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11月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征,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阅读全文

我国南极考察新站完成优化选址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近日,我国多名考察队员从南极难言岛顺利返回“雪龙”号,标志着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区域圆满完成南极考察新站优化选址任务。   据悉,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是本次考察队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至今,考察队已对罗斯海地区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规划。本次

我国南极考察史首次被披露

  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召开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黄岸)由国家海洋局、深圳广电集团等单位联合投资出品的30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目前正在深圳卫视热播。近日,该片在深圳举行了研讨会。《中国南极记忆》首次公开披露了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以及南极考察领

俄罗斯制定南极考察新战略

  作为在未来10年重申其在南极洲存在的一项斥资9.75亿美元的努力的一部分,俄罗斯正计划让5艘新的极地考察船下水。   根据一份在2020年之前重点开发南极地区的政府战略文件,莫斯科还将在那里重建5所考察站以及3所季节性基地。   这份文件确定了将改善对气候变化的监测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107.shtm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今天启航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6.shtm 10月26日和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255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第39次南

中国历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在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考察期间的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4.5摄氏度,所有队员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船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据悉,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

“雪龙2”回收第34次南极考察潜标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兹湾东侧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极考察时布放的潜标,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潜标。  这是“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极以来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潜标。潜标是物理海洋观测经常采用的一种定点长期观测方法,根据需要搭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以观测海洋的温度、盐

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

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抵沪在“雪龙”号前合影。  3月11日晚,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们随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凯旋抵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铁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前往码头迎接“雪龙”船靠港。自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集团已16次随中国科考队远征南极。在本次南极建设中完成了罗斯海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4月8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63天,圆满完成“一船三站”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安全完成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

我国将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2010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透露,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至2015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应用,提升极地考察站的保障能力。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11月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征,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

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乘“雪龙”船从上海启程

  自然资源部消息,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本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国外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近期,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调查者号”前往南极洲东部开展多项科学研究。  此次科学考察航行为期7周,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组成,将重点考察达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极底层水的流动路径,对气

中科院李英明博士参加南极POPs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11月29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

中国将首次运用科考机器人考察南极科学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将会出现两位特殊“考察队员”的身影——“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中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这两位智能机器人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

生态环境中心参加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明博士参加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于11月29日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极地科考项目“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本次科考将在第26次南极科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极地区大气、海水

选址工作长达5年-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历时165天,总航程达3.8万余海里,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21日返回上海。  本次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站具备“

第3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首次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30日上午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将首次在南极地区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准站。这将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相关数据。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我国将调试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及辅助设备,获取相关数据,并以基准站为基

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破冰开建

泰山站正在开工建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经过一周跋涉,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内陆队克服气温低、负载大、雪面软等诸多困难,日前顺利抵达泰山站建站地点,正式破冰开建。     据介绍,泰山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处于前往格罗夫山的分岔路口、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

我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进行高原选拔训练

1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南极内陆考察队员8月18日奔赴西藏,进行为期两周的高原选拔训练。这也是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赴西藏集训。 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计划于今年10月启程。在这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将继续对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这次选拔训练主要是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

澳科考队赴南极考察未知海床-欲解千万年气候变化之谜

  澳大利亚一支科考队1月4日从位于澳南端的霍巴特出发,前往南极考察因去年默茨冰川断裂而暴露的部分海床。  去年2月,南极洲默茨冰川因遭遇一座冰山撞击而发生崩裂,形成一座面积约2550平方公里的新冰山。据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通信、环境和水资源部下属的南极司首席科学家马丁·里德说,这次

雪龙2号携多项成果凯旋-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收官

5月7日上午,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于2020年11月10日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圆满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

南极特有昆虫“南极蠓”-基因很独特

  在寒冷的南极,竟然也有一种不会飞的蚊子“南极蠓”。科学家最新报告称,他们对“南极蠓”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组规模极小,这可能就是“南极蠓”能在南极生存的一个秘诀。   “南极蠓”是南极大陆上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昆虫,也是南极大陆特有的物种。虽然“南极蠓”体长只有2至6毫米,却能在极寒、干燥、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国家海洋局首发《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

  国家海洋局今天对外公开发布了《中国的南极事业》。这部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我国南极事业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介绍了我国依据南极条约体系要求,制定国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国内南极活动管理,有效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情况。  报告称,中国一贯支持《南极条约》

张青松:我的四次南极科考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从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算起,至今,国外开展极地考察已近14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两次国际极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国际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之外。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