第二,在清华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结构生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全球大学面临共性问题

   近日,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为契机,来自海内外44个国家和地区的261所知名大学校长及各国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举行了“双一流”建设国际研讨会暨北京论坛(2018)。围绕“变与不变——120年来全球大学与世界文明”这一主题,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

透过50年看今天:席泽宗的科学史

他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成立50年来我国科学史领域唯一的院士; 他52年前发表的《古新星新表》至今为科学界瞩目,却没有用一分钱课题费; 他做出这一科研成果时,仅是大学毕业没几年的本科生; 今天,在他80岁时,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席泽宗 

上海大学校长:放弃科研工作 做一名职业校长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CFP资料图 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公家田”和“自留地”问题,学校的发展是公家田,自己的专业或团队是自留地,若两者发生冲突,到底该怎么选择?有的人就会首先考虑自留地,这样就和自己的职责相冲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 去年7月,一纸调

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寻访曾经的中医少年班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名声在外。很少有人知道,山东中医药大学也曾经办过少年班,专攻中医。87级少年班同学与老师在运动会后合影。资料照片中医少年班使用的校编教材。资料照片山东省青州市青龙回民小学组织学生到中药店参观体验。  “少年学医在泉城,书声琅琅震寰中。”  看似寻常的诗句,诉说的就是这段佳话

浦家齐:杰出人才不是靠上课培养的

  ☆减轻学生负担不但是造就杰出人才的一个途径,而且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唯一途径。  ☆用灌输的办法其实是不能造就人才的;相反地,倒不失为扼杀人才的一种有效办法。  减轻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是一个呐喊了多年的难题。所采取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但是多不见效,不少人几乎把减负看成了虽有必要性但却无

2018那些人那些事:从施一公林建华到贺建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您会选择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一年中,高教界发生了太多形形色色的悲喜剧。这其中,有对高考恢复40周年的感慨,也有对学术造假行为的愤怒;有西湖大学成立时的希望,也有高校教师自杀事件背后的忧心忡忡……  这是失望与希望交织、欣喜与愤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当宗教接受理性的时候,科学就没有了最后的思想羁绊,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来源于思想的自由。  对功利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热爱;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我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对功利的追求可能使我们放下必要的批判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最后,对功利的追求必

专家学者建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重点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十多位专家学者发表见解,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重点学术活动之一“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于中国科协年会开幕的第二天——11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

李培根院士: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大至教育方针、小至创新教育的方法、模式,等等,面对那些问题就需要批判性思维,大家也在努力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但我想,恐怕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批判性思维。 要能包容不同思想乃至异质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理性,因为批判一定要基于理性;第二个就是

中国博士质量折射培养制度矛盾 导师制被异化

  博士工   中国已成“博士生产大国”,最牛导师曾同时带47名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的一系列数据犹如顽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大学扩招不断推进,博士生数量也跟着上升,传统的导师制向老板制转型,却又一时间显得不伦不类,怪相丛生。   博士生与博导

“拔尖计划”2.0版将实现文理科全覆盖

  “‘拔尖计划’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2日,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教育部相关领导、教育专家及“拔尖计划”试点高校相关负责人等就“拔尖计划”2.0版实施方案和“拔尖计划”10周年工作进行探讨与总结。据介绍,“拔尖计划”2.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王凌峰:执行力是教育改革成效关键

  ■用两个词来展望中国高校的下一个十年,内忧外患、优胜劣汰或许是比较恰当的两个词  ■问题不在于改革措施太少,而首先在于很多可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被很好地落实与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旨在落实上半年热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科学教育”论坛,来自高校、研究所、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学者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其凤院士说:“科技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教育,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教育。”这

饶毅:北大清华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领袖型人才

饶毅:全国综合性大学生物系用一样的教学指导方针是有问题的 饶毅是生命科学界第一位放弃了美国名牌大学讲席教授,全时回国效力的科学家。他的回国在我国科教界和海外留学教授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在追问:一个在海外20多年的人,如何在国内开展工作?一个经常发表文章探讨科教问题的学者,如何具体搞管理?在海

李培根院士: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一批中国重点大学的研究水平提升之快,令世界瞩目。其中有几所重点大学宣称,在 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重点大学也竞相争取世界一流,这当然是好事。在奔向世界一流的进程中,蓦然回首,似乎能感觉忘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到底最缺

白春礼: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必须服从质量要求

  白春礼论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必须服从质量要求   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   10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其研究生院北京雁栖湖校区翻起了一抔新土。这个中科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的动工,显得意味深长。六十年一轮甲子,中国科学院是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

质疑生命轨迹写在基因上: 基因不是万能的

  基因决定论的时代象征   DNA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它传达出一种强大的理念,那就是人类个体可以科学地还原成一份明确而具有决定性的编码。我们随处都能听到这种理念:宾利汽车公司招聘员工时说:“努力工作的精神就在我们的DNA中。”足球运动员大卫 •贝克汉姆说:“足球就在英国的DNA中。”而旧金

校企专家共议眼中的“未来大学”

近日,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和家长们也都开始寻找合适的院校和专业。除了传统热门专业外,很多面对未来发展的新兴专业也很抢手。 日前,西交利物浦大学就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对话未来大学”高等教育论坛。来自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与数百位关心教育的高中生家长、西浦校友

读博士: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编者按:  毕业季即将到来,许多年轻学子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将为读者撰写一系列与职业选择和发展有关的文章。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何江是出国攻读博士群体的一个代表。  王立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拥有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他

北大拟建深圳校区:能否再创“特区速度”

   不久前,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36岁生日,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8月29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在广州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为基础,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根据备忘录内容,双方计划将北大深圳校区及其附属医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合理学科布局、鲜明国际特色、世界一流水

315特辑: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

   不知何时开始,学术界许多知名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学术界论文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而种种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  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  学术女神STAP细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两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全球

时评:高校综合改革难在“综合”

   今年12月初,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在教育部完成备案。这次改革之所以称为“综合”改革,自然是因为其改革内容包含了高等学校内部多方面内容,如招生、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力资源、内部财政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二字也意味着,任何单一方面的改革,都不仅仅是大学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学

郭英剑:科学与人文何以互为需要

     在一所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中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由科学家单独加以解决的。   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为主导、人文边缘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含义可谓众所周知。但对于“人文”,说起来就要复杂一些。“人文”在英文中主要有两个词来表示,第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