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与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洪冰课题组与阿根廷和日本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近日在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提出证据表明,当来自高北纬度巨量的融冰洪水倾泻入北大西洋,导致大西洋经向倒转环流(AMOC)的运转变慢甚至停止,致使地球系统能量重新分配,北半球变冷而南半球变暖,出现一个正相的半球热梯度或半球间温度反差(TCBH),它使得地球的热带辐合带(ITCZ)和南半球西风带(SWW)的平均纬度位置向地球的南极方向移动,起源于南半球的印度洋夏季风(ISM)的强度也同时变弱(图1)。 上述变化过程显......阅读全文

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237.shtm

南半球与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

南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长期以来古气候学界一直存在一个未解的谜题,即为什么在一段较长的冷期之后,迅速地以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为结束,而后又再次重复变化?这种冷暖转变的过程机制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的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

重大地质历史灾变后-地球气候系统会自我修复

   为什么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一段较长的冷期后,便迅速经历一个相对较短的气候变暖期,随后又再次重复?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这种冷暖转变的背景时发现,这涉及到南北两个半球气候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问题。  该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研

南半球生态恢复速度是北半球两倍

  在11月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新刊的首期内容中,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植物叶子化石上所表现出的昆虫破坏情况,发现在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发生后,南半球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是北半球的两倍。该研究为大灭绝后的生态效应及其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  造成恐龙大灭绝的事件被认为是由大约

大气所揭示不同纬度火山对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火山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自然因子,在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火山爆发后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进入平流层低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冷却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注意到火山爆发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具有紧密的统计关系。厄尔尼诺是气候内部变率最重要的模态之一,它能

地球不断升温将导致全球风雨带逐渐北移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类活动使地球升温不断加剧,同时也让地球风雨带逐渐北移。中东、美洲西部以及亚马逊地区遭受干旱而亚洲季风气候带以及非洲赤道地带则会更为潮湿。   研究作者的预测是基于15000年前使地球结束末次冰期的地球增温现象。北大西洋逐渐使北冰洋海冰融化,而彼

研究中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降雨变化及驱动机制获进展

  热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该地区的降雨变化不仅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对全球水文循环和能量平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变暖,北半球热带地区的降雨呈下降趋势,但其原因到底是自然变化(如火山喷发、内部海气涛动)还是人类活动(如硫酸盐气溶胶和温

科学家警告,热带地区是甲型H1N1流感变异的热点地区

  流感病毒全年在热带地区传播,但是该地区常常被忽视   科学家警告说,甲型H1N1流感病毒突变或重组变成一个更致命的病毒的情况最可能发生在热带国家。   流感病毒全年在热带地区传播,但是该地区常常被忽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北半球和南半球温带地区的季节性流感上。   去年发表的论文提供了证

研究揭示早中二叠世大火成岩省引发华北板块干旱化

  早二叠世至中二叠世,地球经历了距今最近的一次由冰室期到温室期的转变。期间,大气CO2浓度由~200 ppmv增加至~800 ppmv,海水增温近10℃,南半球的大规模冰川逐渐消融,低纬热带雨林大幅萎缩,海洋生物多次小规模灭绝。多数研究认为,该时期全球增温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的大气CO2浓度增加有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风能资源分布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人员12月11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将对全球风能资源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下一世纪北半球许多地区的风能资源可能会减少,南半球一些地区的风能资源会急剧增加。而风能利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全球首个聚焦于气候变化对风能资源影

海洋大气突然调整是海南水灾重要原因

  10月初,受弱冷空气和南海辐合带共同影响,海南省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暴雨(日降雨量≥100毫米)天气过程,截至10日晚,强降雨造成该省16个市县、202个乡镇(街道)受灾,273.8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91.4亿元人民币。  海南省出现此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

研究称气候变暖对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更大

  近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课题组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吴召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全球陆地整体自1900年至今在不断变暖,累积变暖最剧烈的区域是北半球中纬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该区域近几十年增温速率达到了每10年0.4摄氏度。该项成果已在《自然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的热量,致使海洋热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对周边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研究人员称全球变暖导致风雨带北移-间或向南逆转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全球持续变暖的情况下,地球上的风雨带向北推移,这可能致使中东、美国西部和亚马逊河流域等地区更为干燥少雨,同时使得亚洲季风带和非洲的赤道地带更加多雨。该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历

大气所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响应研究获进展

  火山喷发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缪家鹏、副研究员王涛等科研人员,结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和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强火山喷发后太平洋沃克环流的响应。研究发现,热带强火山喷发后的一年里,太平洋沃克环流显著减弱。  太平洋沃克环流是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大

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杂志》上。  观测集合平均在1958-20

美研究显示全球大湖在变暖

  美国航天局的最新研究显示,过去25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主要大湖的水温在逐渐升高。  美国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月刊上介绍说,他们利用卫星数据分析了全球167个大湖的夏

甲型流感病毒的特性

  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季节性  同许多其它的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相似,流感也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它在夏季的发病率较低,冬季的发病率较高,但在某些地方这种病毒一

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响应机制获揭示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杜岩团队揭示了热带太平洋降水和海表盐度对类厄尔尼诺型海温增暖的响应以及海洋动力过程在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变化中的调制作用。相关研究由孙启伟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Journal of Climate。 海洋表面盐度作为“海洋

世界气象组织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至明年4月

  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报告,目前的厄尔尼诺事件预计将至少持续到2024年4月,会对天气模式产生影响并导致陆地和海洋温度进一步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8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最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中旬,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温度等大气和海洋指标符合厄尔尼诺特征。厄尔尼诺在

最新研究揭示印度洋超级正IOD影响江南伏秋重旱新机制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卫强团队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科学家,研究揭示超强正印度洋偶极子(IOD)和中部(CP)型厄尔尼诺事件共同加剧2019年伏秋季节江南极端干旱。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2019年伏秋季节(8~10月),长江

研究揭示海温对20世纪全球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充沛,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该区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球季风区通常被划分为六个子季风区,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风区、北非季风区和亚洲季风区,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风区、南非季风区和澳洲季风区。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对水循环有重要影响,理解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魏科:警惕“大气河”天气现象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缩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冰面积本该恢复的冬季,海冰面积也在减少。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大气河”的强大风暴在冬季越来越多地到达北极,阻碍了海冰的恢复,特别是在挪威和俄罗斯北部海岸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因“大气河”因素导致的冬季海冰减少

警惕“大气河”天气现象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缩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冰面积本该恢复的冬季,海冰面积也在减少。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大气河”的强大风暴在冬季越来越多地到达北极,阻碍了海冰的恢复,特别是在挪威和俄罗斯北部海岸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因“大气河”因素导致的冬季海冰减少占这

A型流感病毒的病毒特性

  1、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2、季节性  同许多其它的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相似,流感也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它在夏季的发病率较低,冬季的发病率较高,但在某些地方这

《自然》论文:温室气体排放驱动海洋暖化或致强热带气旋提前发生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中国学者领导完成的气候科学研究论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强热带气旋似乎每10年会提早三天发生,这种季节性转变可能与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驱动的海洋暖化有关。该论文介绍,强热带气旋是指最大风速超过110节(每小时203.7千米)的热带气旋,属于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难

日全食登场南半球

这是7月11日在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拍摄的日食景观。  这是7月11日在智利瓦尔帕莱索的海边拍摄的日食。  7月11日,南半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观看到日全食景观。本次日食的全食带西起南太平洋,穿过包括复活节岛在内的一些岛屿后,结束于南美洲智利与阿根廷南端。全食带整体位于南半球,且

薄荷的分布范围

  最早期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及西亚洲一带盛产。现时主要产地为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巴尔干半岛等,而中国大部分地方如云南、江苏、浙江、江西等都有出产。  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中国是薄荷油、薄荷脑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于世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少数见于南半球。

薄荷的分布范围

  最早期于欧洲地中海地区及西亚洲一带盛产。现时主要产地为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巴尔干半岛等,而中国大部分地方如云南、江苏、浙江、江西等都有出产。  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中国是薄荷油、薄荷脑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于世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少数见于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