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主要功能介绍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阅读全文

青霉素的主要功能介绍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

普鲁卡因青霉素介绍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遇酸、碱或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本品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水中微溶。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丙酮(2:3)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中约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165°至+180°鉴别(1)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溶剂丙

青霉素酶的应用介绍

应用:本品可用于中国药典规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XI H无菌检测)及固体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测,也作为美国药典29版中无菌检测(USP-NF General Chapters 71 STERILITY TEST)及固体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测的试剂使用。

氨苄青霉素的基本介绍

  氨苄西林(Ampicillin),又称氨苄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适应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沙门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内膜炎。也能用于预防新生儿的B群链球菌感染,可经由口服、肌肉注射以及静脉注射给药。氨苄西林于1961年首次发现,该药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

青霉素的联合反应介绍

  临床中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主张

关于青霉素的分类介绍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的介绍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强,肠球菌敏感性较差。不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对青霉素敏感,但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对之高度耐药。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

青霉素的基本信息介绍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

青霉素过敏的急救措施介绍

  1、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采用头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0.5~1 毫升,儿童酌减,每隔半小时可再皮下注射 0.5 毫升,直至脱离危险期,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3、心脏停跳者,行心脏胸外按压术或心内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1 毫升。  4、吸氧,

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介绍

  以前是通过细菌提取的羧肽酶的青霉素-肽衍生物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弄清了数种PBPs的活性中心,结果显示细菌PBP活性中心常是丝氨酸,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正是通过其β-内酰胺环中的羧基和细菌相应的PBPs的丝氨酸的羟基共价结合成丝氨酸酯起作用。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半胱氨酸-巯基为活性中心的羧肽酶。后

治疗青霉素过敏的方法介绍

  药物过敏反应发生后,首先要迅速判断可能的致敏药物,并迅速阻断患者继续接触过敏药物。已经明确为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不宜再做青霉素皮试试验。应及时治疗。治疗过程中、恢复后要注意药物多价过敏、交叉过敏等情况。  过敏性休克病例抢救:患者平躺,监测生命体征(血压等),保持液体通道,进行吸氧。先要设法升高血

青霉素结合蛋白的基本介绍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一些膜蛋白,最初发现时因为能和青霉素共价结合而得名。1972年Suginaka等第一次报道了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标出了细菌表面的PBPs。后来研究发现PBPs也能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另外非细菌如螺旋体也可

青霉素的过敏原理介绍

  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可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合成青霉噻唑酸蛋白,为一种速发的过敏源,是产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后者还可与体内半胱氨酸形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  1、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关于半合成青霉素的介绍

  1、耐酸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2、耐酶青霉素  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异恶唑类青

青霉素G的基本结构介绍

  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

关于青霉素的体内过程介绍

  青霉素遇酸易分解,口服吸收差,肌注100万单位后吸收快且甚完全,0.5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20U/ml,消除半衰期(t1/2)为1/2小时。6小时内静滴500万单位青霉素钠,2小时后能获得20~30U/ml的血药浓度。青霉素的血清蛋白结合率为46%~58%。青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淋巴液、

青霉素酶的和青霉素

青霉素酶又称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EC 3.5.2.6),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β-内酰胺酶高效表达菌株,通过色谱层析技术获得重组β-内酰酶(TEM1),具有纯度高、活性高、专一性强等特点。本品可以有效的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G;氨基青霉素类,

端粒的主要功能介绍

稳定染色体末端结构,防止染色体间末端连接,并可补偿滞后链5'末端在消除RNA引物后造成的空缺。组织培养的细胞证明,端粒在决定动植物细胞的寿命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代培养的老化细胞端粒变短,染色体也变得不稳定。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越多,细胞寿命越短。

抗体的主要功能介绍

抗体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同一抗体的V区和c区的氨基酸组成和顺序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差异。不同抗体的V区和C区在结构变化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又使得其在功能上存在共性。V区和C区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中和毒素和阻止病原体入侵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抗体的主要功能,执行该功能的结

菌毛的主要功能介绍

  菌毛遍布菌体。菌毛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菌毛与运动无关,却有着很强的黏附能力,能够帮助细菌攀附着物体表面。无菌毛的细菌容易被人体黏膜细胞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尿液冲洗而被排出体外。失去菌毛,致病力亦随之丧失。

青霉素浓缩法的制备相关介绍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

关于苯唑青霉素的来源介绍

  本品为(2S,5R,6R)-3,3-二甲基-6-(5-甲基-3-苯基-4-异噁唑甲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一水合物,按无水物计算,含苯挫西林(C19H19N3O5S)不得少于90.0%。

关于青霉素过敏试验的基本介绍

  青霉素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但青霉素易致过敏反应,人群中有5%-6%对青霉素过敏,而且任何年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

青霉素皮试的方法要领介绍

  皮试液宜用生理盐水,而不可应用注射用水。因后者可使青霉素产生青霉烯酸,不仅局部刺激性强,还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青霉素噻唑蛋白,诱致过敏反应。据测定,青霉素的水溶液在37℃下放置24小时,青霉烯酸的含量较配制时增加200倍左右。其水剂在放置过程中pH值会逐渐降低,下降速度与温度、药物浓度、放置时间

关于氧哌嗪青霉素的基本介绍

  氧哌嗪青霉素为第三代半合成青霉素具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略低于氨苄西林,但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杆菌等的作用明显地较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及磺苄西林为强。对厌氧菌、肠球菌和部分沙雷菌也有效。对金葡菌一般有效,但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则完全无效。

关于苯唑青霉素的基本介绍

  苯唑西林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9H18N3NaO5S,是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口服和肌内注射用于轻度感染,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用于严重感染,主要用于抗葡萄球菌,具有耐金葡球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

关于青霉素过敏的检查方式介绍

  使用各种青霉素前应询问患者是否使用过青霉素,有无青霉素过敏史,使用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皮试结果可能会存在假阳性、假阴性。  目前我国使用的皮试液直接由青霉素配制。国外有降解产物皮试液(青霉噻唑多聚赖氨酸,PPL)。  目前国内还没有检测青霉素过敏的体外试验标准试剂。

羧苄青霉素的含量测定介绍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V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10%磷酸调节pH值至3.4±0.1)-甲醇(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数按氯唑西林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氨苄西

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介绍

  口服后吸收迅速,约75%~90%可自胃肠道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显著,它的蛋白结合率为17%~20%,血消除半衰退期(t1/2)为1到1.3小时,服药后约24%~33%的给药量在肝内代谢,6小时内46%~68%给药量以原型药自尿排出,尚有部分药物经过胆道排泄,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半衰期可

关于青霉素V的含量测定介绍

  取该品约50mg,精密称定,加水5ml溶解后,加1mol/L氢氧化钢溶液5ml,混匀,放置15分钟,加1mol/L硝酸溶液5ml、醋酸盐缓冲液(pH4.6)20ml与水20ml,摇匀,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A),用铀电极作为指示电极,汞-硫酸亚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在35~40℃,用硝酸汞滴定液(0.