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地球毁灭后有望“转世重生”

科学家勾勒地球末日景象 行星状星云中央的白矮星可能伴随着一颗由死亡恒星的原始行星残骸形成的第二代行星。 本报讯(记者赵路)尽管地球不会像一些灾难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地球不会永远存在。在日前于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湖市召开的极端恒星系统第二次会议上,那些研究行星系统诞生与进化的天文学家正在着手解决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最终命运的终极问题。研究人员认为,虽然地球自身的未来并不太光明,但我们这颗星球很有可能会转化成一个新的世界。 在生命的最终阶段,那些比太阳大得多的大质量恒星会像超新星一样爆发,并在此过程中将它们的行星抛向深空。最近,一些研究人员甚至声称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流浪行星。但是当内部的核燃料耗尽时,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会膨胀为红巨星。在这种情况下,从现在开始的50亿年中,太阳将吞没自己的内行星——水星和金星。 根据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理论物理学家Eva ......阅读全文

一白矮星附近或存在“宜居”行星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117光年的一颗白矮星附近的“宜居”地带可能存在一颗行星。   据英国广播公司12日报道,天文学家观测这颗编号为WD1054–226的白矮星时,发现其附近“宜居”地带有65个月球大小的结构。它们以“一种精准的排列”有规律地做环绕运动,显示近处可能有一颗行星对它们有引力影

化学分析揭示毕宿星团恒星末日情形

  天文学界一般认为,某些恒星会在存活近百亿年后变成白矮星,步入“行将就木”阶段。英国科研人员不久前研究了两颗白矮星及其附近环境,揭示了白矮星对其周围天体的影响。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9日在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报告说,他们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宇宙起源光谱仪,研究了两颗白矮星周边

天文学家首次详细观测“吸血鬼恒星”

吸血鬼恒星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首次对宇宙空间一颗“吸血鬼恒星”的炮弹状喷射物进行了仔细观测。这颗“吸血鬼恒星”不断吞噬伴星的物质,2000年11月发生过猛烈的爆发。天文学家据此测算出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以及它爆炸时自身的亮度。   科学家认为,

银河系已知最老恒星超百亿岁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确定了银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这是一颗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白矮星,正在吸积绕其旋转的星子的碎片,该星及绕其运行的行星系统的残骸已有超过100亿年历史,使其成为迄今为止科学家在银河系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和冰行星系统之一。 包括太

200光年外白矮星发现生命组分

  据每日科学网近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项天文学最新发现:20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中包含有生命基本组成成分。该研究意味着地球生命起源方式也会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出现,并第一次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与我们柯伊柏带天体相似“成员”的存在证据。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提供地球生命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太空中,并且通

天文学家发现跳“死亡探戈”的白矮双星

  美国天文学家7月13日说,遥远宇宙中有一对白矮星——恒星燃尽后的产物——正“跳着探戈”走向死亡。   这对白矮星是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利用设在亚利桑那州惠普尔天文台的多镜面望远镜观测到的。它们几乎“面贴面”相互绕转并越靠越近,目前绕转的周期为13分钟,估计90万年后将合并在

《自然》发表文章:一颗气态巨行星竟绕着白矮星旋转

  英国《自然》杂志13日发表了一篇天文学论文,描述了一颗质量达到木星级别的气态巨行星,沿一个宽广轨道围绕一颗银河系内的白矮星转动。虽然模型表明,类似这样大小和轨道的行星应该可以从其恒星变为白矮星的巨星阶段幸存,但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观察到这样的行星。  迄今发现的大部分系外行星,都围绕最终会形成白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大褐矮星,表面温度比太阳热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最新发表一篇论文指出,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一个围绕白矮星运行的、可能是已知最大的一个褐矮星,其表面温度约为8000开尔文(K),比太阳热2000K,而且它的昼夜面温差达6000K。这颗褐矮星研究发现,或能改进天文学家对双星系统和行星大气的了解。  该论文

科学家首次成功测量白矮星质量

  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日前发现了由附近一颗白矮星引力而产生的光弯曲——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在太阳以外的恒星周围观测到这种扭曲现象。这一发现也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同时,在广义相对论提出100多年后,天文学家第一次成功利用它“称”出了一颗恒星的质量。  由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天文学会研究简报》。 白矮星是一种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白矮星示意图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天文学会研究简报》。  白矮

双星系统内部演绎天文奇观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沃里克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一台名为ULTRACAM的天文摄影机,发现了一个行为异常的星级系统,而整个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斯诺克台球案。相关论文刊登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双星系统不是只有两颗星,而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星级系统。这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哈佛大

垂死恒星周围行星或存地外生命【组图】

这张艺术概念图显示的是围绕一颗白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可能的样子。最新研究称,利用太空望远镜更容易在这种行星上发现生命迹象。 这张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片显示的是一颗恒星正在摆脱它的外层,这些物质在它周围形成一个茧状物。内核形成的白矮星是图片中间的一个白点。  

研究称地球毁灭后有望“转世重生”

科学家勾勒地球末日景象   行星状星云中央的白矮星可能伴随着一颗由死亡恒星的原始行星残骸形成的第二代行星。   本报讯(记者赵路)尽管地球不会像一些灾难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地球不会永远存在。在日前于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湖市召开的极端恒

天文学界首次探测到来自Ia型超新星的无线电波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不寻常的Ia型超新星。这是第一次在无线电波中探测到它,并显示出强烈的氦发射迹象。这颗超新星是由一颗白矮星引发的,它从一颗伴星中拉出了富含氦气的物质。这一新颖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Ia型超新星的了解,而Ia型超新星对于测量宇宙的膨胀是至关重要的。  由斯德哥尔摩大学领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含水行星残骸-含水量远超地球

  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它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英国剑桥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及设在夏威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双面恒星”

  美国天文学家研究显示,距地球1300光年存在一颗一侧完全由氢组成,另一侧完全由氦组成的“双面恒星”。这颗恒星是一颗白矮星,每15分钟自转一周,被称为雅努斯(Janus)。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科研团队使用光谱仪将观察到的光源离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以显示其化学特性。数据显示,当该恒星的一

云南天文台在经典新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经典新星是发生在白矮星表面的热核反应现象,对星系化学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研究人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关注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经典新

最近恒星团中发现岩石行星

  想象一下,点缀夜空的许多耀眼的星星都距离地球仅仅几光年之遥。也许你会认为,太阳是否属于某一个星群,而该星群同时诞生,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束缚在一起。然而,天文学家很少发现行星会围绕着恒星星群作轨道运行。   现在,观测人员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些行星围绕毕星团中的两颗恒星作轨道

星体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形式被揭露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6月22日报道,荷兰空间研究组织(SRON)与乌得勒支大学天文学家近日探测到一类模糊的氧信号,证实其来自于一颗中子星“鲸吞”其同伴白矮星所发出的X射线。这是星体的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而不是铁原子的形式被揭露出来。   每一种原子都会有其特殊的光谱线。一直以来

中山大学团队在双白矮星搜寻方面取得进展

  银河系内的密近双白矮星可以被天琴、LISA等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探测,也可以被光学望远镜观测,是重要的多信使天文学观测对象。近日,由中山大学领导的一个合作团队在双白矮星搜寻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密近双白

欧洲科学家新发现:太阳系“邻居”行星更多

  欧洲天文学家米克·托米近期公布,围绕名为HD10180恒星运行的行星数量多于太阳系的行星数量。该恒星距离地球130光年,虽然对人类来说距离遥远,但从天文学角度来讲,可以称作太阳系的“邻居”。   天文学家原来认为围绕HD10180恒星运行的行星为7颗,但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高精度光谱摄制仪和

天文学家发现Iax型超新星

天文学家新发现的lax超新星曾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la超新星   宇宙中一些最强烈的爆炸变得愈加多样化了。   天文学家已经将超新星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中的la超新星被推测是来源于一颗白矮星的完全瓦解;第二类中,lb和lc超新星被认为是巨星中心崩溃时发生的爆炸。   现在,天文学家称,最初被认为

白矮星周围可能有幸存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040.shtm

地球科学要“上天”了?!

  “几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学家手脚并用地爬;现在科学家带无人机过去;未来,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开展科考工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这番情景听起来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或将成为现实。  11月14日,第一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

研究发现对宇宙“标准烛光”前身星认知

8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著名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Ia型超新星被公认为宇宙“标准烛光”。20世纪90年代,人们利用它测距发现宇宙

最倒霉的恒星什么样?白矮星用电子束轰击“同伴”

  最倒霉的恒星什么样?大概是每隔不到两分钟就被“同伴”用高能电子抽打一次。日前一组国际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恒星亮度变化比以前认为的要剧烈得多:在30秒瞬间内亮度就能提高400%。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中一颗对另一颗以相对论性电子束进行轰击。   这颗恒星AR Scorpii位于天蝎

云南天文台在吸积白矮星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吸积白矮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The viabil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