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亚洲短尾鼩鼱利用毒素获得觅食收益

很多两栖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会利用动物毒素帮助捕食并囤积食物。记者1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亚洲短尾鼩鼱也可利用毒素获得最大的觅食收益。 有毒动物占了整个动物界的15%以上,但人们对有毒哺乳动物的研究还很少。昆明动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学科组长期从事动物毒素分子多样性发掘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和利用,对蜈蚣、蝎子、马蜂、蜘蛛等有毒节肢动物以及蛇类、蛙类等有毒脊椎动物的毒素分子多样性及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化石证据表明,许多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拥有毒液输送系统。现存的有毒哺乳动物包括鼩鼱、鸭嘴兽、懒猴和蝙蝠等,它们通过有凹槽的牙齿将有毒的唾液输送给猎物。”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介绍,鼩鼱逮到小型猎物时,往往随即吃掉;而遇到大型猎物,则会囤积起来慢慢享用。“鼩鼱利用毒液麻痹和制服猎物,是研究毒液......阅读全文

哺乳动物亚洲短尾鼩鼱-利用毒素获得觅食收益

很多两栖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会利用动物毒素帮助捕食并囤积食物。记者1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亚洲短尾鼩鼱也可利用毒素获得最大的觅食收益。    有毒动物占了整个动物界的15%以上,但人们对有毒哺乳动物的研究还很少。昆明动物研究所

鼩鼱毒素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等相似

  哺乳动物中也有用毒高手?鼩鼱就是其中一种。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从亚洲短尾鼩鼱的颌下毒腺中分离出来的毒素BQTX,不仅在结构和功能上与蛇、黄蜂和海蜗牛的毒素相似,还可以在猎物体内保持16小时半衰期的高血浆稳定性,以麻痹猎物并囤积供日后食用。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Cel

我国科学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更长寿

  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影响寿命。2日,记者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该所研究人员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分析发现,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更长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哺乳动物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形式,比如独居、成对生活以及各种群居形式。不同哺乳物种的最长寿命具有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论文: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  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  长尾鼩鼱属隶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相邻的高黎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的鉴定结果,其中包括534种新型病毒,大大扩展了人们对哺乳动物病毒组(mammalian vir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病毒组组成和病毒播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130002、31930001、32041004、U22A20526)等资助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振教授团队在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的病毒多样性、进化、生态及其播散规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

昆明动物所利用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

  12月2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课题组、赵旭东课题组和姚永刚课题组共同完成的题为Long-term propagation of tree shrew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in culture an

复旦大学最新Cell

  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是人类传染病最重要的动物来源。然而,病毒在它们之间的进化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张永振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我科学家确认两个哺乳动物新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大学等合作单位在缺齿鼩(qú)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了缺齿鼩属的一个新物种——霍氏缺齿鼩,并重新确立了该属一亚种烟黑缺齿鼩的种级地位,此举增加了两个哺乳动物新物种。该研究成果以“缺齿鼩属整合系统分析及一新种描记”为题,发表在国际

昆明动物所等在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在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Integrativ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the genus Chodsigoa (Mammalia: Eulipotyphla: Soricidae

关于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

新进展!长寿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抗肿瘤机制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

研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寿命更长

从鼩鼱的两岁到弓头鲸的逾200岁,哺乳动物的最大寿命可以相差100倍之多。通过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进行分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与合作者发现,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支持了社会组织和寿命的关联演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的人类,当前一人住、一人食、一人

小户农民可以通过监测碳含量获得收益

  如果一个评估固定在土壤中的碳的数量的项目能获得成功,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可以参与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碳市场中来。   这个为期三年的碳收益项目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的,它将测量中国、肯尼亚西部、尼日尔和尼日利亚的土地和树木的碳。   “该项目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无数农民、林务人员和自然保护人士开

研究揭示细胞大小与寿命长短有关

  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到,体型较大的动物往往比体型较小的动物活得更久。6月18日,科学家在《发育细胞》期刊上报告说,是细胞大小,而不是身体大小,与寿命有内在联系,并可能影响寿命。  通过检查24种哺乳动物的胰腺(包括鼩鼱、人类和老虎),以色列、加拿大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拥有较

科学家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课题组、赵旭东课题组和姚永刚课题组共同建立了树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实现了树鼩基因修饰技术的突破。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研究》。  树鼩是一种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实验动物。相较于啮齿类实验动物,树鼩在遗传

人畜共患“琅琊”病毒致死率40%以上,中国两地已出现病例

近日,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NEJM)发表了一项中国和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的通讯文章。文章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亨尼帕病毒是亚太地区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新兴病因之一,致死率在40%至75%之间。目前还没有针对亨尼帕病毒的疫苗

研究称三分之一“灭绝”的哺乳动物再被发现

非洲俄卡皮鹿(okapi),自1959年消失之后,5年前又被研究者发现。  据《每日邮报》9月29日报道,科学家表示,环境保护主义者高估了灭绝物种的数量。研究显示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人们认为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中1/3的物种“重现江湖”,其中一些甚至“隐居”了80年。  非洲中部的俄卡皮

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有何关联?

  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有何关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周旭明、李明研究员团队领导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可能普遍比独居哺乳动物活得更久。  这项研究结果基于对包括川金丝猴、裸鼹鼠、弓头鲸和菊头蝠等近千种哺乳动物的分析产生,可推

动物所发现兽类社会组织与寿命存在关联演化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如独居、配对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样,包含以裸鼹鼠为代表的真社会和以金丝猴为代表的重层社会。群居还可根据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独居或与多个异性共居的情况,划分为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多雄多雌。同时,不同哺乳物种的最大寿命也呈现较高多样性,例如,一些鼩鼱类最长只能活2

维生素B12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药物引发的恶心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8日报道,一项新出炉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药物可以用维生素进行改良,以阻止药物引起恶心和呕吐,并改善数百万患者的生活质量。  将广泛使用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药物(又称为肠促胰岛素)与维生素B-12相结合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据了解,目前有20%到50%的人服用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致动物脑部变大

  人类不仅在改变气候、引发地震,此外,你知道,人类通常还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己的奇思妙想。人类的活动可能还在导致动物的脑部变大!喔,进化!   在8月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家埃米莉·斯内尔-鲁德对1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的头盖骨进行了研究,以探究动物的大脑可能在以何种方式适应更

“热辣一号”树鼩

  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主动进食辣椒的物种。但最近,这一观点却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的团队推翻了。他们在一次偶然中发现,树鼩可以主动进食辣椒。  酸、甜、苦、辣、咸俗称“五味”。然而,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辣”并非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主流的观点认为,只有人类可以通过

昆明动物所等发布最新版树鼩基因组注释

  树鼩是一种与实验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灵长类的近亲。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约6周),饲养成本低,单胎产仔数较高(每胎2-5只)等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望替代非人灵长类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树鼩已被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模型创建,是研究视觉系统与功能的很好的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

研究人员发布最新版树鼩基因组注释

  树鼩是一种与实验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灵长类的近亲。由于其繁殖周期短(约6周),饲养成本低,单胎产仔数较高(每胎2-5只)等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望替代非人灵长类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树鼩已被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模型创建,是研究视觉系统与功能的很好的动物。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

古海豹近亲或用胡须觅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65.shtm荷兰科学家研究发现,现代海豹的古代近亲——形似水獭、生活在2300万年前的瓦氏河川兽可能曾用胡须进行觅食和探索水下环境。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古代海豹如何从陆上生物过渡到水下生物。相

DNA损伤修复对衰老的作用

  从DNA修复功能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寿命长的动物(象、牛等)修复功能较强;寿命短的动物 (仓鼠、小鼠、鼩鼱等)修复功能较弱。人的DNA修复功能也很强,但到一定年龄后逐渐减弱,同时突变细胞数也相应增加,所以老年人癌的发病率也比较高。检测各年龄组正常人的染色体畸变率和 DNA修复功能证实了这一点。人类中

昆明动物所解密树鼩为何可以缺失天然免疫基因RIGI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细胞内抗病毒天然免疫过程的开启,有赖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对于外源刺激的识别,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细胞因子、补体和炎性因子等,广谱地清除病原微生物。目前公认的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有Toll样受体

小型哺乳类隐存多样性-需在分类学上进一步厘清

  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极高综合价值,还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人与环境冲突日益严峻的当下,科学地认识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社会的迫切需求。8月1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在小型哺乳类隐存多样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已最新发表在国际生物地理学会会刊

古脊椎所等报道热河生物群对齿兽新标本

近日,《波兰古生物学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等完成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产于辽宁省大平房九佛堂组的对齿兽类乳齿兽新标本,深入对比研究了鼹兽和张和兽的颌骨和牙齿结构,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