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花粉性状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孢粉形态学作为广义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植物高等级分类阶元的一个重要依据。大量花粉形态数据的不断累积,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态性状重新审视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统演化关系成为可能。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和李德铢带领的研究团队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于蔷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对该支系所有4个目47科中的45科169个代表属21个花粉形态性状进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该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发表于《密苏里植物年报》。 团队研究表明,花粉形状和大小、外萌发孔形状和位置、覆盖层纹饰等性状在非固氮支系中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部分花粉性状呈现出明显的演化趋势,包括萌发孔数目增多、萌发孔位置由沿赤道向球面分布演化、外萌发孔形状由沟状向孔状演化、覆盖层纹饰由简单向复杂演化。花粉形态性状具重要分类意义,例如,环纹(......阅读全文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花粉性状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孢粉形态学作为广义形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植物高等级分类阶元的一个重要依据。大量花粉形态数据的不断累积,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态性状重新审视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统演化关系成为可能。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和李德铢带领的研究团队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教

昆明植物所合作在被子植物花粉性状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二十多年来,通过DNA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推断生物演化关系已经成为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APG系统为探索被子植物演化提供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二百多年前花粉形态学就已作为分类学研究的证据,至今已形成可观的数据积累,使得利用花粉形态性状重新审视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成为可

被子植物花粉性状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团队,基于被子植物基部真双子叶类群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利用叶绿体基因片段matK和rbcL构建该类群属级水平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对该类群4目13科196属20个花粉形态性状进行了演化重建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密苏里植物年报》。  该研究通过大

研究团队在被子植物唇形分支花粉性状演化研究中获进展

  被子植物的花粉具有多样性且携带信息,在植物生活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理想材料。孢子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是孢粉学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生态学、古生物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农学、林学乃至医学等研究中。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利用花粉性状寻找

昆明植物所白珠树族叶表皮微形态演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王红,副研究员陆露长期以来对环太平洋分布的杜鹃花科白珠树族(Gaultherieae)的分类、系统学开展了系列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类群生物地理和适应性进化,近来,研究团队与云南大学教授王跃华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银环开展了白珠树族叶表皮微形态研究。白珠树

昆明植物所等在异型与同型花柱演化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异型花柱(heterostyly)一直被认为是植物繁育系统最经典的研究模式。为了实现高效的繁育功能,异型花柱植物巧妙地组合了雌雄器官的空间布置和生理亲和性,将动物介导的花粉散布过程优化到极致。1877年,达尔文发表《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时就介绍了“异型花柱”植物拥有的这一奇特而优

昆明植物所解析列当科寄生植物基因组演化历史获进展

 植物寄生习性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自养植物演化而来的寄生植物,从起初仅从寄主获取一些水分和矿物营养作为补充的兼性半寄生植物,成为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专性寄生植物,再逐渐演化到完全丢失光合作用能力的全寄生植物。被子植物中已知有12或13次独立起源的寄生植物支系,其中大部分支系中半寄生物种已灭绝

昆明植物所羊肚菌物种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羊肚菌是珍稀名贵的食用和药用真菌,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干品价格高达2000元/kg。由于该属物种形态特征高度可塑,仅靠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基本无法辨别物种。过去我国报道的新分类单元仅5个,且种间区别不易界定。该属个别种有望实现商业化栽培,但尚无可靠的物种识别标准或物种DNA条形码,也无准确的科学名

昆明植物所种子可漂浮苏铁的演化历史研究中获新进展

  扩散如何影响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由扩散能力较强的媒介(如鸟类,风、洋流)介导的长距离扩散也被认为是岛屿植物区系演化、以及很多近缘植物类群间断分布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洋流作为自然界中最大规模的水体运动,不仅可以促进不同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

昆明植物所召开全所研究员会议

  为了认真落实和贯彻中国科学院党组确定的“创新2020”实施方案,确保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12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了全所研究员会议,并就《昆明植物所“创新2020”研究系统组织管理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本次会议有22位研究员和部分青年科研

昆明植物所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进展

  环吡酮胺(ciclopirox,CPX)作为广谱抗真菌药,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并显示出重要的抗肿瘤药物成药潜力。机制研究显示,CPX 抗肿瘤作用与细胞内多个重要信号通路,如 mTOR、wnt 等,以及螯合细胞内 Fe2+ 离子从而抑制 Fe2+ 依赖的核苷酸还原

昆明植物所国产块菌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块菌在商业贸易上称为“松露”。块菌是稀缺的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不可取代的生态价值,且由于其味特殊、价甚钻石,被誉为“厨房里黑钻石”、“上帝的食物”,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奇珍异馐。   近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及重要方向

昆明植物所寄生植物水平基因转移研究取得进展

  新基因对物种的起源、演化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而水平基因转移作为物种引入新基因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发生规模和生物学意义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中都研究得较为深入。在高等植物中,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植物中的细胞器之间,而对发生在基因组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报道很少,对其生物学意义的认识也更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朱鹮群体演化历程

  1月11日,《当代生物学》以The Genomic Footprints of the Fall and Recovery of the Crested ibis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国捷课题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该工作将57份博物馆

不分中外-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97万采购质谱等仪器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OITC-G200240665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企业信息国重室仪器采购设备2020年购置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297.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包号货物名称数量(台/套)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采购预算(万元)1GC-MS气质联用仪三重四级杆质

昆明植物所兜兰属研究取得新进展

  花形奇特、色彩艳丽但极度濒危的兜兰属 (Paphiopedilum) 植物全世界共有85种,中国是兜兰属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有29种,占全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兜兰属中许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受经济利益驱使而被过度采挖,导致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一些种类已濒临灭绝。20

昆明植物所等在沉香研究中取得进展

  沉香是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含有树脂的心材,是“沉檀龙麝”四大香药之一,其在阿昌族、傣族、德昂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医药中也有应用。沉香提取物(AQUILARIAE LI

植物花粉形态观察研究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表面的细微形态的科学称为微形态学。微形态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从植物体茎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排列、外层细胞壁的突起到叶片表皮毛、气孔器、腺体的结构和形态以及果实、种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细结构,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态与结构的学科称为孢粉学。孢粉学的发展对现代植物分

植物花粉形态观察研究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表面的细微形态的科学称为微形态学。微形态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从植物体茎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排列、外层细胞壁的突起到叶片表皮毛、气孔器、腺体的结构和形态以及果实、种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细结构,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态与结构的学科称为孢粉学。孢粉学的发展对现代植物

植物花粉形态观察研究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表面的细微形态的科学称为微形态学。微形态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从植物体茎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排列、外层细胞壁的突起到叶片表皮毛、气孔器、腺体的结构和形态以及果实、种子和花粉表面的枯细结构,其中研究植物花粉形态与结构的学科称为孢粉学。孢粉学的发展对现代植物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黄俊潮研究组在食用小球藻合成和积累类胡萝卜素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天然色素之一,β-胡萝卜素是动物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玉米黄素与叶黄素是眼睛视网膜黄斑色素。在人类

研究发现紫外辐射影响高山植物花部特征演化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婵在导师杨永平和段元文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紫外UV-B辐射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花部特征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植物的花部特征多样性和演化通常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选择压力共同决定。在众多的非生物因

昆明植物所拖鞋兰菌根研究取得新进展

  兰科菌根在兰科植物的进化和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年国际菌根研究的热点。在同属于兰科杓兰亚科(Cypripedioideae)园艺学上,兜兰属(Paphiopedilum)和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统称为拖鞋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全部种类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

昆明植物所高等真菌色素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在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近年来致力于高等真菌色素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8月9日,受英国皇家化学会综述期刊《天然产物报告》(Natural Product Re

昆明植物所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研究获进展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等症状。早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血清ALP和GGT水平升高,病情加重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

-昆明植物所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铂类药物是治疗包括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同时肿瘤病人容易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   针对铂类药物存在的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艳研究员课题组

昆明植物所PPAP类天然产物研究获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类群植物化学及功能研究团队许刚研究组长期从事天然多环多异戊烯基取代酰基间苯三酚类天然产物(简称PPAP)的研究工作,先后对近20种藤黄科植物中的PPAP类成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相关成果在Org. Lett., Chem. Comm

研究揭示竹子茎秆快速生长的遗传机制

  演化创新(evolutionary innovation)贯穿于整个生命之树(Tree of Life),如被子植物的花和鸟类的羽毛分别为植物和鸟类开拓和适应新的生态位提供了重要前提,其如何产生是演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新基因是演化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几

昆明植物所等在植物开花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响应季节变化的开花时间是通过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光周期)的感知来完成的。在拟南芥中,长日照条件诱导开花启动因子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来加速植物开花。光周期条件对FT的激活主要依赖于转录因子CONSTANS(CO)的活性,对CO的转录水平、蛋白质稳定性以及生物钟的调控

昆明植物所植物腺毛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功能研究获进展

   腺毛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胁迫而演化出来的特殊结构,其广泛分布于陆地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植物腺毛是合成和贮存各种类型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细胞工厂”),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功能,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