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海西北陆缘峡谷形成演化及断层运动学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带领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峡谷形成演化和大陆架正断层演化过程方面分别取得创新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分别发表在《海洋地质》(Marine Geology)和《海洋和石油地质学》(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上。 海底峡谷是深水源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缘碎屑物质由陆至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海平面升降、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形成与储集的重要区域。发育在大陆架的正断层不仅影响着陆架的地貌形态和深水沉积盆地的沉积物积累,同时也有可能引发海洋地质灾害。南海西北陆缘发育有众多海底峡谷和陆架断层,了解这些峡谷的形成演化及断层运动学特征,能够有效揭示南海西北陆缘的沉积物运移规律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和二维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北部海底峡谷的地貌形态进行了详......阅读全文

日本发现海底大规模活断层可能引发大海啸

  东京大学日前宣布,在纪伊半岛近海的海沟内,发现了长约200公里的大规模海底活断层。  纪伊半岛是日本最大的半岛,从本州岛中部突出到太平洋中。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探测海底时获得的声波数据,在纪伊半岛南端的潮岬西侧海底,发现了这个海底活断层。  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

武汉岩土所深部开挖诱发断层滑移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深部岩石工程面临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工程灾害风险。深部能源开采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场扰动诱发工程区临近断层/结构面失稳滑动,从而导致诱发地震或结构面岩爆的情况屡有发生。研究地下工程开挖诱发断层滑动地震机理,一方面有益于该类型突发灾害的预测及防控,另一面能够验证实验室观测到

中科院边缘海地质实验室:为年轻人搭建创新舞台

地学界人大多知道,从事基础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如果实验室天天忙着赶论文、赚钱,学术水平一定上不去,基础研究决不是靠轰轰烈烈就能冲上去的。”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丘学林说,“地学基础研究做了几十年,也就是那么几十篇文章。”   “如果真正有几篇有分量的文章,

中科院边缘海地质实验室:为年轻人搭建创新舞台

   地学界人大多知道,从事基础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如果实验室天天忙着赶论文、赚钱,学术水平一定上不去,基础研究决不是靠轰轰烈烈就能冲上去的。”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丘学林说,“地学基础研究做了几十年,也就是那么几十篇文章。”  “如果真正有几篇有分量的文章,不仅能得到国际同行

我国成功回收“沉睡”时间最长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3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科研人员通过释放器将海底地震仪回收后,可从记录仪中读取相关数据。  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2月4日,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成功回收两年前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布放的一套海底

12月6日《科学》杂志精选

  梳理诵读困难的根源   得益于一项新的研究,针对人们争论了几十年的诵读困难的根本原因现在可能有了更好的解释。有诵读困难的人——估计占全世界人口的10%以上——在阅读、处置口语及最终学习上有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现实世界的声音被映射到内部音素——即能够对声音进行分类并帮助让它们能被解读的神经连接—

新化石破解达尔文“讨厌之谜”

19世纪早期古植物学研究发现,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垩纪(1.45亿~6600万年前)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这似乎与生物演化是渐进的进化论观点相悖,达尔文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称其为“讨厌之谜”。 4年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带领中美国际合作团队在内蒙古发现了新化石,进而证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云南地区发现了距今4.09亿年的基干四足动物化石,填补了基干四足动物早期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1千万年,为了纪念我国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这一化石被命名为 “

南海大洋钻探:南海海底两百万年前浊流激荡

  根海底岩芯样品中既有四十万年前的化石,又有两百万年前的化石,是“时空穿越”,还是另有内情?     “看,取出来了!”伴随着一阵欢呼声,2月1日凌晨,钻探船“决心号”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处获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长的岩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颠覆了南海‘安静’的形象,2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剧

大洋钻探:半世纪后迎来更大机遇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万米,大洋钻探计划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  展望未来,大洋钻探作为“航母”和“旗帜”的作用仍将继续,但是未来还有没有新意?科学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报》记

“海洋地质学”创新群体研究团队侧记

  蔚蓝的海洋,广阔而又美丽,同时还孕育着地球的生命。  “不仅如此,海底沉积着地球的各种记忆。它们都是‘地质历史书’的页码和页码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配合其他的研究手段,我们就能够还原古代某个时段的全球气候条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古环境:沉积记录的

中国将首次在南极投放海底地震仪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据这一科研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阚光明介绍,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

中国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具有“节肢”的虫子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

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获得三个重大科学发现

  记者从南极中山站获悉,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对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首次实地探明南极冰盖底部存在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  南极洲东部的一些冰盖地区由于地域偏远,是迄今人类认识最少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分析等手段,推测南极洲东部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的冰盖底部应该藏

地壳软弱带或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深海沟峡谷中发现一种罕见细菌

  几年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花了几个小时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峡谷中寻找生命的迹象,他确实发现了几个奇怪的海洋动物。但在潜水相机无能为力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真正的科学探索行动正在揭开深海生物的神秘面纱。  据《科学美国人》官方网站2月24日报道,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在名为挑战者深渊(Challeng

海洋所在内陆架沉积动力演化特征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军研究组在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作用下的内陆架沉积动力演化研究中获进展。该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气候及沉积记录,结合水文泥沙模拟和遥感手段,揭示人类活动及台风事件对水文泥沙运动和沉积记录的影响特征。  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内陆架沿海环境的自然演化

最古老细菌化石现身南非

  最新地质学研究成果显示,在南非北开普省两个不同地点发现了硫氧化菌化石,这种迄今最古老的已知生物生活在25.2亿年前几乎没有氧气的黑暗深海中。   在地球45亿年的演化时间表中,前半部分是早期细菌的发展和演化阶段,但这种生命形式的证据极其少见。而美国约翰内斯堡大学学者安德鲁·卡扎加和同事在即将出版

海洋沉积物从陆到海的输运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于兆杰的海洋沉积物由陆到海输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瞄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区内以“陆源风化-环流演变-气候变化”为中心的多时间尺度

笔石:在岩石中书写生命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4724.shtm   ①笔石动物碳化印痕标本   ②笔石动物黄铁矿化标本   ③猜想的笔石动物浮游方式(无化石证据) 在四五亿年前

南京古生物所等探讨4.4亿年前大灭绝环境变化的关系问题

  腕足类赫南特贝-三叶虫尖盾虫动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亿年前,生活在显生宙第一次大灭绝两幕之间、已知地理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短的一个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图1)。该动物群铸就了地球历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传奇。  奥陶纪末大灭绝中断了史前规模最大之一的奥陶

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在研究生院召开

  由中科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的2011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rn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 Fronitier,2011)于

专家解读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等十项研究成果上榜。这十大进展,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

深海章鱼孵育其鱼卵4年多比任何已知动物的孵育时间都更长

  这条深海章鱼(北方太平洋谷蛸)在蒙特利峡谷底部附近的一个礁石上花了4年半时间孵育其鱼卵,那里位于海平面以下约1400米(4600英尺)。  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的研究人员观察到一条深海章鱼对其卵孵育了4年半--这比任何已知动物的孵育时间都要长。在此整个时期中,该雌性章鱼保持这些鱼卵

9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镰刀形疟原虫的演化起源  感染人类的疟疾寄生虫中最流行、最致命的镰刀形疟原虫的演化起源有很大争议。现在,对来自活的野生非洲猿的数千粪便样品所作的遗传分析表明,西部大猩猩(而不是黑猩猩或倭黑猩猩)身上的寄生虫与人类身上的寄生虫关系最近。这些数据还表明,这种寄生虫的

日核危机后美国核反应堆安全遭质疑

佛蒙特州扬基核电厂   美国加州的两名参议员近日引用日本的核事件呼吁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对该国的两个核电厂执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以重新评估其安全性及对紧急事件的预备状况。这两座核电站均位于太平洋并靠近地震断层。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主持环境和公共事务委员会的参议

康菲总裁:有起诉发生将按照中国法律进行讨论

  在距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发生2个多月之际,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接受包括新华社在内的部分媒体专访。  司徒瑞表示,目前蓬莱19-3油田B平台已经制定永久性方案,C平台海底全部油基泥浆已经清理完95%。康菲公司正在和中海油紧密合作解决溢油事件,如果有起诉发生,康菲公司将根据中国法律来

史保平:地震预测和防震的美国经验

美国应对地震的基本思路是“防” 史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获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从事地震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师从世界著名地震学家James N. Br

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研究项目指南

水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质,是地球系统物质迁移转化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介质。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体覆盖,这些不同形态的水与大气层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即水圈。水圈环境中生活着数量巨大、遗传与代谢方式多样的微生物,它们在地

亚洲地貌与构造系列图著出版

  毫无疑问,如今的人们正享受着现代科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更高效地获取、更恰当地应用,使之成为指导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仍是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即将步入“十二五”阶段,有关海量信息的获取和应用的问题再次成为科技界的关注对象。  在地球科学研究的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