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古脊椎所等在辽宁发现世界最早的怀孕蜥蜴化石

胎生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但大约1/5的现生有鳞类爬行动物(有鳞类包括蛇和蜥蜴)也是产活仔的,被称为卵胎生。在有鳞类中,胎生这一特征演化了100多次,演化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所有脊椎动物的总和。但这个特征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近日,一件体内带有胚胎的蜥蜴化石被发表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Naturwissenshaften上。这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怀孕的蜥蜴标本,也是首次在陆生的化石爬行类中发现胎生特征。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原研究员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Susan E. Evans教授合作完成。 这种名叫矢部龙的大型蜥蜴类生活在距今1.25-1.2亿年前的现今的辽宁西部地区,属于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的成员。矢部龙成体体长可达50多厘米。这件矢部龙化石保存了头骨、躯干骨骼、部分四肢和很少一部分尾部骨骼,估测体长30-40厘米。它的体内保存了至少15个小蜥蜴胚胎。根据胚胎的骨骼发育......阅读全文

古生物所等在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中发现细胞核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副研究员殷宗军与来自英国、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在贵州瓮安动物胚胎化石亚细胞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采用高分辨率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显微术等三维无损成像技术,以亚微米的精度重建了动物胚胎化石的三维结构,并且借助大型图形工作站和专业体数据处理

世界首张恐龙彩照写真在大连生成

  日前,在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世界首张恐龙彩照写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机”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微聚焦荧光光谱仪 M6 JETSTREAMXRF,拍摄对象是世界上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华龙化石。  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谱学仪器对恐龙化石开展全方位立体扫描研究,并获得首张恐龙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种类及其

南京古生物所等:缅甸发现提林琥珀生物群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日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部马圭省提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

尹磊明在《自然》等杂志上连发两篇重要文章

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消息,美国《天体生物学》 (ASTROBIOLOGY) 杂志在特种论文栏目刊载了中科院南京古生物 所尹磊明研究员等多位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太古宙—古元古代石墨颗粒的超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特性:意在认识高变质岩中的生命遗迹”(第7卷4期)。 尹磊明等系统研究

中国发现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中巴科学家合作完成,发表于11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中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与巴西

我国学者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铰齿鱼类新属种:优美玉带鱼

  据《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命名为优美玉带鱼,并将其归入拱鱼目腊山鱼科。优美玉带鱼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铰齿鱼类化石记录之一,它的发现为了解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铰齿鱼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三叶虫:小小身体定乾坤

  “金钉子”所在地碓边B剖面     三叶虫化石 关键化石东方拟球接子 三叶虫是我国科学家系统研究化石最早发端的门类之一,也是一种知名度相对较高的古生物化石。 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三叶虫曾是当时海洋的主宰。因为身体纵

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

勇敢活下去! 寒武纪化石揭示泛甲壳类动物祖先

  “地球生物圈经历了这么多次大灭绝,经历了小行星撞击,经历了多次严酷的冰期,也经历了白垩纪那样的酷暑,但泛甲壳类始终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着手中这块记载着五亿多年历史的耳材村虫化石,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感慨万分。  北京时间12月28日凌晨,《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云

南京古生物所贵州凯里动物群埋藏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生物群在寒武纪之后的大量消失一直是一个未解的科学谜题。在众多的假说当中,潜居生物的崛起造成后期生物扰动(bioturbation)频繁导致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寒武纪之后大量消失是被大部学者认同的一个解释。但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

五亿两千万年前的刺状纳罗虫是吃泥巴的吗?

   日前,中英科学家对世界自然遗产“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自然指数”收录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术刊物《皇家学会B刊生物科学专辑》发表了中国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研究团队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题为“寒武纪三叶形虫刺状纳罗虫附肢精细构

足迹化石价值伴随争议 研究却越来越热

 ▲三峡地区的埃迪卡拉纪足迹化石 ▲恐龙足迹▲山东郯城恐龙足迹点根据地上存留的脚印就可以判断出脚印主人的体态特征、行走习惯……这看起来像是现代刑侦专家的工作。但在古生物学领域,也有一群人做着类似的工作,他们通过足迹来追寻亿万年前生物的身

科研人员发现动物胚胎状化石具细胞分化新证据

  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近千余片薄片的观察,发现了数百余枚保存了内部微细结构的动物胚胎状化石,同时发现了其内部细胞具有分化的特点,这也成为了动物胚胎状化石具细胞分化的新证据。  产自中国贵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约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细胞

严谨!中国建国以来,国内学者首次从Nature撤回封面文章

  来自缅甸北部约9千9百万年历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内含物提供了对微小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解剖结构的空前洞察力,而这些动物通常不会在其他沉积环境中保存。在各种各样的脊椎动物中,先前已经描述了七个保存良好的骨骼遗骸的标本,所有这些标本(包括至少一个看似成熟的标本)都比从石器中回收的标本要小。202

“蓝田生物群”现场讨论会在安徽休宁举行

  考察现场   6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政府共同举办的“蓝田生物群”现场研讨会在休宁县举行。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休宁县县长金涛等热情接待了与会人员。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国土资

我国学者通过显微CT揭示寒武纪“古球蛋”化石生物学属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宗军等人在国际著名地学杂志《地质学》(Geology)上发表了关于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疑难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的古球蛋(显微CT数据)  本次研究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技术首次重构了寒武纪早期磷酸盐化疑难化石古球蛋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前夕动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体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的产生是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分节的出现意味着身体的结构有了分区,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这类体型复杂的动物何时出现?自达尔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具分节的两侧对称动物,因此,寒武纪

南京古生物所热河生物群埋藏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现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是世界著名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产出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昆虫、虾等无脊椎动物以及带毛恐龙、鸟类、哺乳类等珍稀脊椎动物化石。尽管大量的化石被描述,但其独特的化石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博、赵方臣和研究员张

25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中部还生长热带棕榈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该成果于北京时间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发现的。科考队在藏

我国科学家发现毫米级人类远祖至亲

   1月30日,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以亮点论文并封面论文形式网上发表了韩健研究员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教授为通讯作者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和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关于早期生命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发现了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这种奇特的微型动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研究取得新成果

  澄江生物群中节肢动物无论物种分异度还是个体丰度都占据主导地位,至今已报道的节肢动物超过80种,占到澄江生物群物种数量的近40%,记录了节肢动物早期演化历程和多样性特征。然而在澄江生物群中有一类叫赫尔梅蒂类节肢动物(Helmetiids),其化石材料相对稀少,种类包括跨马虫(Kuamaia l

云南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人类大脑可谓是世界上最精细复杂的机器了,比如我们平时最简单的摄食动作,也需要眼,手与神经系统协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受信息与作出应答,那么这个动作过程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来自云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表了题为“Specialized appendages

棕榈化石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新证据

  3月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和周浙昆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关于产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

神奇生物改写袋鼠祖先起源史

  周氏混元兽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和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6月14日在线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这种名为“混元兽”的动物,或将改写有袋类哺乳动物的起源历史。

科学家发现跨越生命的重要门槛或许没那么难

将团藻(拥有数百个细胞的藻类)与其相对简单的亲缘物种——单细胞衣藻(左上)和拥有4~16个细胞的盘藻(右上)作对比,揭示了向多细胞生命发展的步骤。图片来源:《科学》 数十亿年前,生命跨过了一个门槛。单细胞开始结合在一起,没有形态的、单细胞生命的世界踏上了一条演化征程,并形成了今天从蚂蚁到梨

南京古生物所等热河生物群埋藏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生态系统的解读,是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重点课题之一。不同于对现代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地史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化石记录是主要的解读依据,而化石记录又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信息转换:死亡过程和死亡后的化石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势必造成某些生态信息的叠覆和丢失等,在直接解读化石记录的信息时可能会

《自然》: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首只长有四根尾羽的恐龙

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为揭开鸟类起源提供新的证据        鸟类是如何起源、如何飞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这对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大众而言,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争议的领域。而揭开谜底的关键往往不仅在鸟类本身,与鸟类具有

神奇生物改写袋鼠祖先起源史

  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和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6月14日在线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这种名为“混元兽”的动物,或将改写有袋类哺乳动物的起源历史。周氏混元兽复原图  这件混元兽标本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是距

南京古生物所在热河生物群发现磷酸盐化叶肢介卵

  叶肢介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双甲目的成员,分布时代为泥盆纪至今。叶肢介卵通常很难保存为化石,因此其微观结构和保存方式少有研究报道。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泮燕红等对热河生物群中特异保存的叶肢介卵进行了埋葬学研究和报道。  本次发现的叶肢介卵产自辽西四合屯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多数形

宁夏恐龙化石新发现挑战传统蜥脚类恐龙演化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日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