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纳米药物抗神经母细胞瘤新机制

近日,环化学院纳米所苏倩倩副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0.849)上发表题为“Deciphering nanoparticle trafficking into glioblastomas uncovers an augmented antitumor effect of metronomic 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 纳米颗粒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穿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选择性地靶向GBM细胞,并能够在肿瘤部位延长药物释放时间。这些属性赋予了纳米颗粒作为多功能载体,揭示治疗GBM复杂机制和相关反应的巨大潜力。尽管之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展示此方面工作,但目前还没有关于纳米颗粒能否进入GBM细胞及其定位的直接证据。除此之外,在静脉给药后,纳米颗粒进入GBM细胞......阅读全文

上海大学:纳米药物抗神经母细胞瘤新机制

  近日,环化学院纳米所苏倩倩副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0.849)上发表题为“Deciphering nanoparticle trafficking into glioblastomas uncovers an augmented

上海药物所发现纳米药物载体递送力学机制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甘勇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团队合作,深入解析了纳米药物载体的力学性能对于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纳米药物载体在到达靶细胞之前,须克服生物体内的多重生理屏障。为实现疗效最大化,设计和制备能克服多重生理屏障并具备高效细胞摄取的递送载

上海药物所等构建表面功能仿生型纳米药物载体

  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Ⅰ型糖尿病及Ⅱ型糖尿病中晚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频繁皮下注射胰岛素,这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与不便,并会导致外周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低血糖、肥胖等副作用。相较而言,口服胰岛素因无痛、给药方便等特点而更易被患者接受。然而,一方面,人体胃肠道内的

南开大学团队合成“可激活”纳米药物

   光动力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治疗方法需要将光敏剂输入人体,在一定时间后,以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病变部位,使异常增生活跃的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最终使细胞死亡,达到治疗目的。而传统光敏剂对正常组织具有光毒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如何改良现有商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揭示入睡困难新机制

   睡眠的秘密总是会不断引起人类的好奇心。我们为什么需要睡觉?为什么会在夜晚昏睡,白天醒来?在我们身体内部,是不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每天在拨动时钟,控制着每一次规律的作息?这些问题,同样是很多神经生物学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平勇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电压门控钾

暨南大学在纳米药物逆转肺癌放疗抵抗取得突破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人员在构建新型纳米药物克服肺癌放射抗性的治疗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研究揭示了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逆转肺癌辐射抵抗的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Nano Today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主治医师赵凤芝为第一作者,博士后黄炜为共同第一作者,主任医师赵建夫、教

厦大学者破解糖尿病“明星”药物作用机制

  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并不陌生,这是目前全球治疗糖尿病的“明星”药物。但是,这种药物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是如何发生的,却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圣彩课题组的研究破解了其中一个谜团,研究为II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10月1

上海药物所发现非编码MiRNA全新分子调控机制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RNA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它是一类平均长度只有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人类中表达的MiRNA 有一千多种,人体中60%的基因都可能被其调节。MiRNA 对靶基因的调节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分化与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肿瘤、代谢紊乱

上海药物所揭示氧化感应因子AbfR的作用机制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生物体实现功能多样性调控的重要途径。活性氧(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通过蛋白质活性半胱氨酸的氧化还原化学来实现抗性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财广课题组日前揭示了表皮葡萄球菌转录因子AbfR感应ROS氧化

上海交大学者发明纳米光学质谱仪-可望用于癌细胞检测

  秤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有一种秤,人们却从没有听过、见过,那就是上海交大物理系朱卡的教授团队发明的“光秤”。   朱卡的教授和他所指导的李金金博士以量子光学和纳米材料为研究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纳米光学质谱仪,也就是“光秤”,可以对生物DNA分子的质量、染色体的质量以及中性原子的质量进行

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08年该校招生计划也在昨天公布,在沪本科招生专业增加了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分别是海洋管理、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方向)、海洋科学(环境海洋学方向)、物流工程、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今年本科招生,该校将实行一志愿(平行志愿)报考的优秀生及特

日本北海道大学学者访问上海药物所

  7月15日,应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郭跃伟研究员邀请,日本北海道大学生命科学院Jun'ichi Kobayashi教授来上海药物所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一场题为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from Marine an

哥伦比亚大学杨建教授访问上海药物所

  8月12日,哥伦比亚大学杨建教授应李扬研究员邀请来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Ion Channels as Drug Targets and an Odd TRP to the Assembly of a Receptor/Ion Channel Complex的报告。

日本东北大学学者到上海药物所交流

    Yujiro Hayashi教授作报告  10月30日,应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张翱研究员和柳红研究员的邀请,日本东北大学的Yujiro Hayashi教授来药物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了题为Organocatalyst in Total Synthesis的学术报告。  报

上海交通大学揭示独一味镇痛分子作用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课题组对藏药独一味镇痛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其成果近日发表在《麻醉学》杂志上。  独一味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是近千年来藏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常用止痛药。早在1989年,独一味水提物就被国家医药管理局批准作为口服镇痛药物使用。然而,关于独一味的有效镇痛

药物纳米技术

  药物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尺寸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和技术来设计、制备和传递药物的方法。纳米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因为它可以显著改善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并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以下是药物纳米技术的一些常见应用:  纳米药物载体:纳米技术可以用于

上海纽约大学:回到大学教育原点

  它虽然刚刚开门招生,却已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些许希冀:“不要追求标准答案”的校长开学讲话,使人耳目一新。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课程设制,亦令人感受到跨地区、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真谛。它成否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外援尖兵”,尚需拭目以待,然而它无疑是固执的中国高教领域的一扇窗,既吹来了外部新风,又映照了内

上海药物所揭示知母皂苷的抗抑郁药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扬研究组与黄成钢研究组合作,发现知母皂苷新结构衍生物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论文于9月28日在线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是中医临床的常用传统中药。研究团队采用动物抑郁模型、神经电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

上海药物所等发现B型GPCR激活新机制

  B型分泌素GPCR家族由15种肽类激素受体组成,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和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等,在体内激素平衡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治疗骨类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作用靶标。由于目前对该家族受体的激活机制及构象变化知之甚少,基于其下游信号通路的药物开

上海大学为抗击新冠肺炎研制纳米银病毒灭活喷雾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造成了我国大面积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目前由于缺少特效药,防控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除了避免与疫区人员及人流密集场所接触外,如何有效灭杀病毒非常重要。对于人员流动密集的电梯、飞机客舱、高铁车厢、公交车厢、学校宿舍等封闭场所,即使频繁进行消毒,也很难做到及时、

同济大学上海药物所发现自身免疫病相关新药物作用靶点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目前市场上有超过40%的药物是通过作用于GPCR起到治疗作用。人体大约有800-1000个GPCR,发现GPCR在重大疾病中的新作用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新药靶或新方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与神

上海应物所在核酸药物的纳米载运体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核酸药物的纳米载运体系示意图   近期,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樊春海与黄庆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两种新型的纳米载运体系。他们将具有免疫刺激效用的CpG寡核苷酸药物偶联到纳米结构上,可以有效被哺乳动物免疫细胞摄取,并刺激后者产生免疫反应而释放细胞因子。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发表于纳

王琳揭示:上海大气污染纳米微细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上海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揭示了上海大气污染纳米微细粒子形成,也就是所谓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该研究结果以《中国典型超大城市的硫酸—二甲胺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为题

台湾清华大学陈建添教授访问上海药物所

  6月28日,应上海药物所徐明华研究员邀请,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陈建添教授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做了题为Triantennary, Dendritic Nanohybrid as a Fluorescent, Multivalent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

上海海洋大学研发出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

  4月17日,上海海洋大学宣布,由该校与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复方甲霜灵粉(美婷),被农业部核准为四类新兽药。这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第一个化学类新兽药。  孔雀石绿曾经是水产养殖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抗水霉特效药物。但由于孔雀石绿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毒性,部分国家相继发布法规禁止其用

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发现ABA信号通路调控新机制

ABA-PP2C信号通路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 是植物最重要的一种激素,它调控植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叶子枯萎等生理活动。同时,ABA在植物的抗旱、抗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千人计划”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文安徳研究所Karsten Me

上海药物所用马兜铃酸诱发肾脏毒性机制有新发现

马兜铃酸(AA)是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的致病原因,最新研究显示它也可能是巴尔干地方性肾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BEN)的致病原因,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但其导致肾毒性的机理并不清楚。上海药物所安

上海药物所以多糖为探针发现microRNA调控血管生成的机制

  从传统中药天麻中提取获得的均一多糖经硫酸化后制备而成的硫酸化多糖WSS25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抑制血管生成,进而阻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J BiolChem 2010, 285(42):32638-46.),是一种新的抗肿瘤候选药物,已获得我国、美国、欧洲和日本ZL局授权。虽然该多糖能强烈抑

上海药物所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课题组合作,针对胸腺嘧啶DNA糖苷化酶及细菌转录因子AgrA在表观遗传与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研究论文分别于2012年2月及2012年5月在线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PNA

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发现aba信号通路调控新机制

  2011年12月底,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千人计划”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文安徳研究所Karsten Melcher、上海植生所与普渡大学的朱健康教授合作,分别在Science和PNAS上发表了ABA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最新发现。  脱落酸信号通路是通过受体调节的激酶和磷酸化酶,从而控制下游的作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