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动脉狭窄或能提示栓塞性卒中的发生?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动脉轻度狭窄可能是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患者的高危特征。这项研究的简报发布在Stroke杂志上。 研究背景与目的 EUSU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7%(9%-25%)。血管成像用于评估除狭窄程度以外的颈动脉斑块特征,这对卒中风险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斑块出血、脂质坏死核、薄的或者破裂的纤维帽、无症状脑梗死、进展、不规则或溃疡、(斑块)透声度、新血管再生、炎症,大型阈旁低回声区,斑块容量变大,微栓子信号,脑血管储备能力损伤等。具有高危斑块的ESUS患者可能会从预防卒中的特定干预手段中获益。近四成ESUS患者发现了同侧颈动脉轻度狭窄,即为斑块处管腔狭窄<50%,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来源之一。为了探讨ESUS伴高危轻度颈动脉狭窄的频率,进行了如下研究。 研究回顾 本研究为一项Meta分析,对Pubmed和Ovid-Embase数据库中有关ESUS的颈动脉斑块成像特征的研究进行检索,并分析了......阅读全文

简述肾动脉粥样栓塞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

关于肾动脉粥样栓塞的检查诊断介绍

  1、检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患者多有脂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患者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液流变

关于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预后介绍

  主要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参见"动脉粥样硬化")和避免应用收缩血管的药物。患肢应防止受冷,但不要烘热或晒太阳;不要两腿交叉而坐,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和干燥;及时剪去趾甲,但不要剪得太靠近皮肤;不要穿太紧的鞋、袜,更不能赤脚走路;及时治疗鸡眼和胼底,避免损伤,每周自我检查患足有无皲裂和伤口等,并及时局

关于老年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介

  间歇性跛性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症状。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系指周围的大、中动脉由于阻塞性粥样硬化病变而致肢体血供受阻,表现为肢体缺血症状,阻塞性病变的发展使动脉管腔逐渐狭窄而致闭塞,也可因斑块内出血或表面血栓形成而突然堵塞。

关于老年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简称ASO)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9.9%,在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次接受治疗,已成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间歇性跛性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症状。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系指周围的大、中动脉由于阻塞性粥样硬化病变而致肢体血供受阻,表现为肢体缺血症

老年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描述

  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肢体缺血性改变。主要累及下肢动脉,上肢动脉较少见。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小于50岁者患病率占1%,60—70岁为7.3%,>70可高达27.1%,南新明显高于女性(6—9:1),常在轻伤后引起进行性坏死而需要截肢,是一种值得临床忠实的疾病

老年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引起管壁纤维化和钙化,最后导致管前狭窄甚至闭塞;也可因斑块内出血或其表面血栓形成而突然阻塞。闭塞部位以髂总动脉胫前动脉常见。其缺血程度取决于闭塞部位、数目、病变发展速度及侧支循环的供血能力。如动脉主干狭窄进展较慢,侧支循环虽不能完全代偿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信息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简介

  肾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但亦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未必平行,临床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除了一些病人有微量蛋白尿外,很少有其他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发生动脉栓塞,表现为肾功能不全,在应激状态下甚至发展为尿毒症。此症可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如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LDL-C是以非氧化状态存在,非氧化的LDL-C并不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壁像稀粥样的改变),最新版的《内科学》已明确阐述LDL-C被氧化成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这些氧化了的LDL-C才会沉积在血管内壁,导致粥样硬化。如果把LDL-C看成是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一般检查  患者常有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2.X线检查  主动脉粥样硬化者可见主动脉伸长、扩张和扭曲,有时可见钙质沉着。  3.动脉造影  可显示四肢动脉、肾动脉与冠状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部

动脉粥样硬化调控新机制揭示

  在各类心血管疾病中,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最为严重。记者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获悉,该中心张令强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报道了酪蛋白激酶2相互作用蛋白1(CKIP-1)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及分子机制,为探索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防治新思路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分析介绍

  1.吸烟  吸烟增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戒烟能在数月内使增加的冠状动脉事件风险下降,并使风险在3~5年后下降至从未吸烟人群的水平。医生应询问患者吸烟状况,必要时予以戒烟药物帮助患者戒烟。  2.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均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因

关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介

  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  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也叫粥样硬化。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的介绍

  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

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被发现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病人内源性胰岛素过高,同样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博士张晔和该科主任曾春雨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3年多的研究,发现了新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为临床防止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欧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聚焦HDL)

  目前众多证据,包括动物实验、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临床血脂检测、流行病学研究、大规模临床降胆固醇治疗试验等,都支持LDL-C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人们不禁问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否成为临床血脂干预的另一个主要靶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HDL-C每升高1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性斑块。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检查

  血液血检查:患者常有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伸长、扩张和扭曲,有时可见钙质沉着。  动脉造影:可显示四肢动脉、肾动脉与冠状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部位及范围。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多由脂肪代谢紊乱、神经血管功能失调引起。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也叫粥样硬化闭塞症。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补体激活剂,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超敏C反应蛋白可激活补体。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及方法

  评估方法包括无创性检测[TCD/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MRI/MRA、CT/CTA/CT灌注成像(CTP)]和有创性检测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祥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  (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

关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分析

  1.地域  我国的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和性别差异。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北方人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南方人。原因可能是北方人饮酒更多、抽烟也更多,有糖尿病、卒中史、脑梗死史、心脏病的比例更高,体块指数更大。  2.危险因素  在大于45岁的人群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脑动脉粥

纳米免疫疗法有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因斑块形成引发的动脉缓慢和进行性变窄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的动脉斑块主要是通过血管壁中白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局部增殖形成,同时还会伴随细胞代谢的相关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在于富含脂肪的沉积物(称

手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介绍

  (1)脑供血动脉支架成形术 1985年颅内动脉狭窄的颅内外搭桥外科治疗被证明对预防卒中复发无效。2005年发表的WASID试验及其亚组分析显示,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条件下,某些人群卒中复发率非常高,如颅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1年内相关区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23%。这些结果

牙齿脱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联系

  日本的研究人员对于牙齿脱落与动脉粥样硬化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两种疾病之间不仅存在联系,同时,在同样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当中,不同性别患者的牙齿健康状况亦有不同。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口腔疾病有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然而,关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一点仍然存在争

简述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目前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尚有分歧,1978年我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提出如下的诊断标准。  (1)年龄45岁以上。  (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  (3)有全身动脉硬化的旁证:如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或主动脉弓增宽及颈动脉或桡动脉触之较硬,以及冠心病等。  (4)

游离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现大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各种危险因素都是最终作用于损伤的内皮细胞,动脉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损伤内膜形成炎症——纤维反应增生的结果。游离脂肪酸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损伤。

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等。由于脂类物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因此需要与一些被叫做载脂蛋白的蛋白质结合以后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并在血液循环中转运。正常人的血脂通常处于一个较恒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血脂中某些成分过高或过低都将对人体的代谢和健康产生"无声

白介素6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炎症标记物。其中,IL-6的预测能力最强。    研究指出了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而炎症反应的循环标志物则可以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