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锋:“重科学轻技术”的科研文化亟待转变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早已尘埃落定,就在结果公布后不久,笔者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牢骚帖:“为什么一些搞工程技术的人都可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搞科研的人却没有获得?”言辞间透露出这位网民对工程技术人员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不解和困惑。在此,笔者以工程技术人员能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出发点,谈谈自己对科研单位里面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关系的看法。 首先,笔者要明确说明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获得资助。但是,为什么有的网民会对工程技术人员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产生困惑和不解呢?这得从我们的科研文化说起。 《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说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受人统治。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例如,在科研单位里,“劳心”的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一般处在首位,而“劳力”的技......阅读全文

印度科学家不满年度科研预算草案

印度总理Manmohan Singh。图片来源:Eric Miller/World Economic Forum   印度宣布的火星项目处女秀并没有让该国的科学家们感到欢欣鼓舞,他们无不对一份新的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及的研究开支增幅感到失望。  3月16日,由财政部长Pranab Muk

中国科学报:作科研的放弃与坚守

  最近,饶毅辞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职务终获批准,将于今年9月卸任,北京大学此时也正在向全球科学界招聘新一任的院长。对于辞去行政职务,饶毅表示:“与有些人认为行政在中国万能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虽然有些事情需要有行政职务来做,有些事情会因为没有行政职务才可以做得更好。”显然,他这里指的是科学研

美国《科学》杂志到大连化物所采访科研人员

  4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国际合作与运营副总监吴若蕾及记者一行,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对李灿院士、杨学明院士和刘中民研究员进行专访。   采访前,科技处相关人员向来宾介绍了大连化物所基本情况。随后,来访记者在各受访科技人员的实验室进行了实地交流与采访。李灿院士、杨学明院士和刘中民研究

王元丰:科学发展挑战人类科研能力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科学知识迅猛增长主要由于下面三个方面因素的推动:1.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促使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此外,传统学科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孕育出许多新学科生长点。2.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进步。

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

  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  科研活动的主体是人,保障科学家就是保护科研生产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激发和释放科研队伍的创造力。对此,刚刚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准对焦、激励到人,可谓抓住了关键,在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上迈出了意义

细说未来科研流行新工具:科学无人机

  “暴风雨”无人机——翼展3.2米,巡航速度75节——被设计用来在风暴中飞行。然而今年3月,在针对一个新项目的测试中,它却被安排在蔚蓝平静的天空中飞行。在地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C Boulder)博士生Maciej Stachura正在敲击一台平板电脑,为的是在手控起飞后,向飞机

英国科学家忧虑政府削减科研经费

  据《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的科研人员对政府可能为减少预算赤字而削减科研经费感到忧心忡忡。经费削减细节将在10月20日政府“综合支出审查报告”中公布。  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大臣文思•凯布尔在近日的一次演讲中高度肯定了科学的作用,但他没有透露削减科研经费的细节。他说:“我想我已

杨卫为《科学》撰写社论谈中国科研诚信

  11月2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撰写的社论——《中国的科研诚信》(Research Integrity in China),以下为全文中文翻译:   中国的科研能力过去十来年大幅增长,正在重塑着全球科研图景。但是,快速增长的科研能力并不必然意味着科研文化

於亚萍:加快科研仪器科学配置和共享

  我今年带来2个新提案,都是围绕创新的。”1月21日下午,江苏省政协委员、民进苏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於亚萍在报到现场向记者谈起了她的提案。她表示,科研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础,江苏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上出台各类政策,实施各类项目,财政资金引导购买科研仪器设备,有力支撑了各类创新科研项目的实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诊室报到的经历。他坦言,好在自己的健康警钟早早敲响,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科研工作者仍在牺牲健康,以换

英美科学家批评大学重科研轻教学

  科学研究已经渗透于今天的大学之中,在研究与教学之间是很难划清界限的。大学中的研究,也需要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与教学做基石。若削弱这样的基石,那无疑是蛮干,因为现代的研究型大学就建立在学生的潜能活力与观念之上。  1月12日的《自然》和1月14日的《科学》两个顶尖杂志,分别刊登了两

手机如何帮助科学家66地搞科研?

  如今人们生活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智能手机的诞生也造就了很多低头一族,很多人认为手机在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比如正常的交流等,然而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也会经常利用手机来“搞事情”,在手机的帮助下他们也获得了多种研究成果,本文中

雷鸣:科研设施要解决最重要科学问题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研究人员在做实验。  被誉为“国之利器”、全球目前首家综合性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最近刚通过国家验收。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简称“上海设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家的目光。  当媒体习惯性地将它与另一个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进行类比时,该设施负

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何体现?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怎样理解科学精神,它包含哪些内容?   王建国:要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学的内涵。科学,不单单是指科

多位顶尖科学家热议科研经费资助体系与科学创新

   近10年来,中国的R&D经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科研产出也令人瞩目,据英国皇家学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至2008年,中国科学论文的发文量占世界科学论文发文总量的10%,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2012年,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

美科学院发布建立科研新监管框架报告

  近日,美国科学院发布了《优化国家学术研究投入:建立21世纪新监管框架》的最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参议院要求,美国科学院于2014年底成立了“联邦研究法规和汇报要求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后编写了该报告。   报告重点剖析美国科技界关注的项目申报及进展汇报、研究活动合规

科研经费改革-科学家不再当“会计”了

   “汪颖老师,您好!报账已办理,支出项目为:20202980139。支出内容为:赴北京差旅费报销,金额3671元,凭证编号为:02536,打入您尾号为2878卡中,请查收。如有疑问,请与单位报账员联系。”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汪颖近日收到的一条短信,短信由华中师范大学财务处自主研发的短信服

中青报:科研时间争夺战科学家屡屡败北

  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刘教授多年前留学日本时,曾有过一段不适应期。  到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办事,按照国内的惯例,他一开口就叫对方老师,却屡屡被同学纠正,“你为什么要叫他老师呢?他只是做服务的,不是老师,他不会干扰你的工作,也不会给你布置任务。”  回到国内,刘教授更多的是需要记住一些与“这

欧盟科研投资巨大-严格经费审批服务科学研究

   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家大业大,但在各类经费使用方面却规章制度明确,而且从头管到底,不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减少浪费,也从各个环节堵塞可能产生的腐败和欺诈行为。  欧盟经费的审计工作始于1975年,由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洲审计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审计欧盟及其所属机构的账务以及财政收

《自然》:年轻科学家讲述科研生活中的挫折

Eddie López-Honorato说:“当你没有经费时,会感觉到压力。当你有了经费时,同样会压力重重。”  Martin Tingley有点想放弃。那是2014年的深秋,他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一年多。在看望完波士顿的妻子后,Tingley正驱车回家,而这要花费他8个小时。Ti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建筑主体完工

  据广州市南沙区政府28日消息,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力学所广天院一期N-4总装总测厂房、智能院一期科研基地N-8科研楼主体已正式完工。作为首批完成主体建设的科研建筑,这两个项目领跑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将在准备就绪后正式投入科研创新使用。  据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介绍,力学所广天院一期N

光明日报:原创性科研仪器-科学之利器

  11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说:“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年初,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这一重要发现

科学评价,给科研人员一片“静”土

今年7月18日至2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46届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年会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副研究员陈绍示,研究员冯如勇、博士生马平川与合作者的论文获得本年度年会唯一的“杰出论文奖”。 这是继我国10年前数学院研究员、常务副院长高小山及其合作者摘此荣誉之

女科学家与青年学子共话科研人生

近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主办的2018年“女科学家走基层——贵州行”报告会在贵州大学举行。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在致辞中表示,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其中,约占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40%的女科技工作者、女科学家,是我国科技事业

【中国科学报】让内审成为科研管理的臂膀

  “审计就是找茬儿。”这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副所长、纪委书记何宏平主抓该所内部审计工作之初,一些科研人员的看法。“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感觉压力很大,怕得罪科学家,将来会影响自己的岗位竞聘。”何宏平说。  然而,这一切近几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2012年开始,地化所探索以内部审计

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启动

近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在青岛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研制一种更先进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可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海观测,帮助我国加快实现“透明海洋”、更好开发利用海洋的目标。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岛

【中国科学报】科研人员时间从哪儿省

  无论是在科研院所还是在高校,加班加点地工作已经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常态。即便如此,还是会经常听到他们抱怨时间不够用。“科研人员的时间去哪儿了”,最近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很多公众也在质疑“为什么科研人员这么累,却没有多少成果”。  近年来,各类评价评审占用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宝贵时间。中科院科技政

科学评价,给科研人员一片“静”土

  今年7月18日至2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46届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年会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副研究员陈绍示,研究员冯如勇、博士生马平川与合作者的论文获得本年度年会唯一的“杰出论文奖”。  这是继我国10年前数学院研究员、常务副院长高小山及其合作者摘此荣誉之后的

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启动

  近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在青岛正式启动。该项目将研制一种更先进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可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海观测,帮助我国加快实现“透明海洋”、更好开发利用海洋的目标。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

《科学》调查:自掏腰包做科研大有人在

  尽管学术研究主要由研究经费资助,但是像教师和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一样,科学家有时也会自掏腰包去支付部分与工作相关的花费,比如会议旅行或是开放获取文章。然而,却无人知晓有多少私人资金被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现在有两名科学家试图算一算账。  在《科学》杂志网站的SciSpends栏目进行的一项调查中,英国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