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天文学家观测到新双星系统

新型双星系统 图片来源:M.Weiss/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观测到一种新型双星系统,该系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存在的,但却始终未能观测到。这一发现最终证实了宇宙中一种罕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哈佛大学博士后Kareem El-Badry利用加州利克天文台的沙恩望远镜和若干天文调查数据发现新的双星系统。“我们已经观测到过渡双星新群体的第一个物理证据。”El-Badry说,“这令人兴奋,它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双星形成模型中缺失的进化环节。” 一种新型恒星 当一颗恒星死亡时,它有97%的几率会变成一颗白矮星,一种小而致密的物体,在燃烧完所有的燃料后塌缩并变暗。 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一颗恒星可以变成极低质量(ELM)的白矮星。这些恒星的质量不到太阳的三分之一,但却带来了一个难题:如果恒星进化的计算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极低质量白矮星似乎......阅读全文

国家天文台发现双星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历过动力学“加工”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在英国《皇家天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他的最新工作,指出人们今天看到的双星系统已经不是其原生状态,而在它们诞生之初就经历了高效的动力学加工(dynamical processing)。  一般而言,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场星中处于主序阶段的双星只有非常小的机会发生双星演化

科学家首次发现一行星与四颗恒星相伴

  英国牛津大学10月15日发布公告说,研究人员确认了一颗与4颗恒星相伴的行星,这意味着该行星的天空上有“4个太阳”。这是首次发现此类天体系统。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这颗被称作PH1的行星位于天鹅座,距地球约5000光年。它被认为是一个气态行星,体积比海王星

哈勃观测到超高速恒星逃离银河系 每小时50万千米

 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显示超高速恒星HE 0437-5439的位置(图上用箭头标出的目标),它正高速逃离银河系。Brown这张图像描述了一个恒星HE 0437-5439获得足以逃离银河系的超高速度的可能途径。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显示一颗超热蓝巨星

95%是最新发现!迄今最大时域多星光谱星表发布

  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中分辨率光谱数据,来自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3133颗光谱双星以及132颗光谱三星,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视向速度,其中95%为最新发现的多星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

我们已发现多少个“三体”世界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让许多人对三恒星系统及其行星上的生存环境着迷,那么在真实的宇宙中,天文学家已发现多少个这样的“三体”世界呢?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说,天文学家不久前发现了第四颗存在于三恒星系统中的行星。  美国圣母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天文学杂志》上报告说,新发现的这颗行星代号为KELT

3月1日《科学》杂志精选

野生授粉动物对粮食作物至关重要  虽然由人类管理的蜜蜂蜂巢的健康已备受关注,但野生授粉动物的减少则可能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食品生产构成更加令人担忧的威胁。在一项对6个大陆上的41种主要农作物所作的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中,Lucas Garibaldi及其同事发现,野生昆虫对这些农作物的授

日研究人员提出缺氢超新星的前身星特征模型

  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日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首次描绘了缺氢超新星的前身星特征。这一模型预测,在恒星双星系统中,其中一颗爆炸后,另一颗热恒星依旧存在。为了确认这一理论,该研究小组将用哈勃望远镜搜寻留下来的恒星,新研究将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研究带来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

双星系统内部演绎天文奇观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沃里克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一台名为ULTRACAM的天文摄影机,发现了一个行为异常的星级系统,而整个系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斯诺克台球案。相关论文刊登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双星系统不是只有两颗星,而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星级系统。这

紫金山天文台揭示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的形成机制

  8月21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近距双星系统中S型行星(行星环绕双星中的一颗运行)形成机制的研究。该工作揭示环双星的多行星系统内部发生的散射过程和

科学家用LAMOST数据发现超3000颗多星

  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双星对于研究恒星乃至银河系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传统上,发现双星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掩食法”,但这一方法难以观测到不发生“掩食”的双星。光谱观测则是发现它们的有效方法。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春乾、研究员施建荣、“星云计划”研究员闫宏亮等研究者利用L

科学家揭开“长短暴”起源之谜

  现代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表明,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的73%以氢原子的形式存在,25%以氦原子的形式存在,剩下大约2%则由其他元素组成。现有的观测研究还发现氢、氦以及少量的锂来自宇宙诞生初期的大爆炸核合成过程,更重的元素例如碳、氧、氮、硫、铁等则是在恒星内部通过核反应产生的。然而,比铁更重的元素(即超

Science:新研究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一项新研究显示,天鹅座X-1射线双星系统中的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倍,其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挑战了当前的恒星演化模型。2月19日,相关论文刊登于《科学》。图片来源: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  通常,黑洞的质量是由其母恒星的性质决定的,并受到在其生命周期中“丢给”恒星风的质量的限制。如果一个黑洞与

美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被两行星环绕的双星系统

  美国一个天文学研究团队日前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说,他们利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中两个行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转,这就像科幻电影和小说中所描绘拥有两个太阳的星系。   此前的天文学研究已证实,宇宙中的恒星多数不会像太阳一样“孤独地”运转,而往往会伴随另一颗恒星,并且两者相互环绕运转。

模拟研究显示外星植物可能呈现黑色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围绕双星或多星系统运行的行星上可能会进化出人类肉眼看上去呈现黑色的植物。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

脉动大陵五型食双星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施相东和研究员钱声帮等在脉动大陵五型食双星(oEA)研究方面获得进展。该工作发现天龙座HL是一颗次星接近充满洛希瓣的类大陵五型双星系统。研究探测出250余个脉动频率(包括28组间隔为轨道频率的潮汐分离多重频率),揭示其主星存在多个振动模式,并发现其

珠峰夜空:御夫座星群熠熠生辉

珠穆朗玛峰上的夜空图   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众所周知,喜马拉雅山是世界屋脊,几乎没有任何事物可令其俯首称臣。然而,近日摄影师拍下的一幅壮观的夜空图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在夜空图中,浩瀚的夜空和璀璨的星群令宏伟巍然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黯然失色。   照片中,壮观

中外团队对人类发现首个恒星级黑洞作出迄今最精确测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最新消息,中外三个科研团队分别对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Cygnus X-1)的距离、质量、自旋及其演化做出最为精确的测量和限制,发现该X射线黑洞双星系统包含一个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且自转速度极接近光速。  这是科学家迄今发现并确认的唯一一个黑洞质量超过

快来了解宇宙中的“两体”

   四年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科普热。小说中的“三体”是三颗相互环绕的“太阳”,由于运动的无规则性及相互之间复杂的引力扰动,致使生活在那里的“三体文明”经受了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最终逼迫他们打算逃离这种无常的“三体”母星。  研究表明,

7月4日《科学》杂志精选

   人们喜欢做事但不爱思索  据Timothy Wilson及其同事所作的一项新的研究披露,我们人类真的不喜欢单独进行思索。研究人员用11个实验组成的系列显示,大多数的人发现单独坐在一个房屋内仅仅思索6~15分钟而不做其他任何事是困难的,他们中有些人(大多为男性)甚至宁愿让自己接受令人不愉快的电击

科学家如何让看不见的黑洞现形?

  中国6月15日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去探测黑洞。然而,神秘如幽灵般的黑洞不会发出任何光辐射,那么怎样才能在茫茫宇宙中探测到它们呢?这似乎有点像在煤窖里寻找一只黑猫。幸好,科学家找到了一些办法,其中之一就是“慧眼”使用的方法。  方法一:柴郡猫的笑容  虽然人类不能直接看见黑洞,但是它就

天龙星团多体数值模拟成果发布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外专千人”教授瑞奈尔•斯普泽母(Rainer Spurzem)率领的、中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利用国家天文台“老虎”小型GPU集群,以及德国马普计算与数据装置的高性能GPU集群,首次实现了对百万恒星组成的球状星团的多体模拟。这是迄今为止, 国际上规模最大、最为逼真的星团

日本研究发现吞食同伴的“毒蜘蛛中子星”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3月19日宣布,他们在水瓶座方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其中体积小、密度大的中子星向周围吹出强劲的风,加热个头大一些的伴星,使其蒸发。  他们将前一颗罕见的天体命名为“毒蜘蛛中子星”。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恒星进化的多样性。  双星系统通常由两颗绕着共同中心运行的恒星

研究揭示开普勒环双星系统中行星的轨道形成机制

  10月31日,国际天文学术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对美国开普勒(Kepler)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环双星系统中的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简称CBP)轨道构型研究结果。该项工作揭示了CBP轨道的可能形成机

南极巡天望远镜记录下超新星爆发前期数据

AST3—2在1月11日—1月19日获得的M82星系的图像。图中绿色方框为超新星爆发的位置。该超新星在1月11日晚上的图不可见,但在1月15日就变得较明亮。 正在漠河进行低温测试的南极天文台巡天望远镜AST3—2。   据天文博客网站《Bad Astronomy》报道,北京时间1月22日凌晨,伦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

云南天文台在LAMOST双星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光谱巡天资料,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双星(EA和EW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LAMOST食双星的物理特性与演化状态》为题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增刊》上发表。该工作给出了12000颗左右双

银河系流浪行星少于预期

  大多数行星都栖息在创造它们的恒星的势力范围内。然而一些脱离了母星的孤儿却一直在银河系中游荡。两项新的分析表明,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要比科学家之前所预测的少得多。其中一项研究指出,银河系中大约有1000亿颗这样的行星,而不是像科学家在2011年所提出的2000亿颗。  这两个研究团队在日前于美国加利

自然界还有未知元素没被发现吗?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宇宙的狂想曲  1869年,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在这张表格上,一共记录了63个元素。  在此后的150年中,科学家不断完善着元素周期表,现在这张表格记录的元素已经达到118个——其中,包括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存的重元素。  这些元素是怎么发现的?又是如何产生

《自然》: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强恒星黑洞喷射物

   综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和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个恒星黑洞喷射出一对迄今最强喷射物。这种喷射物也被称为微类星体,该微类星体吹出了一个直径达1000光年的炽热气泡。气泡比其他已知的微类星体大一倍左右,强度是其他微类星体的

“慧眼”卫星新发布一批科学成果

  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为主的科研团队利用“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对黑洞、中子星X射线双星进行了系列高精度、高频度定点观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10月25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慧眼”卫星项目组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解读。  X射线双星是由黑洞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