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蕨类植物古多倍化事件和基因保留历史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藓类植物经历过多少次此类大规模的基因加倍事件,每次加倍事件后基因的保留和丢失呈现何种特征,是植物基因组演化研究领域亟待厘清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道远团队联合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建华、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Melvin Oliver,通过拼装和整合近30种苔藓植物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使用649个单拷贝同源基因家族构建高质量的苔藓演化图谱。 研究人员对5035个多基因的基因家族的进化树进行大规模演化组学(Phylogenomic)分析,发现和定位模式苔藓植物中四次古老的大规......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蕨类植物古多倍化事件和基因保留历史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

研究揭示水龙骨目的早期演化历史

  石松类(如鳞木类)、早期蕨类(如枝蕨类)和前裸子植物(如古羊齿类)建立了最早的陆地森林植被,主导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达亿万年,是古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也是中生代植食性恐龙的重要食物来源。蕨类植物是植物大尺度宏演化过程的关键类群,也是古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直接见证者。蕨类植物至今仍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

沈树忠:读懂地球演化的历史

地质遗产是记录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的遗迹地,研究地质遗产对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今天的地球生态环境,理解和践行“双碳”战略,有着积极意义 10月26日,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等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什么是地质遗产?这是记录地球演化和地

研究揭示苔藓植物古多倍化历史及重复基因保留特征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

植物所揭示丁香属全基因组、演化历史及花香形成机制

  丁香属为温带起源的木本芳香植物,是木犀科(Oleaceae)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全属30余种(变种),除3种在巴尔干半岛和北海道分布以外,其余在中国均有野生分布。作为观赏植物,丁香拥有约1400年的栽培历史和约200年的育种历史,其药用功能的开发和芳香精油的利用由来已久。然而,丁香属全基因组信息的

首个蕨类植物基因组测序完成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植物种群之一,也是仅有的没有完成基因组测序的主要植物种群。2018年7月18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植物》期刊上发表了其完成蕨类植物基因组测序的结果。 蕨类植物的基因组较大,可以拥有多达720对染色体,包含多达1480亿个碱基对的DNA序列(Gb)。相比之

蕨类植物鉴定实验——蕨类植物鉴定

实验材料石松标本卷柏(或中华卷柏)腊叶标本石松茎横切片石松卷柏抱子叶穗纵切片问荆(或节节草)新鲜叶片(或腊叶标本)蕨腊叶标本蕨地下茎横切片蕨孢子囊群水封 片(或永久封片)蕨原叶体装片常见蕨类植物的标本仪器、耗材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瓶实验步骤(一)石松亚门 Lycophyt

抗生素的定义及演化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等。后来,人们进一步完善了抗生素的定义,即:由某些微生

昆明植物所解析列当科寄生植物基因组演化历史获进展

 植物寄生习性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自养植物演化而来的寄生植物,从起初仅从寄主获取一些水分和矿物营养作为补充的兼性半寄生植物,成为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专性寄生植物,再逐渐演化到完全丢失光合作用能力的全寄生植物。被子植物中已知有12或13次独立起源的寄生植物支系,其中大部分支系中半寄生物种已灭绝

还原历史的脉络-讲述生物演化的壮丽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头骨(标本模型),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90周年纪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这枚头骨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一本“十月怀胎

研究解析簕杜鹃的演化历史和花色密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解析了簕杜鹃的演化历史,揭示了甜菜碱合成通路参与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簕杜鹃花色形成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研究簕杜鹃重要观赏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  簕杜鹃又名三角梅,具有重要的园艺、生态

蕨类植物鉴定实验——其他常见蕨类植物鉴定

实验材料石松标本卷柏(或中华卷柏)腊叶标本石松茎横切片石松卷柏孢子叶穗纵切片问荆(或节节草)新鲜叶片(或腊叶标本)蕨腊叶标本蕨地下茎横切片蕨孢子囊群水封 片(或永久封片)蕨原叶体装片常见蕨类植物的标本仪器、耗材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培养皿吸水纸实验步骤(四)其他常见蕨类植物的观察另外观察槐

基因组研究揭示金丝猴演化历史-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结合功能实验和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灵长类植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并阐明了金丝猴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该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2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金丝猴又称仰鼻猴,是一群濒

基因的历史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

“接棒”老科学家-他破译植物演化历史“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彩云之南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十年,云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从第24位跃升到第18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其中,一大批由科技创新支撑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持

科研人员揭示“雪线精灵”绢蝶的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433.shtm绢蝶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蝴蝶,以其翅膀形状酷似半透明的薄绢而得名。为了厘清绢蝶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历史,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鹏与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厚帅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5亿年前化石揭示水母科演化历史

爱登堡化石的艺术重构 图片来自:Frances Dunn英国科学家描述了一个早期刺胞动物(代表动物包括水母)形体构型已经固定下来的新化石,比之前认为形体构型开始固定的时间早了数千万年。这个刺胞动物化石以大卫;爱登堡的名字命名,它或能帮助揭开该种群的演化历史。相关研究7月25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古DNA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付巧妹科研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合作,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群开展的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该成果北京时间3月18日在线发表于综合性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

蕨类植物鉴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实验材料 石松标本卷柏(或中华卷柏)腊叶标本石松茎横切片石松卷柏抱子叶穗纵切片问荆(或节节草)新鲜叶片(或腊叶标本)蕨腊叶标本蕨地下茎横切片蕨孢子囊群水封 片(或永久封片)蕨原叶体装片常见蕨类植物的标本仪器、耗材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瓶实验步骤 (一)石松亚

蕨类植物鉴定实验

实验材料:石松标本                                                                  卷柏(或中华卷柏)腊叶标本                                                              

发现重复基因剪接信号演化特点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孔祥银课题组张振国等人发现基因重复后基因剪接信号演化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基因新结构形成的影响,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杂志上。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基因重复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基因重复后,基

追上半人马天体-“读取”太阳系形成演化历史信息

  相比于常见的木星族彗星,由于半人马天体长期在柯伊伯带,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包含的物质更为原始,因此研究半人马天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太阳系的物质分布和演化。  在木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潜伏着数以万计由冰块和岩石组成的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偶尔会受到木星引力扰动的影响,被抛入太阳系内部,飞向

研究揭示地球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历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91.shtm

追上半人马天体“读取”太阳系形成演化历史信息

  在木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潜伏着数以万计由冰块和岩石组成的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偶尔会受到木星引力扰动的影响,被抛入太阳系内部,飞向太阳和地球。  这类小天体被认为是许多木星族彗星和近地彗星的来源,由于其同时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征,因此被命名为半人马天体。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基因检测历史漫谈

基因检测历史漫谈 

科学家提出解译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机制新思路

近日,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军胜课题组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副教授Thomas Stevens和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员Jan-Pieter Buylaert,在《地质学》发表题为“岁差控制26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的

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沉水植被历史演化模式研究取得进展

  大型水生植被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也是湖泊从“浊水态”到“清水态”修复过程中的核心修复目标之一。而科学地理解大型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退化的历史演化进程、规律和模式是确立水生植被修复目标及路径的重要前提,可为湖泊生态恢复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对我国东部平原湖泊历史时期大型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阐明天牛的演化历史

  天牛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昆虫。天牛和叶甲组成的叶甲总科,是鞘翅目(甲虫)中最丰富类群之一。中生代叶甲总科化石极其稀少,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记录缺失,学界对天牛及叶甲总科的起源和辐射时间仍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子数据和计算方法也给出了相差极大的结果。先前不同研究组分别基于

揭开蛇“毒”基因里演化的“秘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基于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银环蛇参考基因组,同时结合多组织转录组,对银环蛇毒素基因家族的构成进行了深入探索,并进一步解析了眼镜蛇科毒液中重要毒素成分之一——三指毒家族的演化。相关研究成果以《三指毒亚家族的新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分化》为题

历史将选择转基因

  摘要:1、转基因技术可通过人为操作改变受体生物的安全性。对农作物进行转基因改造,不仅可以保持它已有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潜力。2、国际上,经过安全性管理并经政府批准推广应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安全的。3、转基因技术争论,实质是不同国家之间科技竞争力之争,是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