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2012—2021年,全国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2亿亩,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19亿亩,有效改变了我国森林经营严重滞后的状况,森林结构逐步改善,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地生产潜力得到较好发挥。 国家林草局规划院碳汇处处长 夏朝宗:据监测统计,10年来,全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达94.83立方米,比10年前增加8.95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的碳汇能力增强。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为59.3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尚有较大提质增效增汇的潜力。 以南方的人工杉木林为例,抚育及时、经营等级为“好”的杉木林,每公顷蓄积达88.1立方米。经营等级为“中”的杉木林,每公顷蓄积为64.2立方米。抚育不及时、经营等级“较差”的杉木林,每公顷蓄积仅为35.5立方米。这充分说明,抚育间伐能显著提......阅读全文

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 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我国森林质量不断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2012—2021年,全国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2亿亩,其中“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19亿亩,有效改变了我国森林经营严重滞后的状况,森林结构逐步改善,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地生产潜力得到较好发

海草固碳能力远超森林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储更多的碳,这意味着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据路透社报道,一个全球联合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却可容纳多达83000吨碳。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973”项目“森林草地固碳”课题启动

  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不管谈判的进展情况如何,我们自己要在国内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是负责任的。”中国又一项为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设立的研究课题、“

“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固碳过程互动展品”通过验收

  1月1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的“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植被固碳过程主题’互动展品”课题进行验收。验收组由科技部科技交流中心、中科院大学、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成。   课题负责人姜联合副研究员从课题立项背景、碳循环科研成果资源基础、展品研发

热带森林转变过程土壤碳固持的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联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梁乃申基于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的帕索森林保护区,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

研究者评估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恢复固碳潜力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近20年植被恢复固碳潜力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arth’s Future上。 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最绿色、最经济的途径,其中森林贡献最大。近20年来,大规模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

研究发现自然重建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辉民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在亚热带九连山区依靠自然力量重建的次生林,与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和蓝果林相比,不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亚热带地区碳汇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通

实现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张国斌说,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林业和草原工

生态固碳/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联合启动

  3月2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及相关问题”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碳专项)的统一安排,“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以下简称生态固碳)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量评价”(以下简称重大生态工程固碳)项目启动会和技术标准研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固碳和残碳有啥区别

所谓固碳也叫碳封存,指的是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生物固碳就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

江苏省首发“森林碳汇”数据

  在近日召开的“绿色江苏”推进会上,江苏省绿委首次发布了我省森林碳汇数据:自2003年启动“绿色江苏”建设10年来,江苏省森林碳汇由7454万吨增加到1.55亿吨,10年新增二氧化碳吸储能力8000余万吨。   据介绍,过去统计“绿色江苏”建设的成就,主要用森林覆盖率等表示,其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贡

木炭和它的固碳能力

  我们应该用木炭固定碳吗?   有人声称生物炭(biochar)是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土壤肥力的很大的希望。但是批评家警告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理解它的效应。   生物炭是基于亚马逊黑土(terra preta)的——这是一种骨骼、粪便和木炭的混合物,最初在哥伦布之前的时代用于改善亚马逊流

芬兰开发测量森林碳汇新方法

  芬兰拉彭兰塔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在森林碳汇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将激光扫描、大地遥感和数学模型等跨学科技术结合在一起,可有效测量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储存能力。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据芬兰媒体日前报道,拉彭兰塔技术大学研发的这一系统方法不仅可用于测量森林碳汇能力,还有

研究阐明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闫俊华联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樊磊等科研人员,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时空变化格局。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毕业生常中兵为第一作者。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美国加州力推碳交易 城市森林或可生财

美国加州即将推出“总量控制和贸易”计划。而加州的第七大城市长滩市可能会试图通过维护其39.3万棵树构成的城市森林来向被监管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出售碳信用额度,以缓解其紧张的财政预算。   据路透社报道,长滩市女议员格里?希匹斯克(Gerrie Schipske)日前表

植物和土壤固碳能力此消彼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16.shtm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日,一项针对100多个实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导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时,土壤能够储存的碳量反而会减少。由于当前的陆地碳汇模型并没

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

贾治邦:保护增加森林资源 促绿色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6日表示,森林是有效、经济的减排方式,为世界各国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提供了有效选择。   贾治邦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说,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之下,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应该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森林碳汇与倍增计划高端论坛在沈阳召开

  4月15日,森林碳汇与倍增计划高端论坛暨碳汇提升能力建设培训会在沈阳召开,论坛由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生态所)、抚顺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聚焦森林碳汇功能及其潜力提升,通过全面系统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碳库建设的

研究揭示森林土壤碳积累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常瑞英及合作者依托贡嘎山亚高山针叶林长期氮沉降实验平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三种机制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的作用,并基于观测结果提出新的机制认识。大气活性氮沉降增加是当前及未来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研究认为氮沉降增加可促进森林土壤碳积累,其解释机制可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国逸和研究员张德强指导下,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产物去向,而非凋落物产量,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赋存状态;高质量的凋落物其分解产物向土壤转移的比例更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杂志》。  土壤有机碳来源

植物所在全球森林碳滞留时间研究中取得进展

  森林碳滞留时间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生长与死亡平衡的一个生物物理量,等同于地上生物量与地上净生产力的比值,反映了碳在生态系统的滞留时间。这一变量直接决定了森林碳库的大小,同时也是很多动态植被模型的重要参数。但由于数据的缺乏,目前在全球尺度上对森林碳滞留时间的研究较少。因此,分析森林碳滞留时间,对于了

微生物所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碳浓缩固碳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缓解资源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的一种途径。经遗传改造的蓝细菌或者藻类等光合自养微生物,可以将CO2转化为包括乙醇、丁醇、丙酮、异丁醛、乳酸等在内的数十种化学品,但由于自养生物生长速度慢,CO2生物转化为这些化学品的效率还比较低。  异养生物可以通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一直没有进入主流视野。  目前,国际学术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新方法可快速制造“固碳”矿物

  菱镁矿是一种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的矿物,但自然形成过程十分缓慢。加拿大科研人员日前找到了一种在室温下72天形成菱镁矿的方法。该技术一旦成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将有望用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  近日在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地球化学界重要学术盛会——戈尔德施密特会议上,主导

电化学反应可高效固碳

  中日研究人员9日报告说,他们在研究锂空气电池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新方法,为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这项研究由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日本筑波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教授周豪慎领导,论文当天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新刊物《焦耳》杂志上发表。  随着全球变暖受

植被自然恢复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地退化与发展》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在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